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吠何喧喧":门外的狗叫声为什么大而杂?
# 喧喧:大且杂。,吠:叫声。
"有吏来在门":原来是有官吏急凶凶来到了我家门。
"披衣出门应":我不敢怠慢,急忙披衣出门应酬官吏,
"府记欲得钱":他是郡府来的官吏,命令我把应纳的钱快快缴上。
# 府记:官府的教令。
"语穷乞请期":我不断乞求:家里无钱粮,能否宽限几日,
# 请期:请另定交款日期。
"吏怒反见尤":怎想官吏发怒,反而逼迫的更加凶狂。
# 见尤:认为有过,加以谴责。
"旋步顾家中":我没有办法,只好转身回到家中,
# 顾:回头看。,旋步:转身走。
"家中无可为":东寻西觅,但钱粮终无所获,实在无法可想。
"思往从邻贷":想一想只好去邻家借贷,
# 贷:借贷。,往从:去向。
"邻人言已匮":谁想邻家告诉我:他自己也是一贫如洗。
# 已匮:言钱已用完。匮:用完。
"钱钱何难得":钱钱钱呀,怎么如此难得,
# 何:如此。
"令我独憔悴":让我只有憔悴心伤。
# 憔悴:指黄瘦;瘦损;瘦弱无力脸色难看的样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讽刺现实的诗。诗中描绘了官吏上门催钱的场景,展现主人公乞请遭怒、家中无物、邻人匮乏的困境。以白描手法揭露巴郡守贪财重赋的行径,反映劳动人民的贫困怨愤,映射出当时社会的尖锐矛盾。
2. 写作手法
对比:“语穷乞请”的主人与“怒反见尤”的吏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官民矛盾的尖锐,展现底层百姓求告无门、官吏凶蛮冷酷的状态。点面结合:以主人“家中无可为”的“点”,及邻人“言已匮”的“面”相结合,由个体贫困辐射群体困境,使主题更具典型性与普遍性,拓宽作品现实广度。白描:如“狗吠”“吏来”直陈紧张画面,“披衣”“欲得钱”简笔勾勒主人惶恐与官吏目的;“旋步顾家中”“邻人言已匮”以直白动作、对话展现无物可抵、借贷无门的困境。全诗凭质朴叙述推进,于平淡中见尖锐矛盾,真实呈现底层苦难,极具现实批判力量。
3. 分段赏析
首句“狗吠何喧喧,有吏来在门”,以狗吠声起笔,“何喧喧”既写出狗吠声的喧闹杂乱,又通过声音的渲染暗示出悍吏如突然袭击般的凶暴态势,猛然营造出紧张逼仄的氛围,如“山雨欲来风满楼”般扯开逼租逼税的悲剧序幕。“披衣出门应,府记欲得钱”,“披衣”这一动作描写,生动展现出主人面对吏来不敢怠慢、急匆匆应酬的情状;“欲得钱”直接挑明“吏来”的目的,表明来者不善,“府记”二字既呼应标题,又交代了逼租逼税的背后势力是官府,将批判矛头直指统治阶层,深化了作品的思想性。“语穷乞请期,吏怒反见尤”,“穷”字写出主人为延缓交钱而磨破嘴皮、百般辩解的无奈,“乞”字勾勒出主人哀求的可怜模样;一方是“语穷乞请”的困顿无奈,一方是“怒反见尤”的凶狠冷酷,形成鲜明对比,让人自然联想到杜甫《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的场景,凸显出悍吏的冷酷无情与主人的悲惨处境。“旋步顾家中,家中无可为”,“旋步”“顾”等动作描写,刻画主人在哀求无果后转身环顾家中、寻找应对之策的情形,而“家中无可为”则直白地展现出主人家中极度贫困、已然一无所有的状态,为下文向邻人借贷的情节做铺垫。“思往从邻贷,邻人言已匮”,主人在走投无路之际想到向邻人借贷,却得到“邻人言已匮”的答复,这看似寻常的一句对话,实则蕴含深意,它表明在官府的贪财重赋之下,像主人这样贫困的并非孤例,邻居也同样赤贫如洗,通过“点”(主人)与“面”(邻人)的结合,使诗歌主题更具典型性和普遍性,拓展了作品思想的广度。“钱钱何难得,令我独憔悴”,“钱钱”的叠用,活画出主人面对金钱难求、走投无路的哀叹,增强了全诗的悲伤氛围;句中“独憔悴”的“独”并非“独自”之意,而是“唯有”的意思,因为邻人也已匮乏,可见并非只有主人一人如此,此句写出主人对金钱难得的感慨,唯有在忧愁中憔悴,诗歌至此戛然而止,留下逼租收场的想象空间,让读者也能深切感受到那种无奈与悲痛,深化了诗歌的感染力。
4. 作品点评
《刺巴郡守诗》以官差逼租敛税的生活片段为切入点,展现了汉代社会典型的阶级矛盾冲突,真实映射出封建统治阶层横征暴敛的酷烈本质,以及底层劳动人民在重赋下的贫困处境与怨愤情绪。诗作以白描技法为核心,摒弃华丽辞藻与繁复修饰,以质朴的叙述推进情节,将作者的主观评判隐于客观叙事之中,通过事物本相传递情感冲击。其情节架构具有鲜明的层次感,以“狗吠”为引,逐步展开“吏来—应对—知催钱—乞请—遭怒斥—顾家无物—寻邻借贷—邻亦匮乏—困窘憔悴”的叙事链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虽未设置明显的情节高潮,却在平实的铺陈中深掘社会矛盾的肌理,以“事实说话”的方式,让读者从事件演进中直观感受底层民众的生存困境,极具现实主义批判力量。这种以线性叙事勾勒社会图景的手法,使诗歌在平淡的情节流动中蕴含深刻的现实穿透力,达到了“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 诗中主要采用了白描的技法,不以华丽的词藻着色,不设喻少修饰地以“叙述”来代替“描写”,把诗人的主观感受和评价融化在客观的叙述中,让事物本身直接感染读者。该诗的情节性是鲜明的,情节的发展层层深人。
近代文人陆志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