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uò
qiě
xuān

朝代:汉作者:佚名浏览量:1
zuò
qiě
xuān
yuàn
tīng
yán
qǐng
shuō
tóng
cuī
wéi
xiàng
nán
shān
shàng
zhī
sōng
bǎi
xià
gēn
tóng
pán
diāo
wén
lèi
lóu
xiāng
lián
shuí
néng
wèi
gōng
shū
bān
zhū
huǒ
rán
zhōng
qīng
yān
yáng
jiān
cóng
fēng
jūn
huái
怀
zuò
tàn
xiāng
fēng
nán
jiǔ
kōng
lìng
huì
cǎo
cán

译文

四周座位上的嘉宾暂且不要喧哗,请听我唱一曲说说我的心里话。请让我说说铜香炉,它高大的样子像南山。表面雕镂的花纹向上伸展,好似松柏的枝叶,花纹下部如同松柏的根一般盘踞在香炉之下的铜盘。雕刻的花纹有不同的种类,但都交错分明地连在一起。是谁竟能造出这样的神器,那一定是公输和鲁班。红色的火焰在其中燃起,青烟便从香炉中飘散。香烟随风飘进各人怀中,四周座位上的嘉宾无不赞叹。可惜香风难以久留,白白让蕙草被摧残。

逐句剖析

"四坐且莫喧":四周座位上的嘉宾暂且不要喧哗,

# 四坐:即四座。

"愿听歌一言":请听我唱一曲说说我的心里话。

# 一言:一番话。

"请说铜炉器":请让我说说铜香炉,

# 铜炉器:铜制的香炉。

"崔嵬象南山":它高大的样子像南山。

# 崔嵬象南山:谓香炉上部烟气蒸腾,仿佛云雾中的巍巍终南山。崔嵬,高耸的样子。象,同“像”。南山,即终南山,在今陕西西安。

"上枝似松柏":表面雕镂的花纹向上伸展,好似松柏的枝叶,

# 上枝似松柏:香炉表面雕镂的花纹向上伸展,好似松柏的枝叶,花纹下部如同松柏的根一般盘踞在香炉之下的铜盘。

"下根据铜盘":花纹下部如同松柏的根一般盘踞在香炉之下的铜盘。

# 据:依仗。

"雕文各异类":雕刻的花纹有不同的种类,

# 雕文各异类:香炉上雕刻的花纹各不相同,交错分明地连在一起。雕文,雕刻的花纹。

"离娄自相联":但都交错分明地连在一起。

# 离娄:雕镂的花纹交错分明的样子。

"谁能为此器":是谁竟能造出这样的神器,

"公输与鲁班":那一定是公输和鲁班。

# 公输与鲁班:春秋时期鲁国有巧匠名公输班,“公输”与“鲁班”实指一人,用在这里极力夸赞香炉的工巧。

"朱火燃其中":红色的火焰在其中燃起,

# 朱火燃其中:红色的火在香炉中燃烧。朱火,红色的火焰。然,同“燃”。

"青烟飏其间":青烟便从香炉中飘散。

# 飏:一作扬。

"从风入君怀":香烟随风飘进各人怀中,

# 从风:随风。

"四坐莫不叹":四周座位上的嘉宾无不赞叹。

# 叹:一作“欢”。

"香风难久居":可惜香风难以久留,

"空令蕙草残":白白让蕙草被摧残。

# 蕙草:香草名。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四坐且莫喧》是汉代佚名所作的五言古诗,载于《玉台新咏》。​诗中着力描摹香炉:既写其形状与表面雕镂的花纹,又绘香料燃烧之态。末句宕开,言香炉香气虽佳却难久聚,远不及蕙草之香天然浑成,借此感叹人生,抒发愤世嫉俗之情。​全诗运用迂回曲折的笔法,以托物言志手法寄托诗人重质朴、厌雕琢的审美态度。其铺陈描摹的方式,深得汉大赋以铺陈为手段、以讽劝为旨归的精髓,在咏物中融入对世事与人生的感悟,于细腻刻画里见深沉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四坐且莫喧》是汉末佚名的咏物诗,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家余冠英认为,此诗属劝世诗,讽谕世人追浮名虽得称誉却为时不久,徒耗精力。诗人有此感触,当与其社会经历相关。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五言古诗。全诗通过对铜香炉的细致描摹,从形态、工艺到使用场景,再由器物的“美”与香气的“短”,升华为对技艺之精、世事之幻的感慨,既展现了汉代器物的审美风貌,也传递出朴素的生命哲思。

