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儿生":孤儿既降生于人世,
"孤子遇生":孤儿又遭逢这种身世,
# 遇生:谓偶然而生。遇,“偶”的假借,意谓偶然。
"命独当苦":注定命中当受无尽的孤苦。
"父母在时":父母在的时候,
"乘坚车":乘坐坚实的好车,
"驾驷马":驾着多匹马拉的车。
# 驷马:驾一车之四马。此指多匹马。
"父母已去":父母离世之后,
"兄嫂令我行贾":哥嫂啊,让我出门远行做买卖。
# 行贾:出外经商。行贾,在汉代被看作贱业。
"南到九江":南到九江,
# 九江:郡名,西汉治寿春,即今安徽省寿县;东汉治陵阴,在今安徽省定远县西北。
"东到齐与鲁":东到齐鲁。
"腊月来归":年根腊月才回来,
"不敢自言苦":我不敢说句“苦”。
"头多虮虱":头发脏乱,多虮虱,
# 虮:虱的卵。
"面目多尘土":脸上满尘土。
# 面目多尘:刘兆吉在《关于孤儿行》一文中说,句末可能脱“土”字,兹据补。
"大兄言办饭":大哥指派我去做饭,
"大嫂言视马":大嫂指派我去看马。
# 视马:照看骡马。
"上高堂":一会跑上高堂,
# 高堂:正屋,大厅。
"行取殿下堂":一会奔往下殿。
# 取:“趣”字的省文;趣,古同“趋”,意谓急走。,行:复。
"孤儿泪下如雨":我这个孤儿啊,泪下如雨。
"使我朝行汲":早上让我去打水,
# 汲:从井里打水。
"暮得水来归":晚上又背水归来。
"手为错":手儿冻裂无人问,
# 手为错:是说两手皴裂如错石(磨刀石)。一说,“错”应读为“皵”(què),皮肤皴裂。
"足下无菲":脚上无鞋谁人知悲。
# 菲:与“屝”通,草鞋。
"怆怆履霜":悲戚戚踩着寒霜大地,
# 履霜:踏着冬霜。,怆怆:悲伤貌。一说怆怆应读为“跄跄”,疾走之貌。
"中多蒺藜":脚中肉里扎着蒺藜。
"拔断蒺藜肠肉中":拔断了蒺藜还有一半长肉中,
# 肠:即“腓肠”,是足胫后面的肉。
"怆欲悲":伤心悲苦。
"泪下渫渫":泪水涟涟,
# 渫渫:水流貌,此指泪流貌。
"清涕累累":冻得我清鼻涕流不尽。
"冬无复襦":冬天没有棉袄,
# 复襦:短夹袄。
"夏无单衣":夏天没有单衣。
"居生不乐":这样长久的活着没有一丝欢乐,
# 居生不乐:“居生不乐”三句:是说活在世上受苦,还不如早点死去,到地下去跟随在父母身边。
"不如早去":不如早点离开这个世界,
"下从地下黄泉":到黄泉陪伴父母。
# 黄泉:犹言“地下”。
"春气动":春天的气息又萌发,
"草萌芽":草儿也萌芽。
"三月蚕桑":三月养蚕又抽桑,
"六月收瓜":六月收摘瓜果。
"将是瓜车":推着瓜车,
# 将是瓜车:推着瓜车。将,推。是,此,这。
"来到还家":将要回家。
"瓜车反覆":瓜车翻了啊,
# 反覆:同“翻覆”。
"助我者少":帮我的人少,
"啖瓜者多":趁机吃瓜的人多。
# 啖:吃。
"愿还我蒂":希望你们将瓜蒂还给我,
# 愿还我蒂:“愿还我蒂”四句:是说,我要赶快回家,希望你们将瓜蒂还给我,因为哥嫂待我刻薄,又要有一番争吵。蒂:瓜蒂。俗话“瓜把儿”。
"兄与嫂严":因为我的哥嫂严厉。
"独且急归":独自一人急急回家,
# 独且:将要。据王引之说,“独”犹“将”;“且”,句中语助词。
"当兴校计":哥哥嫂嫂会为此计较。
# 校计:犹“计较”。
"乱曰":尾声:
# 乱:古代乐曲的最后一章或辞赋末尾总括全篇要旨的部分。
"里中一何譊譊":家中为什么如此喧哗叫骂,
# 譊譊:吵闹声。这句是说孤儿远远就听到兄嫂在家中叫骂。,里中:犹言“家中”。
"愿欲寄尺书":我想寄出一封家书,
"将与地下父母":托人带给地下的父母爹娘,
# 将与:捎给。
"兄嫂难与久居":哥哥嫂嫂实在难以长久相处。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孤儿行》是一首汉乐府叙事诗,也是一首以社会现实批判为题材的诗作。通过孤儿的第一人称视角,以质朴悲切的语言,真实展现了其被兄嫂虐待、艰辛劳作的悲惨境遇,集中表达了诗人对孤儿命运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封建家庭压迫的批判。
