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道人之短":不要津津乐道于人家的短处,
"无说己之长":不要夸耀自己的长处。
# :一作毋。
"施人慎勿念":施恩于人不要再想,
# 施:施舍。
"受施慎勿忘":接受别人的恩惠千万不要忘记。
"世誉不足慕":世俗的荣誉不值得羡慕,
# 世誉:世俗的荣誉。
"唯仁为纪纲":只要把仁爱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就行了。
# 纪纲:纲纪,指约束言行的规则。
"隐心而后动":审度是否合乎仁而后行动,
# 心:估量。
"谤议庸何伤":别人的诽谤议论对自己又有何妨害?
# 庸:岂,哪里。
"无使名过实":不要使自己的名声超过实际,
"守愚圣所臧":守之以愚是圣人所赞赏的。
# 臧:褒奖。,愚:守拙。
"在涅贵不淄":洁白的品质,即使遇到黑色的浸染也不改变颜色,才是宝贵的,
# 淄:黑色;变为黑色。,涅:一种矿物,古代用作黑色染料。
"暧暧内含光":表面上暗淡无光,而内在的东西蕴含着光芒。
# 暧暧:光线不够明亮的样子。
"柔弱生之徒":柔弱是生存的根本,
"老氏诫刚强":因此老子力戒逞强好胜,刚强者必死。
"硁硁鄙夫介":浅陋固执刚直,小人却以此为美德而坚持。
# 介:坚固。一作志。,硁硁:执著,形容浅薄固执。《论语》:“子曰:硁硁然小人哉。”一作行行,刚强的样子。
"悠悠故难量":君子悠悠,内敛而不锋芒毕露,别人就难以估摸透。
"慎言节饮食":君子要慎言,节饮食,
"知足胜不祥":知足不辱,故能去除不祥。
"行之苟有恒":如果持久地实行它,
"久久自芬芳":久而久之,自会芳香四溢。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铭文。通过阐述谦逊克己的处世态度、以仁为本的道德准则和柔韧守恒的生存智慧,表现出作者融合儒道思想的处世哲学及知行合一的价值追求,揭示出持守德行、慎言敏行的修身之道对人格升华的深远意义。
2. 分段赏析
“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阐明处世箴言首重谨言慎行这个道理。“无道人之短”意指避免直接指责他人缺陷,儒家学者将人格划分为圣贤与凡俗两类:对修养未臻完善者,直言其过易招嫌隙;对德行高尚者,因其能“见贤思齐”(《论语·里仁》),自然无需多言,此正合“君子求诸己”的修身之道。“无说己之长”旨在戒除矜夸之弊。老子警示“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过分彰显才干实为求取虚名之举,与儒家“君子欲讷于言”(《论语·学而》)的处世哲学相悖。正如《学而》篇强调“人不知而不愠”,真正君子当如美玉蕴藏,反对“名过其实”的虚妄。“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阐述施报之道。前句呼应《庄子》“至德不功”的理念,行善当摒弃功利心;后句则彰显感恩情怀,与“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左传》)的伦理观相通。两“慎”字尤见深意,既诫人勿矜功自伐,又勉力常怀感恩。“世誉不足慕,唯仁为纪纲”:荣辱观建构于“仁”之准则:“世誉不足慕”与“谤议庸何伤”体现超然境界。老子所谓“宠辱若惊”(《道德经》十三章),正是告诫世人莫为毁誉所困。唯有以仁德为绳墨,方能达致"外化而内不化"的从容,如珠玉蒙尘仍葆光华。“隐心而后动,谤议庸何伤”:“隐心而后动”强调动机的纯粹性,将“仁”作为行动准绳。这与“守愚圣所臧”形成互文——守愚非真愚,而是如璞玉藏辉,外显朴拙而内秉高洁。正如《道德经》所言“大智若愚”,真正的智慧往往深藏不露。无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臧强调名实相符的处世准则,既警示虚名之累,又推崇守愚之道。此句暗合《论语》"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的务实精神,反对徒慕虚名,主张以真才实学为根基;而"守愚"二字则承袭道家"大智若愚"的智慧,如《道德经》所言"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以质朴表象涵养内在修为。在当今知识爆炸时代,此句恰似警世良言,提醒人们警惕社交媒体时代的"人设焦虑",回归本真方能行稳致远。“在涅贵不淄,暧暧内含光”以双重意象构建修身哲学,外显坚韧而内守澄明。前句化用《论语》“不曰坚乎,磨而不磷”的淬炼精神,喻示在浊世中保持操守;后句呼应《道德经》“光而不耀”的处世智慧,如和田玉蒙尘仍葆温润,君子当如《周易》“潜龙勿用”般厚积薄发。“柔弱生之徒,老氏诫刚强”揭示刚柔辩证的生存法则,将《道德经》“天下莫柔弱于水”的哲学具象化。老子以婴儿之柔喻生命韧性,与《周易》“地势坤”的柔顺哲学形成互文,正如黄河九曲终东流,柔能克刚的智慧在现代管理中焕发新生。“硁硁鄙夫介,悠悠故难量”通过对比人格境界,展现儒家“君子不器”的包容格局。前句直指《论语》"硁硁然小人哉"的局限思维,后句则与庄子“大智闲闲”的超越境界呼应。“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祥”将传统修身智慧转化为现代生活指南。前句延续《论语》“敏于事而慎于言”的谨言传统,后句融合《黄帝内经》“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的养生智慧,更暗含老子“知足不辱”的处世哲学。“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以时间维度升华修身境界,将《荀子》“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积累观与佛教“功不唐捐”思想熔铸一体。
3. 作品点评
《座右铭》全文在艺术表现上有两个显著特点。首先是布局构思方面,每组由两个短句构成独立表意单元,且前后句常呈现对立或互补关系。作者刻意营造这种语义冲突,有效强化了主观抉择的重要价值,彰显出独特的艺术创造力与精神境界。这种双句成组的结构模式,与后世律诗的章法布局存在异曲同工之妙。其次是语言形式方面,全文采用五言体裁。传统碑铭多用于重大历史事件记载,如开国盛典或丰功伟绩,这类庄重的文体通常选用四言句式以体现典雅气质。查阅《文选》收录的碑铭作品可见,班固《封燕然山铭》与张载《剑阁铭》均沿袭四言传统。而崔瑗此作突破常规,全篇采用当时主要流行于民间歌谣的五言句式,这种创新性选择显得尤为特别。虽然此前班固曾尝试五言创作《咏史》,但存在语言生硬、文采不足的问题。崔瑗之所以选择这种相对自由的文体,既因“座右铭”属私人警示文本而无需拘泥形式,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其自觉吸收民间文学养分,展现出突破文人创作窠臼的创新意识。
#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崔瑗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拈出自己做人的原则——唯仁为纪纲,并指出自己做人的方式:外柔内刚,以柔取胜。难能可贵的是,崔瑗不仅以铭文警戒自己,还一生身体力行。这篇《座右铭》已成为他砥砺品格、陶冶情操的一个象征。
不详中宣部常务副部长黄坤明
上一篇:汉·佚名《古八变歌》
下一篇:汉·佚名《古相思曲(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