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wài
shì
jiā

朝代:汉作者:司马迁浏览量:2
shòu
mìng
wáng
shǒu
wén
zhī
jūn
fēi
nèi
mào
gài
yǒu
wài
zhī
zhù
yān
xià
zhī
xīng
shān
ér
jié
zhī
fàng
yīn
zhī
xīng
yǒu
sōng
zhòu
zhī
shā
zhōu
zhī
xīng
jiāng
yuán
tài
rèn
ér
yōu
wáng
zhī
qín
yín
bāo
qián
kūn
shī
shǐ
guān
shū
měi
jiàng
chūn
qiū
qīn
yíng
zhī
rén
dào
zhī
lún
zhī
yòng
wéi
hūn
yīn
wéi
jīng
jīng
yuè
tiáo
ér
shí
yīn
yáng
zhī
biàn
wàn
zhī
tǒng
shèn
rén
néng
hóng
dào
mìng
shèn
zāi
pèi
zhī
ài
jūn
néng
zhī
chén
néng
zhī
kuàng
bēi
xià
huān
huò
néng
chéng
xìng
néng
chéng
xìng
huò
néng
yào
zhōng
fēi
mìng
zāi
kǒng
hǎn
chēng
mìng
gài
nán
yán
zhī
fēi
tōng
yōu
míng
néng
shí
xìng
mìng
zāi

译文

自古以来,受天命的开国帝王和继承正统遵守先帝法度的国君,不只是内在的品德美好,大都也由于有外戚的帮助。夏代的兴起是因为有涂山氏之女,而夏桀的被放逐是由于末喜。殷代的兴起是由于有娀氏的女子,商纣王的被杀是因为宠爱妲已。周代的兴起是由于有姜原及太任,而幽王的被擒是因为他和褒姒的的淫乱。所以《易经》以《乾》《坤》两卦为基本,《诗经》以《关雎》开篇,《书经》赞美尧把女儿下嫁给舜,《春秋》讥讽娶妻不亲自去迎接。夫妇之间的关系,是人道之中最重大的伦常关系。礼的应用,只有对待婚姻这件事要格外小心谨慎。乐声协调四时就和顺,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生长变化的统领。怎能不慎重呢?人能够弘扬道德,可是对天命却无可奈何。确实啊,配偶的亲爱之情,国君不能从大臣那里得到,父亲也不能从儿子那里得到,何况是更卑下的人呢!夫妇欢合之后,有的不能繁育子孙;能繁育子孙了,有的又不能得到好的归宿。这难道不是天命吗?孔子很少谈天命,大概是由于很难说清吧。不能晓阴阳的变化,怎能懂得人性和天命的道理呢?

逐句剖析

"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自古以来,受天命的开国帝王和继承正统遵守先帝法度的国君,

