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án
zèng
xiōng
xiù
cái
jūn
shī

朝代:汉作者:嵇康浏览量:2
rén
shēng
shòu
寿
tiān
cháng
jiǔ
bǎi
nián
zhī
shú
yún
shòu
寿
dēng
xiān
xiǔ
lǎn
pèi
chí
chú
yǎng
yǒu

译文

人生短暂如朝露,天地苍茫无尽头。百年岁月何其短,谁言此生能长留。本欲登仙求永生,奈何凡躯难长久。勒马回望心彷徨,青山尽头是君眸。

逐句剖析

"人生寿促":人生短暂如朝露,

"天地长久":天地苍茫无尽头。

"百年之期":百年岁月何其短,

"孰云其寿":谁言此生能长留。

"思欲登仙":本欲登仙求永生,

"以济不朽":奈何凡躯难长久。

"缆辔踟蹰":勒马回望心彷徨,

"仰顾我友":青山尽头是君眸。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其七)》是魏晋诗人嵇康所作的组诗中的第七首。全诗通过四组递进式的意象群,构建了一个从生命觉解到超越追求的完整精神图景。首四句构成两组时空对照的哲学命题,“思欲登仙”的求索,表面承袭汉代游仙传统,实则暗藏玄机。“以济不朽”的功利性目的,暴露出这种追求的悖论性。末二句的戏剧性场景极具现代性,是魏晋士人“身在江湖,心存魏阙”的精神写照。此诗的价值不仅在于提出永恒的生命诘问,更在于展现了中国文化中罕见的“追问姿态”——当建安风骨尚沉溺于功业焦虑,正始玄音多纠缠于有无之辨时,嵇康以诗性智慧将个体存在的荒诞性推向前台,为后世陶渊明“纵浪大化中”的达观、李白“仙人抚我顶”的癫狂预留了精神接口。这种在有限中叩击无限、于现实中仰望永恒的悲壮,正是中国文人精神中最具现代性的光芒。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三国时曹魏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竹林七贤”之一

嵇康(223?~262?),三国时曹魏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字叔夜,谯郡铚(今安徽宿州)人。官拜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嵇康与阮籍、山涛、向秀等有“竹林七贤”之称。其文“思想新颖,往往与古时旧说反对”。诗长于四言,风格清峻。所撰《声无哀乐论》意在否定当时统治者推行的礼乐教化思想。善鼓琴,以弹《广陵散》著名,并曾作《琴赋》,对琴的奏法和表现力,作了细致而生动的描写。在哲学上,他认为“元气陶铄,众生禀焉”,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之说。代表作品有《明胆论》《与山巨源绝交书》《赠兄秀才从军》《幽愤诗》等。著有《嵇中散集》。今人有《嵇康集校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四句构成两组时空对照的哲学命题:"人生寿促"(个体短暂)与"天地长久"(宇宙永恒)、"百年之期"(具体时限)与"孰云其寿"(价值否定)。这种时空张力暗合《庄子·秋水》"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的宇宙意识,但不同于庄子的齐物达观,嵇康更强调生命有限性的残酷真实——"孰云其寿"的反问中,既有对世俗寿夭观念的解构,又暗含对生命尊严的执着坚守。"思欲登仙"的求索,表面承袭汉代游仙传统(如《郊祀歌》"登仙顿觉"),实则暗藏玄机。"以济不朽"的功利性目的,暴露出这种追求的悖论性:求仙本为超越生死,却需借助"不朽"这一世俗价值尺度来确证自身意义。这与《养生论》中"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的实践理性形成互文,暗示嵇康对纯粹精神超越的怀疑——仙境终究是现实困境的镜像投射。末二句的戏剧性场景极具现代性:缰绳(功业羁绊)与仰顾(精神眷恋)构成存在主义式的生存困境。马匹踟蹰的意象,既可解作仕途徘徊(呼应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矛盾),亦可视为生命进程的隐喻——正如柏拉图"洞穴寓言"中的人始终背对真理,嵇康也在"登仙"的出世向往与"顾友"的入世牵绊间陷入两难。这种行动力的悬置,恰是魏晋士人"身在江湖,心存魏阙"的精神写照。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汉·曹植《杂诗七首(其五)》

下一篇:汉·佚名《古八变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