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闻物有同类而殊能者":臣子听说物有族类相同而能力不一样的,
"故力称乌获":所以力气要称誉乌获,
# 乌获:战国时秦国力士。
"捷言庆忌":速度要说起庆忌,
# 庆忌:吴王僚之子。《吴越春秋》说他有万人莫当之勇,奔跑极速,能追奔兽、接飞鸟,驷马驰而射之,也不及射中。颜师古则说他能射快箭。
"勇期贲、":勇敢要数到孟贲、
# 贲:孟贲,战国时卫国人,著名勇士。
"育":夏育。
# 育:夏育,战国时卫国人,著名勇士。
"臣之愚":臣子愚蠢,
"窃以为人诚有之":私下认为人确实有这种力士勇士,
"兽亦宜然":兽类也应该是这样。
"今陛下好陵阻险":现在陛下喜欢登险峻难行之处,
"射猛兽":射猎猛兽,
"卒然遇逸材之兽":要是突然遇到特别凶猛的野兽,
# 逸材:过人之材。逸,通“轶”,有超越意。这里喻指凶猛超常的野兽。,卒然:卒同“猝”,突然。
"骇不存之地":它们因无藏身之地而惊起,
"犯属车之清尘":冒犯了您圣驾车骑的正常前进,
# 清尘:即尘土。“清”是一种美化的说法。,属车:随从之车。颜师古释作连续不断的车队。两义可并存。这里是不便直指圣上的婉转说法。
"舆不及还辕":车子来不及掉头,
# 辕:车舆前端伸出的直木或曲木。这里借指舆车。,还:通“旋”。
"人不暇施巧":人来不及随机应变,
"虽有乌获、":即使有乌获、
"逢蒙之技不能用":逢蒙的技术也施展不开,
# 逢蒙:夏代善于射箭的人,相传学射于羿。
"枯木朽枝尽为难矣":枯树朽枝全都成了障碍。
"是胡越起于毂下":这就像胡人越人从车轮下窜出,
# 毂:车轮中心用以镶轴的圆木,也可代称车轮。
"而羌夷接轸也":羌人夷人紧跟在车子后面,
# 轸:车箱底部四围横木。也用为车的代称。
"岂不殆哉":岂不危险啊!
"虽万全而无患":即使一切安全不会有危险,
"然本非天子之所宜近也":但这类事本来不是皇上应该接近的啊。
"且夫清道而后行":况且清扫了道路而后行车,
"中路而驰":驰骋在大路中间,
"犹时有衔橛之变":尚且不时会出现拉断了马嚼子、滑出了车钩心之类的事故。
# 衔橛之变:泛指行车中的事故。衔:马嚼。橛:车的钩心。
"况乎涉丰草":何况在密层层的草丛里穿过,
"骋丘虚":在小丘土堆里奔驰,
"前有利兽之乐":前面有猎获野兽的快乐在引诱,
"而内无存变之意":心里却没有应付事故的准备,
"其为害也不难矣":这样造成祸害也就不难了。
"夫轻万乘之重不以为安":看轻皇帝的贵重不以为安逸,
# 万乘:指皇帝。
"乐出万有一危之途以为娱":乐于外出到可能发生万一的危险道路上去以为有趣,
"臣窃为陛下不取":臣子以为陛下这样不可取。
"盖明者远见于未萌":聪明的人在事端尚未萌生时就能预见到,
"而知者避危于无形":智慧的人在危险还未露头时就能避开它,
"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者也":灾祸本来就多藏在隐蔽细微之处,而暴发在人忽视它的时候。
"故鄙谚曰":所以俗语说:“
"家累千金":家里积聚了千金,
"坐不垂堂":就不坐在近屋檐的地方。”
# 垂堂:靠近屋檐下,坐不垂堂是防万一屋瓦坠落伤身。《史记·袁盎传》亦有“千金之子,坐不垂堂”语。
"此言虽小":这说的虽是小事,
"可以喻大":却可以引申到大的问题上。
"臣愿陛下留意幸察":臣子希望陛下留意明察。
“汉赋四大家”之一
司马相如(前179?~前117?),西汉辞赋家。字长卿,小名犬子,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少好读书击剑,景帝时,为武骑常侍。后免官游梁,因《子虚赋》得汉武帝赞赏,封司马相如为郎官。建元六年,司马相如官拜中郎将,出使西南夷。晚年因病免官,家居而卒。司马相如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辞赋上,被后世尊称为“辞宗”“赋圣”,其与扬雄、班固、张衡,并称“汉赋四大家”。其赋多以铺张手法描绘帝王苑囿、田猎,场面宏大,文辞富丽,篇末寄寓讽谏。鲁迅认为“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代表作品有《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等。明人辑有《司马文园集》,今人有《司马相如集校注》。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谏疏文。借“祸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所忽”的哲理,写出了劝戒皇帝注意狩猎安全、免伤玉体的主旨,虽有“劝百讽一”之效却语警意深。