# 守文:遵守成法。,继体:继位。,受命帝王:受命于天的帝王,这里指开国创业的君主。

"非独内德茂也":不只是内在的品德美好,

# 茂:美好。

"盖亦有外戚之助焉":大都也由于有外戚的帮助。

# 外戚:指帝王的后妃及其亲族。

"夏之兴也以涂山":夏代的兴起是因为有涂山氏之女,

# 夏之兴也以涂山:传说禹娶涂山氏之女炎妻,生启,启建立夏朝。涂山:古国(部落)名。这里指涂山氏女。

"而桀之放也以末喜":而夏桀的被放逐是由于末喜。

# 而桀之放也以末喜:夏桀暴虐,宠爱末喜,商汤灭夏,桀被流放于南方。放:放逐。

"殷之兴也以有娀":殷代的兴起是由于有娀氏的女子,

# 娀:远古氏族名。这里指有娀氏之女简狄。

"纣之杀也嬖妲己":商纣王的被杀是因为宠爱妲已。

# 纣之杀也嬖妲己:商纣王宠爱妲己,荒淫暴虐,周武王伐纣,商军倒戈,纣自焚于鹿台。嬖:宠爱。

"周之兴也以姜原及大任":周代的兴起是由于有姜原及太任,

# 大任:周文王之母。大,同“太”。,姜原:周始祖后稷之母。原,或作“嫄”。

"而幽王之禽也淫于褒姒":而幽王的被擒是因为他和褒姒的的淫乱。

# 而幽王之禽也淫于褒姒:西周幽王宠爱褒姒,荒淫昏乱,申侯联合犬戎攻周,幽王逃至骊山被杀,褒姒被俘。西周亡。禽:同“擒”。

"故《易》基《乾》《坤》":所以《易经》以《乾》《坤》两卦为基本,

# 《乾》《坤》:《易经》六十四卦的头两卦。乾为阳,坤为阴,乾坤象征天地,又象征君臣、父母、夫妻等。所以《乾》《坤》两卦是《经》诸卦的基础。,《易》:《易经》。

"《诗》始《关雎》":《诗经》以《关雎》开篇,

# 《关雎》:《诗经》的第一篇诗。《毛诗序》认为,这首诗是赞美后妃之德的。,《诗》:《诗经》。

"《书》美厘降":《书经》赞美尧把女儿下嫁给舜,

# 厘降:下嫁。这句指的是,尧听说舜有贤德,就把两个女儿下嫁给他为妻。,《书》:《书经》,又称《尚书》。

"《春秋》讥不亲迎":《春秋》讥讽娶妻不亲自去迎接。

# 《春秋》讥不亲迎:按古代婚礼规定,不论贵族平民,在迎亲时夫婿都应亲自到女家迎娶新娘。鲁隐公二年(前721),国大夫裂到鲁国为其国君迎娶鲁隐公之女。《春秋》的记载是“纪裂来逆女”。《公羊传》认为《春秋》这样记载是“讥始不亲迎也”。迎,迎接。

"夫妇之际":夫妇之间的关系,

"人道之大伦也":是人道之中最重大的伦常关系。

# 人道:社会的伦理等级关系。

"礼之用":礼的应用,

"唯婚姻为兢兢":只有对待婚姻这件事要格外小心谨慎。

# 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

"夫乐调而四时和":乐声协调四时就和顺,

# 乐调而四时和:古人认为音乐与自然和社会现象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这里说“乐调而四时和”。调:和谐。

"阴阳之变":阴阳的变化,

"万物之统也":是万物生长变化的统领。

"可不慎与":怎能不慎重呢?

"人能弘道":人能够弘扬道德,

# 人能弘道:此语出自《论语·卫灵公》。仅,扩大:道,这里指人伦之道。

"无如命何":可是对天命却无可奈何。

"甚哉":确实啊,

"妃匹之爱":配偶的亲爱之情,

# 妃匹:配偶。妃,通“配”。

"君不能得之于臣":国君不能从大臣那里得到,

"父不能得之于子":父亲也不能从儿子那里得到,

"况卑下乎":何况是更卑下的人呢!

"即欢合矣":夫妇欢合之后,

# 欢合:夫妇的欢爱。

"或不能成子姓":有的不能繁育子孙;

# 子姓:子孙。,成:成熟,收获,引申为繁育。

"能成子姓矣":能繁育子孙了,

"或不能要终":有的又不能得到好的归宿。

# 终:结局,归宿。,要:求,取。

"岂非命也哉":这难道不是天命吗?

"孔子罕称命":孔子很少谈天命,

"盖难言之也":大概是由于很难说清吧。

"非通幽明":不能晓阴阳的变化,

# 幽明:阴阳。

"恶能识乎性命哉":怎能懂得人性和天命的道理呢?

# 性命:人的性和天命。,恶:哪里,怎么。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外戚世家序》是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序文。该文梳理夏商周三代历史经验,探究后妃在王朝兴衰中的作用。鉴于年代久远、史料有限,遂于正文中着重记载吕后、薄后、窦后及其家族事迹。文中对后妃势力介入朝政的影响有着深刻洞察,指出不同外戚集团对政局产生的作用各异,或利国利民,或祸乱朝纲,故而以“命运”为引展开思考。全文论述逻辑严谨,通过实例对照分析,以平实客观的笔触呈现历史脉络,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与分析深度。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史记》的作者

司马迁(前14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出身史官世家,司马谈之子。早年遍游南北,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初任郎中,后继父职任太史令,曾参与历法改革。因李陵之祸,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完成《太史公书》(后称《史记》)。此书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对后世史学与文学都有深远影响。后世尊称司马迁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篇序文是司马迁于《外戚世家》中所作的一段极具深意的议论。《外戚世家》开篇从“高帝崩,吕后夷戚氏,诛赵王”写起,记述了汉代自惠帝以来,后妃、外戚专权给国家带来的祸乱。其中包括诸吕篡权,大肆诛杀刘氏宗亲与汉朝功臣,而后周勃、陈平等人又起兵诛灭诸吕的一系列流血事件;窦太后主政时期,黄老思想与儒家思想为争夺思想统治权而引发的跌宕起伏的政治斗争;王皇后掌权后,其两位兄弟的专横跋扈;以及与汉武帝对身边宠妃的好恶密切相关的外戚势力兴衰更替……后妃及其亲属的荣辱兴衰,全然取决于帝王的态度,“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正是外戚命运的真实写照。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序文,也是一篇史论散文。文章陈述三代政治得失,论证后妃对国家治乱的影响,说明因史实久远故正文仅记吕后等人事迹,以命运之叹感慨外戚干政的复杂作用,议论切中肯綮且情感强烈。

