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坐且莫喧":四周座位上的嘉宾暂且不要喧哗,
# 四坐:即四座。
"愿听歌一言":请听我唱一曲说说我的心里话。
# 一言:一番话。
"请说铜炉器":请让我说说铜香炉,
# 铜炉器:铜制的香炉。
"崔嵬象南山":它高大的样子像南山。
# 崔嵬象南山:谓香炉上部烟气蒸腾,仿佛云雾中的巍巍终南山。崔嵬,高耸的样子。象,同“像”。南山,即终南山,在今陕西西安。
"上枝似松柏":表面雕镂的花纹向上伸展,好似松柏的枝叶,
# 上枝似松柏:香炉表面雕镂的花纹向上伸展,好似松柏的枝叶,花纹下部如同松柏的根一般盘踞在香炉之下的铜盘。
"下根据铜盘":花纹下部如同松柏的根一般盘踞在香炉之下的铜盘。
# 据:依仗。
"雕文各异类":雕刻的花纹有不同的种类,
# 雕文各异类:香炉上雕刻的花纹各不相同,交错分明地连在一起。雕文,雕刻的花纹。
"离娄自相联":但都交错分明地连在一起。
# 离娄:雕镂的花纹交错分明的样子。
"谁能为此器":是谁竟能造出这样的神器,
"公输与鲁班":那一定是公输和鲁班。
# 公输与鲁班:春秋时期鲁国有巧匠名公输班,“公输”与“鲁班”实指一人,用在这里极力夸赞香炉的工巧。
"朱火燃其中":红色的火焰在其中燃起,
# 朱火燃其中:红色的火在香炉中燃烧。朱火,红色的火焰。然,同“燃”。
"青烟飏其间":青烟便从香炉中飘散。
# 飏:一作扬。
"从风入君怀":香烟随风飘进各人怀中,
# 从风:随风。
"四坐莫不叹":四周座位上的嘉宾无不赞叹。
# 叹:一作“欢”。
"香风难久居":可惜香风难以久留,
"空令蕙草残":白白让蕙草被摧残。
# 蕙草:香草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五言古诗。全诗通过对铜香炉的细致描摹,从形态、工艺到使用场景,再由器物的“美”与香气的“短”,升华为对技艺之精、世事之幻的感慨,既展现了汉代器物的审美风貌,也传递出朴素的生命哲思。
2. 写作手法
以实写虚:诗中“实”为铜炉的形态(“上枝似松柏”)、火焰(“朱火然其中”)、青烟(“青烟飏其间”)等可触可感的实景;“虚”为器物承载的工艺之美、燃烧时的清雅氛围,以及“四坐莫不叹”的赞叹之情。动静结合:“下根据铜盘”“雕文各异类,离娄自相联”,聚焦铜炉的底座、雕饰等固定形态——铜盘为基的沉稳、花纹的精巧勾连,是器物“静”的底色,展现其工艺的严谨与厚重。“朱火然其中,青烟飏其间”,火焰燃烧的“然(燃)”、青烟飘动的“飏”,是动态的生命感。静态的器物因火焰与青烟的流动而“活”起来,刚硬的铜器与轻柔的烟火形成刚柔相济的美感。借景抒情:诗中“景”是铜炉燃烧时的场景:“朱火然其中,青烟飏其间。从风入君怀,四坐莫不叹。”这组景象不仅是客观描摹,更承载着诗人的情感:火焰的明丽、青烟的轻盈,营造出清雅温暖的氛围;“入君怀”的亲昵感与“四坐莫不叹”的共鸣,将个体对铜炉的欣赏升华为群体的赞叹。诗人的情感未直接道出,却全融于“朱火”“青烟”“叹”等景象中,借场景的美好传递对工艺之精、氛围之妙的由衷赞美,含蓄而动人。比喻:“崔嵬象南山”以“南山”的巍峨高大比喻铜炉的雄伟厚重,将铜炉的立体感与庄重感托出,赋予器物山川般的雄浑气象。