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鸟西南飞":一只飞鸟向西南疾驰,
"熠熠似苍鹰":羽翅闪闪如一只苍鹰。
# 熠熠:光明貌。在这句里形容鸟羽反映日光。
"朝发天北隅":早晨从北方天边出发,
# 隅:角。
"暮闻日南陵":晚上在日南听到长鸣。
# 暮闻日南陵:以上二句以“日南”和“天北”相对,言彼鸟飞行之远与速。日南虽是地名,并不一定表示诗中人物所在的地方。日南,汉郡名,是当时中国的最南部。陵,大山。
"欲寄一言去":我想给亲人捎去一信,
"托之笺彩缯":话儿写在彩色的丝绫。
# 笺彩缯:以绸帛写的书信。
"因风附轻翼":随风将信附上那鸟翅,
"以遗心蕴蒸":寄给那些思念我的人。
# 蕴蒸:指心里积蓄的思想感情。,遗:传送。
"鸟辞路悠长":鸟儿借口路远而推辞,
# 辞:辞谢,谢绝。
"羽翼不能胜":它的翅膀不能够胜任。
# 胜:承受。
"意欲从鸟逝":我一心想随鸟儿飞去,
# 逝:往。
"驽马不可乘":劣马怎么可能去骑乘。
# 驽马不可乘:以上二句是说南去的心不可遏止,乘马都嫌其缓慢,恨不能附飞鸟而去。驽马,烈马。乘,驾车。
"晨风鸣北林":晨风鸟鸣破北林寂静,
# 北林:林名。首句本《诗经·晨风》:“(左鸟右穴)彼晨风,郁彼北林。”
"熠耀东南飞":羽翼闪光向东南疾飞。
# 熠耀:一作“熠熠”,义同。
"愿言所相思":愿相思之情穿透暮色,
"日暮不垂帷":让对方不掩窗帷相望。
"明月照高楼":明月朗照高楼,
"想见余光辉":遥想故人窗前亦沐此清辉。
# 想见余光辉:以上二句是说自己所在的高楼为月光所照,因而想到月光所照的不只是这高楼(这时所想念的故乡也同在这月光之下)。
"玄鸟夜过庭":玄鸟夜归庭院,
"仿佛能复飞":恍惚似曾共舞又飞离。
# 仿佛:见而不明。
"褰裳路踟蹰":欲提衣襟启程却踟蹰不前,
# 踟蹰:欲行又止,这样就是下句所说的“彷徨”。,褰裳:欲行。
"彷徨不能归":徘徊无依难归故里。
"浮云日千里":浮云日行千里,
"安知我心悲":怎知我心中悲怆如海。
"思得琼树枝":渴望得到琼玉之枝,
"以解长渴饥":以解相思饥渴之苦。
"童童孤生柳":一株孤柳秃枝生长,
# 童童:秃貌。
"寄根河水泥":根系深扎河泥之中。
"连翩游客子":群鸟般连翩的游子,
# 连翩:鸟飞貌,在这里用来形容游子的漂泊。
"于冬服凉衣":寒冬仍着单薄衣衫。
"去家千余里":离家千里之遥,
"一身常渴饥":一身饱受饥渴煎熬。
"寒夜立清庭":寒夜伫立清冷庭院,
"仰瞻天汉湄":仰望银河岸边天际。
# 湄:水草相交之处,就是岸边。,天汉:银河。
"寒风吹我骨":刺骨寒风如刀割骨,
"严霜切我肌":凛冽严霜似刃削肌。
"忧心常惨戚":忧愁如影常伴心间,
"晨风为我悲":连晨风也为我哀鸣。
"瑶光游何速":北斗第七星疾驰如电,
# 游:言所指方位改变。这句是说时间过得快。,瑶光:星名,即北斗杓第七星。又名“摇光”。古人看斗星所指的方位辨别节令。
"行愿去何迟":我的归愿却迟滞难行。
# 行愿去何迟:这句不可解。“行愿”二字疑有误。“去何”,一作“支荷”。
"仰视云间星":仰望云间星辰,
"忽若割长帷":恍若利刃划破天幕。
# 长帷:指云。言云的形状如帷幕。浮云飞得很快,且飞且散开,这时云间的星看起来正象向浮云相反的方向急飞,又象星把云块划开了。,忽:速貌。
"低头还自怜":低头自怜年华逝去,
"盛年行已衰":盛年未老身先衰。
# 行:将也。
"依依恋明世":眷恋清明盛世难舍,
# 明世:政治清明的时代。
"怆怆难久怀":悲怆深重难以为继。
# 怆怆:悲伤。
1. 分段赏析
第一首:诗歌以“有鸟西南飞”起兴,借“熠熠似苍鹰”的意象暗喻离别之迅疾与决绝。鸟的“朝发暮至”与“路悠长”形成对比,既写空间阻隔,又暗含时间流逝的无奈。“笺彩缯”托物寄情,以“因风附轻翼”的轻盈反衬“驽马不可乘”的沉重,凸显欲诉衷肠却力不从心的矛盾心理。末句“意欲从鸟逝”直抒胸臆,将无法追随的怅惘推向高潮。第二首: “晨风鸣北林”以凄厉鸟鸣渲染孤寂氛围,“熠耀东南飞”则借光影流动暗示思念的绵延。“明月照高楼”化静为动,月光穿透高楼的意象既烘托相思的澄澈,又暗含“余光辉”的遥不可及。“玄鸟夜过庭”的幻象与“褰裳踟蹰”的实景交织,虚实相生中表明了徘徊无依的愁绪。“浮云日千里”以自然之迅捷反衬人情之滞重,“琼树枝”的典故寄托对高洁慰藉的渴求,情感含蓄而深沉。第三首:“童童孤生柳”以枯柳自喻,根植“河水泥”的意象暗喻漂泊无依的命运。“连翩游客子”与“寒夜立清庭”勾勒出游子风霜劳苦的剪影。“严霜切我肌”以触觉点出生存之艰,“瑶光游何速”的星移物换反衬人生迟暮之痛。“仰视云间星,忽若割长帷”既是视觉冲击,也暗喻希望被现实割裂;既是视觉冲击,也暗喻希望被现实割裂;最终“依依恋明世,怆怆难久怀”收束全篇,将对盛世的不舍与无法久留的怅惘推向高潮,余韵悠长。
上一篇:汉·司马相如《大人赋》
下一篇:汉·嵇康《四言诗十一首 其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