2. 写作手法

对比:文中以夏商周三代兴衰对比,“夏之兴也以涂山,而桀之放也以末喜。殷之兴也以有娀,纣之杀也嬖妲己。周之兴也以姜原及大任,而幽王之禽也淫于褒姒”,兴起与覆灭的不同缘由并置,凸显后妃对国家命运影响巨大。同时,序文与《外戚世家》正文写法对比,序文借古论今、畅所欲言,正文对汉代外戚多客观记录、欲言又止,借不同写法展现作者对敏感问题的谨慎态度。

3. 分段赏析

“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之助焉”是序文的开篇论点。司马迁开宗明义指出,历代帝王的治国成就,既依赖君主自身的德行,也离不开外戚的辅助,奠定了全文探讨外戚与王朝兴衰关系的基调,体现出他对历史规律的宏观认知。“夏之兴也以涂山,而桀之放也以末喜。殷之兴也以有娀,纣之杀也嬖妲己。周之兴也以姜原及大任,而幽王之禽也淫于褒姒”以三代史实形成对比论证。司马迁列举夏朝因涂山氏兴盛、因末喜灭亡,商朝因有娀氏兴起、因妲己覆灭,周朝因姜原、大任强盛、因褒姒遭擒的事例,通过“兴”与“亡”的强烈反差,直观展现后妃德行对国家命运的决定性影响,为后文议论提供坚实的历史依据。“故《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春秋》讥不亲迎”援引经典强化论证逻辑。司马迁以《易经》以乾坤为基、《诗经》以《关雎》开篇、《尚书》赞美尧嫁女、《春秋》批评不亲迎等典籍记载,说明婚姻伦理在儒家文化中的核心地位,进而推导出“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礼之用,唯婚姻为兢兢”的结论,将外戚问题上升到礼制与人伦的高度。“夫乐调而四时和,阴阳之变,万物之统也。可不慎与?”通过自然规律阐述。司马迁将夫妻关系比作音乐和谐则四季调和,强调阴阳协调是万物根本,借此呼吁对婚姻之事需谨慎对待,暗合前文外戚影响王朝兴衰的论点,使抽象的伦理规范与具体的治国理念相贯通,体现其辩证思维。“人能弘道,无如命何。甚哉,妃匹之爱,君不能得之于臣,父不能得之于子,况卑下乎!即欢合矣,或不能成子姓;能成子姓矣,或不能要终:岂非命也哉?”转入对命运的感慨。司马迁承认人力可弘扬道义,却无法抗拒命运,尤其指出夫妻情爱连君臣、父子间都难以强求,即便结合也可能无子或不得善终,以“命”概括外戚势力兴衰的复杂性。这一表述既隐含对汉武帝时期外戚问题的隐晦态度,也体现出他对历史偶然性与必然性的深刻思考。“孔子罕称命,盖难言之也。非通幽明,恶能识乎性命哉?”以孔子言论收束议论。司马迁借孔子很少谈论命运,表明命运话题的玄妙难测,强调唯有通晓古今变化(“幽明”)才能领悟性命之道,既呼应前文对“命”的感慨,又为全文增添哲学深度,暗含对自身撰写《外戚世家》时客观记录、审慎评判态度的阐释——因深知外戚问题的复杂,故以史实为基,不轻易苛责或褒扬,体现史学家的严谨与克制。结合材料所述,序文与《外戚世家》正文形成鲜明对照:正文因涉及汉代外戚(如吕后、窦后等),受限于政治环境,故“平铺直叙、多客观记录”;而序文借三代史事畅所欲言,既肯定“有妇德者助君王理天下”的积极作用(如涂山氏、姜原等),也批判“荒淫狐媚女为亡国祸水”(如末喜、妲己等),更通过“牝鸡司晨”等表述,站在传统男权视角反对女性专权。文中对汉武帝杀钩弋夫人之举的评价——“昭然远见,固非浅陋愚儒之所及”,虽似肯定帝王权术,实则隐含对“主少母壮”导致外戚干政的警惕,与全文“外戚影响治乱,需谨慎对待”的主旨一脉相承。司马迁以“命运”统摄外戚的复杂影响,既避免直接针砭时弊,又通过历史纵深揭示外戚问题的普遍性与规律性,体现出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治史追求,以及在现实政治压力下的书写智慧。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齐家治国,王道大端,故陈三代之得失,归本于六经,而反复感叹,以天命终焉。全篇大旨,已尽于此。“孔子罕称命”一转,恐人尽委之于命,而不知所劝诫,故特结出性命之难知,盖欲人弘道以立命也。此史公言外深意,不可不晓。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五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汉·刘恒《文帝议佐百姓诏》

下一篇:汉·刘歆《光武帝临淄劳耿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