“上枝似松柏”将铜炉顶部的雕饰比作松柏枝干,既写其造型的苍劲挺拔,又暗含松柏“坚韧永恒”的象征意,使铜炉超越了器物属性,带上生命感。夸张:“崔嵬象南山”南山(泛指高大山脉)的体量远超铜炉,以山喻炉,是对铜炉“高大雄伟”的夸张化表达,突出其视觉上的震撼力。“青烟飏其间”“从风入君怀”青烟本是细微之物,诗中却写其“飏其间”“入君怀”,仿佛弥漫满座、无处不在,夸张地表现青烟的轻盈与扩散之广,强化了铜炉燃烧时的灵动氛围。对比:铜炉作为“公输与鲁班”的杰作,其工艺之精可视为“永恒”的智慧结晶;而“香风难久居,空令蕙草残”则写香气易散、蕙草易凋,以“短暂”反衬铜炉之“久”,暗含对“美好易逝”的感慨,也更凸显器物承载的永恒价值。
3. 分段赏析
“四坐且莫喧,愿听歌一言。”开篇诗人像拉家常般喊住众人:“大家先别吵,听我讲讲这铜炉的事儿。”简单两句,立刻把场景从喧闹拉回专注,众人放下杂乱,注意力集中到诗人身上,为后文描述铜炉做足铺垫。“请说铜炉器,崔嵬象南山。上枝似松柏,下根据铜盘。雕文各异类,离娄自相联。”诗人像展示宝贝似的,开始详细描述铜炉:它高大得像南山(“崔嵬”),炉身雕刻的纹路向上延伸,枝桠如松柏般苍劲;底座稳稳落在铜盘上,结实又大气。最妙的是雕刻的花纹——虽各有不同(“各异类”),却像精心串起的珠子(“离娄自相联”),繁而不乱。这几句用“像南山”“似松柏”“铜盘”等日常可见的事物打比方,让读者能直观想象铜炉的形态,平凡中见巧思。“谁能为此器,公输与鲁班。”问一句“谁能做出这样的铜炉?”答案直指鲁班(公输班),古代最有名的工匠。用“鲁班”作比,不直接夸铜炉“精美”,而是借“天下第一巧匠”的名号侧面烘托:连鲁班都未必能做得更好,可见这铜炉的工艺有多高超。语言朴实,却分量十足。“朱火然其中,青烟飏其间。从风入君怀,四坐莫不叹。”诗人切换到使用场景:点燃红红的炭火(“朱火”),青烟在炉中袅袅升起;风一吹,香气飘到每个人怀里。众人闻着这股香,忍不住发出赞叹。这里没有华丽词藻,只写“红火”“青烟”“随风”“叹息”,却把铜炉的实用功能和感染力写活了,它不仅是摆件,更是让人身心舒畅的“香氛机”,连旁观者都被打动。“香风难久居,空令蕙草残。”最后笔锋一转,叹气道:“这好闻的香气留不住啊,吹着吹着,连蕙草都被熏得枯萎了。”看似惋惜香气易散、蕙草凋零,实则暗含对“美好易逝”的感慨,就像铜炉再精美、香气再迷人,终究会消散。平凡的“可惜”二字,让整首诗从“夸物”升华为对“珍惜当下”的思考。
4. 作品点评
《四坐且莫喧》借歌咏香炉寄托讽谕:先写香炉精致,再绘香烟悦人,末以“香风不久、香草空残”作喻,暗指世俗之人耗尽精力追逐浮名,虽得一时称羡,终究空虚无值,毫无意义。全诗以景写情,由自然景物引申人生哲理,采用层层渲染衬垫之法,末二句点出主题,却话尽意余,耐人寻味。描写中运用比喻、夸张、对比等艺术手法,让寻常诗句平中见奇、浅而不露。曹旭在《古诗十九首与乐府诗选评》中称此诗“在艺术上已经非常成熟,其咏物倾向值得注意”。后世梁代刘绘的《咏博山香炉诗》便明显受其启发,多有模仿。
下一篇:汉·班固《宝鼎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