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biàn

朝代:汉作者:佚名浏览量:2
běi
fēng
chū
qiū
zhì
chuī
zhāng
huá
tái
yún
duō
cóng
yān
lái
sāng
míng
zhōng
lín
luò
wěi
xiǎng
kōng
jiē
piān
piān
fēi
péng
zhēng
chuàng
chuàng
yóu
huái
怀
xiāng
jiàn
cháng
wàng
shǐ
huí

译文

时节进入初秋刮起了北风,吹到此时我所在的章华台。日暮时分高天上浮云流走,仿佛从那西极崦嵫山吹来。树林中的枯桑叶飒飒作响,络纬着空设的台阶上鸣叫。飞蓬草翩翩地在风中飘扬,让游子触景伤怀怆然而悲。遥远的故乡已不可能看见,眺望未果只能悲怅地返回。

逐句剖析

"北风初秋至":时节进入初秋刮起了北风,

"吹我章华台":吹到此时我所在的章华台。

# 章华台:春秋时期楚国所筑的台名,在今湖北省监利县西北。根据《左传·昭公七年》记载,章华台原是春秋年间楚君灵王建造的一座著名离宫,构筑极其宏丽壮观。郦道元《水经·沔水注》称“台高十丈,基广十五丈”。

"浮云多暮色":日暮时分高天上浮云流走,

"似从崦嵫来":仿佛从那西极崦嵫山吹来。

# 崦嵫:山名,在甘肃省天水市西南,下有虞泉,是古代传说中太阳西落所没入之处。

"枯桑鸣中林":树林中的枯桑叶飒飒作响,

# 枯桑鸣中林:指秋日林中的枯桑飒飒作响。

"络纬响空阶":络纬着空设的台阶上鸣叫。

# 络纬:虫名,一名“莎鸡”,秋季鸣虫,因其声如纺线,俗称“络纱娘”、“络丝娘”。

"翩翩飞蓬征":飞蓬草翩翩地在风中飘扬,

# 征:行。,飞蓬:草名。在古诗中常喻为行踪飘泊无定的游子。《商子》:“飞蓬遇飘风,而行千里。”

"怆怆游子怀":让游子触景伤怀怆然而悲。

# 怆怆:忧伤悲痛貌。

"故乡不可见":遥远的故乡已不可能看见,

"长望始此回":眺望未果只能悲怅地返回。

# 此回:犹此番,此次。,长望:徐仁甫《古诗别解》认为“长望”即“怅望”。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古八变歌》是汉代的一首五言乐府诗,全诗抒写游子怀乡之情,第一节为前两句,点明时令与地点,提领全篇;第二节为中间四句,承接首句写秋景,描绘暮云流动、枯桑簌响、络纬悲鸣等意象,渲染清秋的凄凉与衰飒氛围;最后两句抒望乡无果的怅惘,呼应前文登台远眺的孤寂。全诗语言简练,写景占比显著,具有喻示性与独立审美价值,标志着汉代诗歌中自然景物描写从传统比兴向独立意象的过渡。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的创作背景与作者身份均已难确考。历代选本如明代王世贞《古诗选》、清代沈德潜《古诗源》皆认为作于汉代。逯钦立先生编纂《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也认为作于汉代,将其归入"乐府古辞"之列。因未见于历代乐府辑录,故特注“此诗可疑”。观其遣词造境接近《古诗十九首》,疑为汉末一位佚名的文人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汉代文人五言诗,也是一首羁旅怀乡题材的乐府诗。诗歌以白描手法介绍了北风初至的秋意萧瑟与时空背景,描绘了楚地章华台的高台远眺之景,营造出苍茫天地间游子孤寂的意境,表达了漂泊者触景伤怀的思乡之情。

2. 写作手法

渲染:“北风初秋至,吹我章华台”以“北风”骤起渲染萧瑟氛围,暗示游子漂泊的孤寂。以动衬静:“枯桑鸣中林,络纬响空阶”进一步细化秋声描写。枯桑在风中飒飒作响,空阶络纬的悲鸣声此起彼伏,以有声之景反衬周遭环境的寂寥。比喻:“翩翩飞蓬征,怆怆游子怀”由景及情,以飞蓬喻游子漂泊。自然环境描写:“浮云多暮色,似从崦嵫来”描绘了暮云流徙的苍茫图景。

