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驾至临淄自劳军":光武帝来到临淄,亲自慰劳军队,
# 临淄:县者。原春秋战国时齐国的都城,在今山东淄博西北。,车驾:即车,皇帝外出时乘用,因代指皇帝。这里指汉光武帝刘秀。
"群臣大会":群臣在这里隆重地聚会。
"帝谓弇曰":光武帝对耿弇说:“
"昔韩信破历下以开基":从前韩信因攻破历下而开创基业,
# 韩信破历下:汉高帝三年,韩信袭击历下军,平定临淄。历下:今山东历城区。
"今将军攻祝阿以发迹":现在将军您攻取祝阿而立身扬名。
# 祝阿:地名,故地在今山东长清区。光武帝建城五年春,张步屯军祝阿,耿弇率兵讨伐,大破张步。后两军又战于临淄,耿弇攻临淄。这时光武帝车驾到临淄,亲自劳军。
"此皆齐之西界":历下和祝阿都是齐国的西界,
# 西界:历下、祝阿都是古时齐、鲁的分界,在齐国的西部。
"功足相方":你与韩信的功绩也足以相比。
"而韩信袭击已降":但韩信袭击的是已经降伏的对手,
# 袭击已降:韩信袭破历下之前,刘邦已派郦食其到齐,游说齐王。齐王同意与汉和好,并撤除了对汉的防御。韩信趁其不备袭击齐军,并攻灭齐国。
"将军独拔勍敌":而将军却独力战胜强大的敌人,
# 勍敌:即劲敌,实力强大的敌人。
"其功乃难于信也":这个功绩的取得,确实要比韩信难。
"又田横烹郦生":再说田横烹杀了郦生,
# 田横烹郦生:当韩信袭历下时,田横以为郦生出卖了自己,便将郦生烹杀。
"及田横降":等到田横投降,
"高帝诏卫尉":汉高帝下诏告诫卫尉郦商,
# 卫尉:官名。即郦商,郦食其的弟弟,刘邦即位后封信成侯。刘邦曾警告郦商不得报仇。
"不听为仇":不许他与田横结仇。
"张步前亦杀伏隆":张步也曾杀过伏隆,
# 张步前亦杀伏隆:光武帝派光禄大夫伏隆拜张步为东海太守。刘永也遣使立张步为齐王,张步接受刘永的封号,杀了伏隆。大司徒,伏隆的父亲伏湛。
"若步来归命":如果张步前来归降,
"吾当诏大司徒释其怨":我也要下诏给司徒伏湛,要他消除仇怨。
"又事尤相类也":这两件事又更加相似。
"将军前在南阳":将军从前在南阳时,
# 将军前在南阳:耿弇在南阳跟从刘秀,自请北收上谷兵,平定渔阳的彭宠,涿郡的张丰,东攻张步,平定齐地。当时,刘秀同意了他的策略。
"建此大策":就提出了这项重要的计策,
"常以为落落难合":我原以为迂远疏阔,很难实现,
"有志者事竟成也":真是有志者事竟成啊。”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段写帝王论功行赏、宣示政策题材的文章,借光武帝亲临临淄慰劳军队,于群臣集会时褒奖耿弇战功、阐述招降政策的景象,写出了光武帝对功臣耿弇军事才能的高度肯定与赏识。
2. 写作手法
对比:以韩信破历下与耿弇攻祝阿对比,二者虽均于齐之西界建功,但韩信胜在“袭击已降”,耿弇却是“独拔勍敌”,以作战难度凸显耿弇功绩更甚;以汉高祖赦免田横杀害郦生之怨的历史典故,对比当下对张步的招抚政策,借古喻今宣示宽仁态度,瓦解敌军;再以光武帝对耿弇南阳献策从“落落难合”的疑虑到“有志者事竟成”的认可,展现其战略眼光与坚韧意志,多重对比既肯定功臣,又昭示治国方略。衬托:以韩信“袭击已降”反衬耿弇“独拔勍敌”的艰难与卓越,突出其军事才能更胜一筹;借汉高祖赦免杀臣仇人田横,衬托光武帝对仇敌张步也将采取宽大为怀的政策,既展现其明君风范,又暗含瓦解敌军的政治智慧;同时,以光武帝曾对耿弇战略的疑虑,反衬其远见卓识与坚韧不拔,凸显“有志者事竟成”的可贵品质,使耿弇的功绩与形象更为鲜明突出。