2. 写作手法
对比:孤儿生活从“乘坚车,驾驷马”的优渥到“行贾”“视马”困窘的强烈反差,恰似一柄利刃,直戳人心。比起单纯罗列生活困苦,这般今昔对照更具冲击力,让人直观感受到命运翻云覆雨的无情,心灵也随之被震撼、被刺痛。
3. 分段赏析
“孤儿生,孤子遇生,命独当苦。”首句以“孤儿”“孤子”的重复强化身份的孤独感,“遇生”通“偶生”,暗示孤儿视生命为偶然降临,自带悲剧底色;“命独当苦”直剖心迹,一个“独”字将苦难归咎于宿命,仿佛从降生起便被命运抛弃。此三句以慨叹起笔,既交代人物身份,又以宿命论奠定全诗悲怆基调,让读者瞬间沉入孤儿的苦难语境。“父母在时,乘坚车,驾驷马。”以回忆笔触勾勒昔日受宠场景,“坚车”“驷马”虽或为心理投射,却反衬出孤儿曾是家庭中心;“父母已去,兄嫂令我行贾”笔锋骤转,“行贾”二字揭露其沦为免费劳力的事实,“南到九江,东到齐与鲁”以地域遥远极言行役之苦。“头多虮虱,面目多尘土”用细节白描奔波狼狈,“腊月来归,不敢自言苦”则以“不敢”二字揭示兄嫂的冷酷与孤儿的恐惧。“大兄言办饭,大嫂言视马”以兄嫂指令的叠加写家务繁重,“上高堂,行取殿下堂”用“行取”(急走)刻画其奔波无休的状态,今昔对比如利刃割裂画面,将亲情沦丧的残酷推至眼前。“孤儿泪下如雨”短短六字,以最直白的笔触撕开人间悲恸的一角,仅用“孤儿”“泪”“雨”三个最朴素的意象,映照出人类共通的悲悯情怀。“使我朝行汲,暮得水来归”以时间跨度写劳役漫长,“手为错,足下无菲”从触觉(手裂如错石)与视觉(赤脚无鞋)直击身体创伤;“怆怆履霜,中多蒺藜”以“霜”“蒺藜”构建严酷环境,“拔断蒺藜肠肉中”的细节尤为惨烈——蒺藜刺入皮肉且折断腹中,生理剧痛与心理绝望交织。“冬无复襦,夏无单衣”用三个“无”字剥夺生存尊严,“居生不乐,不如早去,下从地下黄泉”从“泪下如雨”的哀感转向厌生之念,“下从黄泉”的决绝表明其精神已濒临崩溃,苦难叙事至此达到情感高潮。“春气动,草萌芽”以自然生机反衬孤儿命运的死寂,“三月蚕桑,六月收瓜”用季节劳作写苦役无休;“将是瓜车,来到还家。瓜车反覆”叙写收瓜翻车的意外,“助我者少,啖瓜者多”以路人的冷漠与贪婪,揭露世态炎凉,将个人悲剧拓展为社会批判。“愿还我蒂,兄与嫂严”是孤儿卑微的哀求——只求瓜蒂交差以避惩罚,“独且急归,当兴校计”则以“急归”的慌张与“校计”(问责)的恐惧,暗示回家后必有更残酷的对待,为结尾的绝望埋下伏笔。“里中一何譊譊”以未归家先闻怒骂声的场景,制造紧张感;“愿欲寄尺书,将与地下父母”将现实无处倾诉的痛苦诉诸亡灵,“寄书”的幻想既含对父母的眷恋,更藏对兄嫂的血泪控诉;“兄嫂难与久居”以直白呐喊爆发所有积压的绝望,与开篇“命独当苦”呼应,形成情感闭环。乱词以市井喧嚣为背景,将孤儿的个体悲鸣推向对封建家庭伦理的彻底否定,收束全诗时余韵悲怆。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通过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完整展现了孤儿一生的悲苦命运。这种叙述视角不仅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也体现出主人公因长期受压迫和孤独而产生的痛苦心境。诗中内容围绕兄嫂的使唤、自身困顿的生活状态以及内心的悲愤情绪三个主题反复展开,呈现出分散但循环的结构特点,反映出孤儿思维的混乱与未成年人的语言特征。此外,诗歌语言质朴通俗,句式自由多变,具有明显的口语化风格。
# 苦极在不敢自言。
明谭元春《古诗归》卷五
上一篇:汉·刘彻《柏梁诗》
下一篇:汉·佚名《刺巴郡守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