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我好仇":带上我的好伙伴,
"载我轻车":驾起轻捷的马车。
"南凌长阜":向南跨越绵长的土山,
"北厉清渠":向北涉过清澈的水渠。
"仰落惊鸿":仰射空中惊飞的鸿雁,
"俯引渊鱼":俯钓深渊潜游的鱼儿。
"盘于游田":尽情投身田猎游乐,
"其乐只且":这等乐趣真是欢喜至极。
三国时曹魏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竹林七贤”之一
嵇康(223?~262?),三国时曹魏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字叔夜,谯郡铚(今安徽宿州)人。官拜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嵇康与阮籍、山涛、向秀等有“竹林七贤”之称。其文“思想新颖,往往与古时旧说反对”。诗长于四言,风格清峻。所撰《声无哀乐论》意在否定当时统治者推行的礼乐教化思想。善鼓琴,以弹《广陵散》著名,并曾作《琴赋》,对琴的奏法和表现力,作了细致而生动的描写。在哲学上,他认为“元气陶铄,众生禀焉”,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之说。代表作品有《明胆论》《与山巨源绝交书》《赠兄秀才从军》《幽愤诗》等。著有《嵇中散集》。今人有《嵇康集校注》。
1. 分段赏析
“携我好仇,载我轻车”,开篇展现出主人公悠然自得的出行场景,有好友相伴,乘坐着轻便的马车,营造出一种闲适愉悦的氛围,为后续的游玩之旅奠定了轻松欢快的基调。“南凌长阜,北厉清渠”,描述其行动轨迹,向南登上长长的山冈,向北渡过清澈的沟渠,体现出游玩范围之广,尽显自由奔放的姿态,在山水之间肆意穿梭,尽情领略自然风光。“仰落惊鸿,俯引渊鱼”,进一步刻画游玩时的灵动画面,抬头时仿若惊起空中的大雁,低头间又能吸引深潭里的鱼儿,将人与自然的互动描绘得生动鲜活,展现出一种与自然交融和谐的美妙意境,仿佛主人公已成为这自然画卷中的一部分。“盘于游田,其乐只且”,最后点明在这片田野间盘桓游玩,那种快乐是无与伦比的,直白地抒发出内心沉醉于游玩之乐的畅快心情,让读者也能感受到那份无拘无束、自在逍遥的欢乐情怀。
上一篇:汉·孔融《离合作郡姓名字诗》
下一篇:汉·佚名《四坐且莫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