"穆穆清风至":柔和的清风吹来,
# 穆穆:和顺貌。
"吹我罗衣裾":吹动着我身上的丝罗衣裳。
# 裾:衣襟。
"青袍似春草":他那青袍青啊,青得如同春草,
# 青袍似春草:谓心上人的青袍如同春草。
"长条随风舒":长长的茎叶随风舒展。
# 长条随风舒:长长的茎叶随风舒展。此句一作“草长条风舒”。条风,即调风,立春时的东北风。
"朝登津梁山":清晨我登上那江边的桥梁,
# 朝登津梁山:旧注:纪氏玉台考异引吴兆宜曰:案下抱柱。山当作上。逯案。吴说是。津梁上。始与抱柱信呼应。若作津梁山。则互无关涉。又古诗存目谓玉台古本无此诗。津梁:即桥梁。上:一作“山”。
"褰裳望所思":提起衣裳,满心思念地望着远方的他。
# 褰裳:撩起衣裳以方便行走。
"安得抱柱信":怎么才能像尾生那样坚守信约,
# 抱柱信:谓信守承诺,多用于男女之间。《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皎日以为期":以那明亮的太阳为约期。
# 皎日:古人常指白日发誓。此处代指誓言。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乐府诗,也是一首闺情诗。描绘了春日里,女子因清风拂动罗裙,想起长身玉立的心上人,每日清晨登桥痴痴眺望,表达了女子对心上人的思念以及对其能否信守承诺的期待与怀疑交织的复杂情感。
2. 写作手法
用典:“安得抱柱信,皎日以为期”一句,巧用尾生抱柱的典故:传说尾生与女子相约桥下,女子未到,河水暴涨,尾生抱柱而死,以表信守承诺。作者借此典故,表达女子以尾生般的钟情期待爱人能信守与自己的约定,突出女子对爱情的忠贞与期待。联想:女子由春风吹动自己的罗衣裾,联想到对方的青袍,又由青袍的颜色与春草相似,进一步想象春草在风中舒展,心上人穿着青袍也在春风中飘拂,通过由此及彼、由抽象到具体的联想,使心上人的形象宛然在目。
3. 分段赏析
“穆穆清风至”以和煦清风起兴,既点明时令特征,又暗喻情感萌动。“穆穆”二字既形容风的轻柔温煦,又暗示女子心境的澄净安宁,为全诗奠定含蓄温婉的基调。清风作为自然意象,成为触发情感的媒介,符合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创作传统。“吹我罗衣裾”通过衣饰细节展现人物存在感,罗衣被风轻拂的物理动态,转化为内心思念的波动。衣裾作为女性服饰符号,与后文“青袍”形成空间呼应,暗含“睹物思人”的心理逻辑。动词“吹”字精妙,既写实景又传情思,使无形之风具象化为情感载体。“青袍似春草”运用通感手法,将视觉色彩(青)与触觉质感(草)交融,构建双重隐喻:既以春草的生机暗喻思念的绵长,又以衣袍的飘动暗示对方的动态形象。这种“借物代人”的写法,突破直白叙述,赋予思念对象以自然生命力。“长条随风舒”延续前句的春草意象,通过“长条”的纵向延展与“随风舒”的动态描写,既强化视觉画面感,又暗示思念的绵延不绝。动词“舒”字精妙,既写春草舒展的自然状态,又暗喻思念在风中逐渐舒展的心理过程,实现物我交融。“朝登津梁上”以时间(朝)和地点(津梁)的明确交代,将抒情视角从内心世界转向现实场景。津梁作为送别之地,承载着离别记忆,清晨登临的动作暗示日复一日的守望,强化思念的持久性。“褰裳望所思”通过“褰裳”的细节动作,既展现女子翘首远眺的姿态,又暗示其急切心情。与《诗经·氓》中“乘彼垝垣”的等待形成对照,本诗省去“泣涕涟涟”的悲情,以含蓄的守望姿态展现深婉情思。“安得抱柱信”引入尾生抱柱的典故,将现实期待升华为精神寄托。疑问句式暗含对信约的渴望,典故的运用既增强诗意厚度,又避免直白说教,符合汉代诗歌“温柔敦厚”的特征。“皎日以为期”以日月为誓,将抽象承诺具象化。化用《诗经·王风·大车》“穀则异室,死则同穴”的誓言模式,通过“皎日”的永恒意象,强化情感的坚定性与纯粹性,形成全诗情感高潮。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很可能是由文人创作的民间艺术品。它能够立即激发人们的兴趣,也能引发事件的思考,情感表达自然而浅显,很可能最初是在“男女相进而歌”的特定环境中形成的。
# (首二句)千古言景叙事之祖。”……“结构天然,绝无痕迹,非大冶熔铸,何能至此。
明胡应麟《诗薮》
上一篇:汉·司马相如《上书谏猎》
下一篇:汉·贾谊《惜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