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uò
yòu
míng

朝代:汉作者:崔瑗浏览量:2
dào
rén
zhī
duǎn
shuō
zhī
cháng
shī
rén
shèn
niàn
shòu
shī
shèn
wàng
shì
wéi
rén
wéi
gāng
yǐn
xīn
ér
hòu
dòng
bàng
yōng
shāng
shǐ
使
míng
guò
shí
shǒu
shèng
suǒ
zāng
zài
niè
guì
ài
ài
nèi
hán
guāng
róu
ruò
shēng
zhī
lǎo
shì
jiè
gāng
qiáng
kēng
kēng
jiè
yōu
yōu
nán
liàng
shèn
yán
jié
yǐn
shí
zhī
shèng
xiáng
xíng
zhī
gǒu
yǒu
héng
jiǔ
jiǔ
fēn
fāng

译文

不要津津乐道于人家的短处,不要夸耀自己的长处。施恩于人不要再想,接受别人的恩惠千万不要忘记。世俗的荣誉不值得羡慕,只要把仁爱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就行了。审度是否合乎仁而后行动,别人的诽谤议论对自己又有何妨害?不要使自己的名声超过实际,守之以愚是圣人所赞赏的。洁白的品质,即使遇到黑色的浸染也不改变颜色,才是宝贵的,表面上暗淡无光,而内在的东西蕴含着光芒。柔弱是生存的根本,因此老子力戒逞强好胜,刚强者必死。浅陋固执刚直,小人却以此为美德而坚持。君子悠悠,内敛而不锋芒毕露,别人就难以估摸透。君子要慎言,节饮食,知足不辱,故能去除不祥。如果持久地实行它,久而久之,自会芳香四溢。

逐句剖析

"无道人之短":不要津津乐道于人家的短处,

"无说己之长":不要夸耀自己的长处。

# :一作毋。

"施人慎勿念":施恩于人不要再想,

# 施:施舍。

"受施慎勿忘":接受别人的恩惠千万不要忘记。

"世誉不足慕":世俗的荣誉不值得羡慕,

# 世誉:世俗的荣誉。

"唯仁为纪纲":只要把仁爱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就行了。

# 纪纲:纲纪,指约束言行的规则。

"隐心而后动":审度是否合乎仁而后行动,

# 心:估量。

"谤议庸何伤":别人的诽谤议论对自己又有何妨害?

# 庸:岂,哪里。

"无使名过实":不要使自己的名声超过实际,

"守愚圣所臧":守之以愚是圣人所赞赏的。

# 臧:褒奖。,愚:守拙。

"在涅贵不淄":洁白的品质,即使遇到黑色的浸染也不改变颜色,才是宝贵的,

# 淄:黑色;变为黑色。,涅:一种矿物,古代用作黑色染料。

"暧暧内含光":表面上暗淡无光,而内在的东西蕴含着光芒。

# 暧暧:光线不够明亮的样子。

"柔弱生之徒":柔弱是生存的根本,

"老氏诫刚强":因此老子力戒逞强好胜,刚强者必死。

"硁硁鄙夫介":浅陋固执刚直,小人却以此为美德而坚持。

# 介:坚固。一作志。,硁硁:执著,形容浅薄固执。《论语》:“子曰:硁硁然小人哉。”一作行行,刚强的样子。

"悠悠故难量":君子悠悠,内敛而不锋芒毕露,别人就难以估摸透。

"慎言节饮食":君子要慎言,节饮食,

"知足胜不祥":知足不辱,故能去除不祥。

"行之苟有恒":如果持久地实行它,

"久久自芬芳":久而久之,自会芳香四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座右铭》是东汉崔瑗所作铭文,全文共二十句、百字,以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构建处世哲学。​​先写谦逊克己的处世态度​​,开篇即强调“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倡导不议人非、不矜己长的谦和品格;继而提出“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主张施恩不图报、受惠常怀恩的感恩之道。​​再写以仁为本的道德修养​​,提出“世誉不足慕,唯仁为纪纲”,将仁德作为行为准则;通过“隐心而后动,谤议庸何伤”强调内省的重要性,主张以坦荡之心面对毁誉。​​最后写柔韧守恒的处世智慧​​,以“柔弱生之徒,老氏诫刚强”呼应道家思想,倡导以柔克刚的生存哲学;通过“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祥”等句,强调言行节制与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并以“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收束全篇,点明持之以恒方能德馨远播的核心思想。全文通过矛盾对立的句式,凸显主观选择的价值,既融合儒家仁德观,又吸收道家柔韧智慧,形成内外兼修、知行合一的处世体系,被誉为“百字修身宝典”。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关于东汉崔瑗创作《座右铭》的背景,据吕延济注引记载:崔瑗兄长崔璋遭仇家杀害后,他持刀手刃凶手,自此开启逃亡生涯。历经数年颠沛流离,直至朝廷颁布大赦令才得以重返故里。这段经历对其人生观产生深刻影响,遂将毕生感悟凝练成文,刻于座侧以自省,故得名《座右铭》。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铭文。通过阐述谦逊克己的处世态度、以仁为本的道德准则和柔韧守恒的生存智慧,表现出作者融合儒道思想的处世哲学及知行合一的价值追求,揭示出持守德行、慎言敏行的修身之道对人格升华的深远意义。