2. 写作手法
对偶:如“舆不及还辕,人不暇施巧”“盖明者远见于未萌,而知者避危于无形”,句式整齐,节奏明快,增强了文章的韵律感和表现力。反问:“是胡越起于毂下,而羌夷接轸也,岂不殆哉!”通过反问,强调了打猎时遇到猛兽的危险性,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借代:“衔橛之变”代指行车中的事故,以具体的事物代指抽象的概念,使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引用:引用“家累千金,坐不垂堂”这一俗语,以小见大,将打猎的危险与生活中的小事类比,使道理更加通俗易懂,也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对比:将“清道而后行,中路而驰”与“涉丰草,骋丘墟”进行对比,突出了打猎环境的危险性;还将“前有利兽之乐,而内无存变之意”与“明者远见于未萌,而知者避危于无形”进行对比,强调了有无防备意识的差别,使文章的论证更加有力。比喻:把突然遇到的猛兽比作“胡越起于毂下,而羌夷接轸”,形象地描绘出打猎时可能面临的危险情景,让读者对危险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3. 分段赏析
第一段中使用类比手法,作者以人类中的特殊才能者比喻猛兽的非凡能力,借此暗示猎场的极度危险性。意图在于打破帝王认为“人定胜兽”的盲目自信,从而奠定整个劝谏的基调。其中,提到了历史上的勇士乌获、庆忌、孟贲和夏育,这不仅增强了说服力,还巧妙地避免了直接指责帝王的言语。在第二段中,作者生动地描绘了危险的环境,用“陵阻险”来暗指帝王的冒险行为,而“轶材之兽”和“骇不存之地”则强调了这种行为所带来的不可控风险。此外,还通过“犯属车之清尘”的描述暗示了这种行为可能会危及帝王的座驾。在修辞上,作者运用排比句式,如“衔橛之变”、“猛兽之骇”和“草木之变”,层层递进地凸显了危机的严重性。用“枯木朽株尽为害矣”这样的表述,以微小的物体反衬出环境的险恶,警告不要轻视任何潜在的威胁。第三段通过历史的教训来警示帝王,作者用“胡越”和“羌夷”来比喻潜在的边境危机,提醒帝王如果发生危险可能会动摇国家的根基。即使在“万全无患”的情况下,这种行为本身也已经失去了天子应有的威严。这里,作者将帝王的个人安危提升到了国家安危的高度,以激发帝王的责任感。在第四段中,作者采用了以退为进的策略,首先描述了即使在清理道路后行驶或在道路上奔驰,仍然可能会发生如马衔断裂或车轮倾覆等风险。然后,进一步指出在草丛或丘陵中奔跑更是一种不必要的冒险。这种论述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常规出行也会有的风险,从而避免了全面否定帝王的冒险行为,降低了帝王的抵触情绪。最后,第五段升华了主题,明确提出了明智的人应该在事情还未发生时就能预见到其发展,并采取措施避免危险。引用谚语“家累千金,坐不垂堂”来类比帝王应该远离危险场所。结尾部分,作者将这一生活哲理引申到治国之道上,使其论点更加含蓄而有力。作者通过层层递进的论述和巧妙的修辞手法,不仅表达了对帝王冒险行为的担忧,也展示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这种劝谏方式既体现了作者的忠诚与智慧,也彰显了其对君臣关系的深刻理解。
4. 作品点评
这篇文章结尾不仅有精辟深刻的议论文字,还援引俗谚用小事类比大事。由于文章行文委婉含蓄,劝谏之意与奉承之语融合得十分恰当,汉武帝阅后也表示赞同。由此可见本文具备很强的说服力与感染力。
# 此文用笔之奇,古今所罕。
清吴汝纶《两汉文举要》
# 相如《谏猎》,真圣于文章者。下面方似有话说,忽然而止,却插入他语,忽然而接。变怪百出,而神气浑涵不露。虽以昌黎《师说》较之,且多圭角矣。
清姚姜坞《两汉文举要》
上一篇:汉·东方朔《七谏》
下一篇:汉·佚名《穆穆清风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