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风初秋至":时节进入初秋刮起了北风,
"吹我章华台":吹到此时我所在的章华台。
# 章华台:春秋时期楚国所筑的台名,在今湖北省监利县西北。根据《左传·昭公七年》记载,章华台原是春秋年间楚君灵王建造的一座著名离宫,构筑极其宏丽壮观。郦道元《水经·沔水注》称“台高十丈,基广十五丈”。
"浮云多暮色":日暮时分高天上浮云流走,
"似从崦嵫来":仿佛从那西极崦嵫山吹来。
# 崦嵫:山名,在甘肃省天水市西南,下有虞泉,是古代传说中太阳西落所没入之处。
"枯桑鸣中林":树林中的枯桑叶飒飒作响,
# 枯桑鸣中林:指秋日林中的枯桑飒飒作响。
"络纬响空阶":络纬着空设的台阶上鸣叫。
# 络纬:虫名,一名“莎鸡”,秋季鸣虫,因其声如纺线,俗称“络纱娘”、“络丝娘”。
"翩翩飞蓬征":飞蓬草翩翩地在风中飘扬,
# 征:行。,飞蓬:草名。在古诗中常喻为行踪飘泊无定的游子。《商子》:“飞蓬遇飘风,而行千里。”
"怆怆游子怀":让游子触景伤怀怆然而悲。
# 怆怆:忧伤悲痛貌。
"故乡不可见":遥远的故乡已不可能看见,
"长望始此回":眺望未果只能悲怅地返回。
# 此回:犹此番,此次。,长望:徐仁甫《古诗别解》认为“长望”即“怅望”。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汉代文人五言诗,也是一首羁旅怀乡题材的乐府诗。诗歌以白描手法介绍了北风初至的秋意萧瑟与时空背景,描绘了楚地章华台的高台远眺之景,营造出苍茫天地间游子孤寂的意境,表达了漂泊者触景伤怀的思乡之情。
2. 写作手法
渲染:“北风初秋至,吹我章华台”以“北风”骤起渲染萧瑟氛围,暗示游子漂泊的孤寂。以动衬静:“枯桑鸣中林,络纬响空阶”进一步细化秋声描写。枯桑在风中飒飒作响,空阶络纬的悲鸣声此起彼伏,以有声之景反衬周遭环境的寂寥。比喻:“翩翩飞蓬征,怆怆游子怀”由景及情,以飞蓬喻游子漂泊。自然环境描写:“浮云多暮色,似从崦嵫来”描绘了暮云流徙的苍茫图景。
3. 分段赏析
“北风初秋至,吹我章华台”两句是全诗开篇,以“北风”点明时令为初秋,“章华台”则标明地点在楚地。诗人以“北风”骤起渲染萧瑟氛围,暗示游子漂泊的孤寂,而“吹”字强化了秋寒的侵袭感。夏末秋初暑热未消,唯黄昏时北风带来凉意,游子对气候变迁尤为敏感,此景触发其登台望乡的怅惘。此联以简练笔触勾勒时空背景,奠定全诗悲秋基调,与杜审言“偏惊物候新”异曲同工,暗含宦游之叹。“浮云多暮色,似从崦嵫来”承接首句,描绘暮云流徙的苍茫图景。浮云被赋予西沉的动感,仿佛源自日落之崦嵫山,既暗示时间推移,又以辽阔空间反衬游子孑然独立的渺小。此句以浓重色调渲染黄昏之景,与“崦嵫”的传说意象结合,强化了天地苍茫、人生孤旅的意境,使高台之人的孤独感愈发鲜明。“枯桑鸣中林,络纬响空阶”进一步细化秋声描写。枯桑在风中飒飒作响,空阶络纬的悲鸣声此起彼伏,以有声之景反衬周遭环境的寂寥。林木凋零、虫声幽咽的细节,既具象化秋意之衰飒,又通过听觉强化了游子所处空间的空旷与冷清。此联由高天浮云转向地面林木,由远山暮色聚焦空阶虫鸣,展现风动万物、物我相感的层次,烘托出清秋的凄凉氛围。末四句“翩翩飞蓬征,怆怆游子怀”由景及情,以飞蓬喻游子漂泊。“翩翩”状蓬草轻盈之态,与“怆怆”的沉重哀伤形成张力,暗含身不由己的无奈。尾联“故乡不可见,长望始此回”直抒胸臆,点明望乡而不得归的悲怆。游子极目远眺却只见天长地阔,归途渺茫,最终只能以怅望作结,呼应前文登台远望的动作,全诗在“长望”的凝滞中收束,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此诗写景艺术具有开创性特质,其独特价值不在于精妙的描摹技法,而在于自然意象本身蕴含的审美嬗变。考镜源流,建安前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多作为比兴载体,篇幅占比亦显微末。清人吴乔《答万季埜问诗》论及:“《十九首》十之八言情,十之二叙景;建安以降,景语递兴,日见其盛。”虽此诗创作时序尚存疑义,然其与《古诗十九首》并世而立的特质可堪征信。观其文本,诗人对自然风物的观照并非止于形色摹写,譬如诗中浮云与暮色,既是对眼前景致的摄取,更经诗笔点化而为意象符号——清秋暮色暗合离愁,无根浮云隐喻行旅,皆承袭《诗经》以来“托物起兴”的传统范式(此种以景寓情的创作惯性在魏晋诗坛仍绵延不绝)。然更具革新意义的是:此诗对自然物象的经营已突破零墨点染的旧轨,景语篇幅在诗境建构中占据显要位置。这一转变标志着自然描写正从抒情叙事的附庸与比兴的载体中蜕变,开始具备独立审美客体的特质。虽仍可见传统诗教比兴的胎记,却已萌蘖出异于《诗经》及《古诗十九首》的崭新美学品格。质言之,这种强化写景的创作意识虽至建安方成气候,其雏形已在此诗中显露端倪,堪称古典诗歌意象经营的重要创变。
# 乐府固有与古诗通者,此及《伤歌行》是也。当由或倚弦管,或但清歌,彼非骀宕,则为八音所杂;此不凄清,则益入下里。后人固不容以意妄制。
明王夫之《古诗评选》
# 这篇所写的是悲秋和怀乡,用语和情调都像是文人作品。
现代余冠英《乐府诗选》
下一篇:汉·崔瑗《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