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bēi
chóu

朝代:汉作者:刘细君浏览量:2
jiā
jià
tiān
fāng
yuǎn
tuō
guó
sūn
wáng
qióng
wéi
shì
zhān
wéi
qiáng
ròu
wéi
shí
lào
wéi
jiāng
cháng
xīn
nèi
shāng
yuàn
wéi
huáng
huán
xiāng

译文

大汉王朝把我远嫁,从此和家人天各一方,将我的终身寄于异国他乡的乌孙国王。居住在以毛毡为强的帐篷里,以肉为食,饮辛酪。住在这里常常想念家乡,心里十分痛苦,我愿化作黄皓啊,回我的故乡。

逐句剖析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大汉王朝把我远嫁,从此和家人天各一方,

"远托异国兮乌孙王":将我的终身寄于异国他乡的乌孙国王。

# 乌孙:汉代时西域国名,在今新疆温宿以北、伊宁以南一带。

"穹庐为室兮旃为墙":居住在以毛毡为强的帐篷里,

# 旃:同“毡”。,穹庐:游牧民族居住的帐篷。

"以肉为食兮酪为浆":以肉为食,饮辛酪。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住在这里常常想念家乡,心里十分痛苦,

"愿为黄鹄兮还故乡":我愿化作黄皓啊,回我的故乡。

# 还:一作归。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悲愁歌》是汉代刘细君所作的诗。诗中首句点明自己远嫁乌孙的命运,“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道出远离故土的无奈;中间“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描绘乌孙与汉朝在居住、饮食上的巨大差异,凸显身处异乡的不适;末句“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还故乡”直抒胸臆,表达出对故乡深切的思念以及无法归乡的悲愁。全诗以质朴的语言、直白的情感抒发,真实展现了和亲公主远嫁异国的孤独、忧伤与思乡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江都王刘建之女

刘细君(公元前121—101!),西汉江都王刘建之女,汉武帝刘彻的侄孙女,史称其为“江都公主”。刘细君是一位美貌多才的女子,她能诗善文,并且精通音律,能诗能歌,善弹琵琶。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悲愁歌》由西汉宗室刘细君所作。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汉武帝为联合乌孙抗击匈奴,封刘细君为公主,远嫁乌孙国王猎骄靡。刘细君本为江都王刘建之女,刘建谋反自杀后,她入宫接受教育。彼时的她正值豆蔻年华,却被迫踏上遥远的和亲之路。抵达乌孙后,刘细君面临诸多困境,乌孙与中原风土人情、生活习性差异巨大,居住在以毡为墙的穹庐,饮食以肉和酪浆为主,且她与年迈的猎骄靡语言不通,孤独之感油然而生。在这种艰难处境下,刘细君以诗歌倾诉内心悲愁,创作了《悲愁歌》,借此抒发远嫁异国、思念故土的痛苦与无奈。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思乡诗。诗歌以第一人称自诉,描绘了公主远嫁乌孙后的生活,突出中原与西域在食宿、文化方面的巨大差异,表现出远嫁异国的孤独,以及对故土的深切思念,以化为黄鹄归家的想象与现实的无奈形成强烈冲突,加重悲剧气氛,抒发了深沉的忧伤之情。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直接抒发公主长久以来内心的思乡之情,以及渴望化为黄鹄飞回故乡的强烈愿望,情感真挚浓烈,凄婉哀怨。对比:将中原与乌孙在居住、饮食方面进行对比,中原的崔嵬宫阙、和暖春风、美味佳肴与乌孙的“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形成鲜明反差,突出公主难以适应异域生活,加重思乡之情。想象:“愿为黄鹄兮归故乡”,通过想象自己化为黄鹄飞回故乡,与现实中无法归汉的情况形成强烈矛盾冲突,加重诗歌的悲剧气氛。

3. 分段赏析

《悲愁歌》首两句“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诗人以哀怨的口吻,直白地诉说自己的悲惨遭遇和艰难处境。“吾家”并非指生父江都王刘建,而是代表汉帝国,点明此次远嫁实乃出于政治目的的和亲之举。“天一方”“远托”“异国”等词语,不仅强调了路途的遥远与地域的陌生,更透露出诗人对故土的眷恋和对未知命运的恐惧,在看似平静的叙述中,蕴含着无限的伤感与怨愤。中间两句“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出乌孙与汉朝在居住、饮食方面的巨大差异。对于自幼生长于汉朝宫廷,过惯安逸生活的尊贵公主而言,乌孙以穹庐为室、毛毡作墙,饮食以膻肉、辛酪为主的生活习俗,无疑是难以忍受的。诗人仅用短短十几字,便高度概括了乌孙国的生活特点,既描绘出生活环境的艰苦,又为后文思乡之情的抒发埋下了伏笔,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与无助。最后两句“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还故乡”,诗人直抒胸臆,将内心深处积压已久的忧思毫无保留地倾诉出来。远离故土亲人,生活又不如意,思乡怀归之情如同汹涌的潮水,不可遏止地爆发。明知回归无望,却仍幻想能化作黄鹄,自由地飞回久别的故乡。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据史书记载,刘细君老死乌孙,终生未能归汉。这种想象中的满足与现实中的无奈形成了强烈的矛盾冲突,极大地加重了诗歌的悲剧气氛,使诗歌的情感更加深沉、真挚,意蕴深广,令人动容,久久回味。

4. 作品点评

《悲愁歌》以真挚动人的笔触,成为抒发思乡悲愁情感的作品。因作者亲历其境,将内心矛盾中思亲之情倾泻于笔端,情真意切、饱含深情。全诗语言质朴自然,以细腻的情感表达见长,生动展现出作者浓烈的思乡悲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悲愁歌》同汉初的《大风歌》、《秋风辞》一祥深受楚辞的影响,读唱诗时句中加上舒缓语气的“兮”,增强诗的节泰感。诗歌采用白描手法,直抒胸臆。加上质朴无华的语言,朗朗上口的押韵,句句合理的推演,使一首虽然短的诗,却将其无比的思念、急切的盼归心情写得淋漓尽致。

不详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吕晴飞等《汉魏六朝诗歌鉴赏辞典》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汉·严光《九诫》

下一篇:汉·曹植《杂诗七首(其五)》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