3. 分段赏析
“车驾至临淄自劳军,群臣大会。”:此句以白描手法开篇,“车驾”二字点明光武帝刘秀的帝王身份,“至临淄”交代行程终点,这座曾为齐国都城的重镇在东汉初年仍是战略要冲,其行踪本身便蕴含对军事局势的高度重视。“自劳军”三字尤见深意:帝王亲赴前线慰问将士,打破了常规的宫廷理政模式,既彰显对耿弇所率军队的倚重,亦有振奋军心之效。“群臣大会”则勾勒出朝堂与军前交融的场景,文臣武将齐聚一堂,为后续的论功封赏营造出庄重肃穆的氛围。“帝谓弇曰:‘昔韩信破历下以开基,今将军攻祝阿以发迹,此皆齐之西界,功足相方。’”:光武帝的话语以时空对照破题,将西汉开国元勋韩信与眼前的耿弇并置。“破历下”与“攻祝阿”看似简单的战绩陈述,实则暗藏历下(今济南)与祝阿(今济南西部)同处齐地西界,皆为控扼中原与山东的咽喉要地,这种地理位置的重合,让两代名将的功绩形成对照。“开基”与“发迹”的用词亦见考究:前者指韩信为刘邦奠定帝业之基,后者言耿弇借祝阿之战崭露头角,既肯定耿弇功绩的战略意义,又以“功足相方”的判断,将其提升至与开国元勋等同的高度,为后续评价埋下伏笔。“而韩信袭击已降,将军独拔勍敌,其功乃难于信也。”:笔锋陡然转折,以作战性质的差异深化评价。“袭击已降”四字揭示韩信破齐时的特殊背景:彼时历下守将已暗中归降,其胜利更多倚仗奇袭而非硬战;“独拔勍敌”则直击耿弇此战的艰难:祝阿守敌为张步麾下劲旅,兵精城固,耿弇需以正面攻坚破城。“独”字凸显其孤军奋战的勇毅,“勍敌”二字则强调对手的强悍。通过“已降”与“勍敌”的虚实对比、“袭击”与“独拔”的战术反差,光武帝以严谨的逻辑推导出“其功乃难于信”的结论:耿弇不仅功绩相当,更在作战难度上超越前人。“又田横烹郦生,及田横降,高帝诏卫尉,不听为仇。张步前亦杀伏隆,若步来归命,吾当诏大司徒释其怨。又事尤相类也。”:光武帝以历史类比展开政治宣示,先回溯汉高祖刘邦的典故:田横曾烹杀汉使郦生,降汉后刘邦却下诏禁止郦生之弟郦商(时任卫尉)寻仇,展现开国君主的宽宏气度。继而联系现实:张步此前杀害东汉使者伏隆,若其归降,自己亦将效仿高祖,命大司徒伏湛(伏隆之父)释怨。“又事尤相类也”的结语,将两件跨越两百年的事件并置,既强化当下政策的合理性,亦通过“诏卫尉”与“诏大司徒”的制度呼应,展现东汉政权对西汉治国传统的继承。此举表面是陈述政策,实则暗含分化敌军的政治智慧。“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光武帝回溯耿弇早年在南阳提出的战略构想。“落落难合”四字颇为传神,既坦诚自己当初对这一计划的疑虑:认为其过于宏大而难以实现,亦反衬出耿弇的远见卓识与坚持精神。“有志者事竟成”的千古名句在此处水到渠成:既是对耿弇实现战略目标的最高褒奖,亦将个人奋斗与历史规律相结合。“也”字的语气词运用,更添君臣相知的温情。整段文字以光武帝的谈话为叙事主线,在表达上,既善用“昔/今”“袭击/独拔”等对比手法增强说服力,又借历史典故赋予现实决策以厚重感。字里行间可见帝王对功臣的赏识、对政局的掌控。
4. 作品点评
文章虽仅百余字,却巧妙援引历史事实佐证观点。光武帝先是将耿弇的功绩与西汉名将韩信相提并论,更明确指出耿弇攻克祝阿的难度甚于韩信攻破历下,以此高度赞扬耿弇的卓越战功。随后,光武帝再次引述史实,强调若张步选择投降,自己会赦免其罪,此举意在从心理层面瓦解敌军,削弱对方抵抗意志。
上一篇:汉·司马迁《外戚世家序》
下一篇:汉·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