2. 写作手法

以实写虚:诗中“实”为铜炉的形态(“上枝似松柏”)、火焰(“朱火然其中”)、青烟(“青烟飏其间”)等可触可感的实景;“虚”为器物承载的工艺之美、燃烧时的清雅氛围,以及“四坐莫不叹”的赞叹之情。动静结合:“下根据铜盘”“雕文各异类,离娄自相联”,聚焦铜炉的底座、雕饰等固定形态——铜盘为基的沉稳、花纹的精巧勾连,是器物“静”的底色,展现其工艺的严谨与厚重。“朱火然其中,青烟飏其间”,火焰燃烧的“然(燃)”、青烟飘动的“飏”,是动态的生命感。静态的器物因火焰与青烟的流动而“活”起来,刚硬的铜器与轻柔的烟火形成刚柔相济的美感。借景抒情:诗中“景”是铜炉燃烧时的场景:“朱火然其中,青烟飏其间。从风入君怀,四坐莫不叹。”这组景象不仅是客观描摹,更承载着诗人的情感:火焰的明丽、青烟的轻盈,营造出清雅温暖的氛围;“入君怀”的亲昵感与“四坐莫不叹”的共鸣,将个体对铜炉的欣赏升华为群体的赞叹。诗人的情感未直接道出,却全融于“朱火”“青烟”“叹”等景象中,借场景的美好传递对工艺之精、氛围之妙的由衷赞美,含蓄而动人。比喻:“崔嵬象南山”以“南山”的巍峨高大比喻铜炉的雄伟厚重,将铜炉的立体感与庄重感托出,赋予器物山川般的雄浑气象。“上枝似松柏”将铜炉顶部的雕饰比作松柏枝干,既写其造型的苍劲挺拔,又暗含松柏“坚韧永恒”的象征意,使铜炉超越了器物属性,带上生命感。夸张:“崔嵬象南山”南山(泛指高大山脉)的体量远超铜炉,以山喻炉,是对铜炉“高大雄伟”的夸张化表达,突出其视觉上的震撼力。“青烟飏其间”“从风入君怀”青烟本是细微之物,诗中却写其“飏其间”“入君怀”,仿佛弥漫满座、无处不在,夸张地表现青烟的轻盈与扩散之广,强化了铜炉燃烧时的灵动氛围。对比:铜炉作为“公输与鲁班”的杰作,其工艺之精可视为“永恒”的智慧结晶;而“香风难久居,空令蕙草残”则写香气易散、蕙草易凋,以“短暂”反衬铜炉之“久”,暗含对“美好易逝”的感慨,也更凸显器物承载的永恒价值。

3. 分段赏析

“四坐且莫喧,愿听歌一言。”开篇诗人像拉家常般喊住众人:“大家先别吵,听我讲讲这铜炉的事儿。”简单两句,立刻把场景从喧闹拉回专注,众人放下杂乱,注意力集中到诗人身上,为后文描述铜炉做足铺垫。“请说铜炉器,崔嵬象南山。上枝似松柏,下根据铜盘。雕文各异类,离娄自相联。”诗人像展示宝贝似的,开始详细描述铜炉:它高大得像南山(“崔嵬”),炉身雕刻的纹路向上延伸,枝桠如松柏般苍劲;底座稳稳落在铜盘上,结实又大气。最妙的是雕刻的花纹——虽各有不同(“各异类”),却像精心串起的珠子(“离娄自相联”),繁而不乱。这几句用“像南山”“似松柏”“铜盘”等日常可见的事物打比方,让读者能直观想象铜炉的形态,平凡中见巧思。“谁能为此器,公输与鲁班。”问一句“谁能做出这样的铜炉?”答案直指鲁班(公输班),古代最有名的工匠。用“鲁班”作比,不直接夸铜炉“精美”,而是借“天下第一巧匠”的名号侧面烘托:连鲁班都未必能做得更好,可见这铜炉的工艺有多高超。语言朴实,却分量十足。“朱火然其中,青烟飏其间。从风入君怀,四坐莫不叹。”诗人切换到使用场景:点燃红红的炭火(“朱火”),青烟在炉中袅袅升起;风一吹,香气飘到每个人怀里。众人闻着这股香,忍不住发出赞叹。这里没有华丽词藻,只写“红火”“青烟”“随风”“叹息”,却把铜炉的实用功能和感染力写活了,它不仅是摆件,更是让人身心舒畅的“香氛机”,连旁观者都被打动。“香风难久居,空令蕙草残。”最后笔锋一转,叹气道:“这好闻的香气留不住啊,吹着吹着,连蕙草都被熏得枯萎了。”看似惋惜香气易散、蕙草凋零,实则暗含对“美好易逝”的感慨,就像铜炉再精美、香气再迷人,终究会消散。平凡的“可惜”二字,让整首诗从“夸物”升华为对“珍惜当下”的思考。

4. 作品点评

《四坐且莫喧》借歌咏香炉寄托讽谕:先写香炉精致,再绘香烟悦人,末以“香风不久、香草空残”作喻,暗指世俗之人耗尽精力追逐浮名,虽得一时称羡,终究空虚无值,毫无意义。​全诗以景写情,由自然景物引申人生哲理,采用层层渲染衬垫之法,末二句点出主题,却话尽意余,耐人寻味。描写中运用比喻、夸张、对比等艺术手法,让寻常诗句平中见奇、浅而不露。​曹旭在《古诗十九首与乐府诗选评》中称此诗“在艺术上已经非常成熟,其咏物倾向值得注意”。后世梁代刘绘的《咏博山香炉诗》便明显受其启发,多有模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汉·嵇康《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其十)》

下一篇:汉·班固《宝鼎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