3. 分段赏析

“北风初秋至,吹我章华台”两句是全诗开篇,以“北风”点明时令为初秋,“章华台”则标明地点在楚地。诗人以“北风”骤起渲染萧瑟氛围,暗示游子漂泊的孤寂,而“吹”字强化了秋寒的侵袭感。夏末秋初暑热未消,唯黄昏时北风带来凉意,游子对气候变迁尤为敏感,此景触发其登台望乡的怅惘。此联以简练笔触勾勒时空背景,奠定全诗悲秋基调,与杜审言“偏惊物候新”异曲同工,暗含宦游之叹。“浮云多暮色,似从崦嵫来”承接首句,描绘暮云流徙的苍茫图景。浮云被赋予西沉的动感,仿佛源自日落之崦嵫山,既暗示时间推移,又以辽阔空间反衬游子孑然独立的渺小。此句以浓重色调渲染黄昏之景,与“崦嵫”的传说意象结合,强化了天地苍茫、人生孤旅的意境,使高台之人的孤独感愈发鲜明。“枯桑鸣中林,络纬响空阶”进一步细化秋声描写。枯桑在风中飒飒作响,空阶络纬的悲鸣声此起彼伏,以有声之景反衬周遭环境的寂寥。林木凋零、虫声幽咽的细节,既具象化秋意之衰飒,又通过听觉强化了游子所处空间的空旷与冷清。此联由高天浮云转向地面林木,由远山暮色聚焦空阶虫鸣,展现风动万物、物我相感的层次,烘托出清秋的凄凉氛围。末四句“翩翩飞蓬征,怆怆游子怀”由景及情,以飞蓬喻游子漂泊。“翩翩”状蓬草轻盈之态,与“怆怆”的沉重哀伤形成张力,暗含身不由己的无奈。尾联“故乡不可见,长望始此回”直抒胸臆,点明望乡而不得归的悲怆。游子极目远眺却只见天长地阔,归途渺茫,最终只能以怅望作结,呼应前文登台远望的动作,全诗在“长望”的凝滞中收束,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此诗写景艺术具有开创性特质,其独特价值不在于精妙的描摹技法,而在于自然意象本身蕴含的审美嬗变。考镜源流,建安前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多作为比兴载体,篇幅占比亦显微末。清人吴乔《答万季埜问诗》论及:“《十九首》十之八言情,十之二叙景;建安以降,景语递兴,日见其盛。”虽此诗创作时序尚存疑义,然其与《古诗十九首》并世而立的特质可堪征信。观其文本,诗人对自然风物的观照并非止于形色摹写,譬如诗中浮云与暮色,既是对眼前景致的摄取,更经诗笔点化而为意象符号——清秋暮色暗合离愁,无根浮云隐喻行旅,皆承袭《诗经》以来“托物起兴”的传统范式(此种以景寓情的创作惯性在魏晋诗坛仍绵延不绝)。然更具革新意义的是:此诗对自然物象的经营已突破零墨点染的旧轨,景语篇幅在诗境建构中占据显要位置。这一转变标志着自然描写正从抒情叙事的附庸与比兴的载体中蜕变,开始具备独立审美客体的特质。虽仍可见传统诗教比兴的胎记,却已萌蘖出异于《诗经》及《古诗十九首》的崭新美学品格。质言之,这种强化写景的创作意识虽至建安方成气候,其雏形已在此诗中显露端倪,堪称古典诗歌意象经营的重要创变。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乐府固有与古诗通者,此及《伤歌行》是也。当由或倚弦管,或但清歌,彼非骀宕,则为八音所杂;此不凄清,则益入下里。后人固不容以意妄制。

明王夫之《古诗评选》

# 这篇所写的是悲秋和怀乡,用语和情调都像是文人作品。

现代余冠英《乐府诗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汉·嵇康《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其七)》

下一篇:汉·崔瑗《座右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