2. 分段赏析

“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阐明处世箴言首重谨言慎行这个道理。“无道人之短”意指避免直接指责他人缺陷,儒家学者将人格划分为圣贤与凡俗两类:对修养未臻完善者,直言其过易招嫌隙;对德行高尚者,因其能“见贤思齐”(《论语·里仁》),自然无需多言,此正合“君子求诸己”的修身之道。“无说己之长”旨在戒除矜夸之弊。老子警示“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过分彰显才干实为求取虚名之举,与儒家“君子欲讷于言”(《论语·学而》)的处世哲学相悖。正如《学而》篇强调“人不知而不愠”,真正君子当如美玉蕴藏,反对“名过其实”的虚妄。“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阐述施报之道。前句呼应《庄子》“至德不功”的理念,行善当摒弃功利心;后句则彰显感恩情怀,与“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左传》)的伦理观相通。两“慎”字尤见深意,既诫人勿矜功自伐,又勉力常怀感恩。“世誉不足慕,唯仁为纪纲”:荣辱观建构于“仁”之准则:“世誉不足慕”与“谤议庸何伤”体现超然境界。老子所谓“宠辱若惊”(《道德经》十三章),正是告诫世人莫为毁誉所困。唯有以仁德为绳墨,方能达致"外化而内不化"的从容,如珠玉蒙尘仍葆光华。“隐心而后动,谤议庸何伤”:“隐心而后动”强调动机的纯粹性,将“仁”作为行动准绳。这与“守愚圣所臧”形成互文——守愚非真愚,而是如璞玉藏辉,外显朴拙而内秉高洁。正如《道德经》所言“大智若愚”,真正的智慧往往深藏不露。​​无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臧​​强调名实相符的处世准则,既警示虚名之累,又推崇守愚之道。此句暗合《论语》"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的务实精神,反对徒慕虚名,主张以真才实学为根基;而"守愚"二字则承袭道家"大智若愚"的智慧,如《道德经》所言"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以质朴表象涵养内在修为。在当今知识爆炸时代,此句恰似警世良言,提醒人们警惕社交媒体时代的"人设焦虑",回归本真方能行稳致远。“​​在涅贵不淄,暧暧内含光”​​以双重意象构建修身哲学,外显坚韧而内守澄明。前句化用《论语》“不曰坚乎,磨而不磷”的淬炼精神,喻示在浊世中保持操守;后句呼应《道德经》“光而不耀”的处世智慧,如和田玉蒙尘仍葆温润,君子当如《周易》“潜龙勿用”般厚积薄发。“​​柔弱生之徒,老氏诫刚强”​​揭示刚柔辩证的生存法则,将《道德经》“天下莫柔弱于水”的哲学具象化。老子以婴儿之柔喻生命韧性,与《周易》“地势坤”的柔顺哲学形成互文,正如黄河九曲终东流,柔能克刚的智慧在现代管理中焕发新生。“​​硁硁鄙夫介,悠悠故难量​​”通过对比人格境界,展现儒家“君子不器”的包容格局。前句直指《论语》"硁硁然小人哉"的局限思维,后句则与庄子“大智闲闲”的超越境界呼应。“​​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祥”​​将传统修身智慧转化为现代生活指南。前句延续《论语》“敏于事而慎于言”的谨言传统,后句融合《黄帝内经》“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的养生智慧,更暗含老子“知足不辱”的处世哲学。“​​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以时间维度升华修身境界,将《荀子》“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积累观与佛教“功不唐捐”思想熔铸一体。

3. 作品点评

《座右铭》全文在艺术表现上有两个显著特点。首先是布局构思方面,每组由两个短句构成独立表意单元,且前后句常呈现对立或互补关系。作者刻意营造这种语义冲突,有效强化了主观抉择的重要价值,彰显出独特的艺术创造力与精神境界。这种双句成组的结构模式,与后世律诗的章法布局存在异曲同工之妙。其次是语言形式方面,全文采用五言体裁。传统碑铭多用于重大历史事件记载,如开国盛典或丰功伟绩,这类庄重的文体通常选用四言句式以体现典雅气质。查阅《文选》收录的碑铭作品可见,班固《封燕然山铭》与张载《剑阁铭》均沿袭四言传统。而崔瑗此作突破常规,全篇采用当时主要流行于民间歌谣的五言句式,这种创新性选择显得尤为特别。虽然此前班固曾尝试五言创作《咏史》,但存在语言生硬、文采不足的问题。崔瑗之所以选择这种相对自由的文体,既因“座右铭”属私人警示文本而无需拘泥形式,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其自觉吸收民间文学养分,展现出突破文人创作窠臼的创新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崔瑗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拈出自己做人的原则——唯仁为纪纲,并指出自己做人的方式:外柔内刚,以柔取胜。难能可贵的是,崔瑗不仅以铭文警戒自己,还一生身体力行。这篇《座右铭》已成为他砥砺品格、陶冶情操的一个象征。

不详中宣部常务副部长黄坤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汉·佚名《古八变歌》

下一篇:汉·佚名《古相思曲(其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