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望襄阳路":我与你分别时向南望可以看到前往襄阳的路,
"思君情转亲":我思念江滔你的心情转为亲切。
# 君:指友人江滔。
"偏知汉水广":因为我知道流经襄阳的汉水是多么的广阔,
"应与孟家邻":正好也流经亡友孟浩然的故里。
# 孟家:孟浩然家。
"在日贪为善":他在世时对于做善事是非常执着的,
# 在日:指孟浩然生前。
"昨来闻更贫":他去世后我听说他家里比以前更加贫困。
"相如有遗草":以前司马相如死的时候,汉武帝命人收集他留下的作品,
# 遗草:指遗稿。,相如:司马相如。
"一为问家人":如今我也希望江滔你回去之后可以帮忙搜集孟浩然的手稿,以慰我亲如家人的好友的在天之灵。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怀友诗。这首诗中,诗人嘱托友人江滔搜求亡友孟浩然遗文,字里行间交织着对生者的深切眷念与对死者的沉痛凭吊、由衷褒扬。全诗以真挚情感为线,将两重思绪巧妙串联,使读者自然联想到孟浩然的高洁人品与卓越诗才。
2. 写作手法
用典:尾联“相如有遗草,一为问家人”运用了司马相如的典故。司马相如去世后留有遗作,汉武帝派人收集。诗人在此将孟浩然比作司马相如,希望友人江滔能像汉武帝派人收集司马相如遗作那样,去搜集孟浩然的手稿。通过用典,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对孟浩然文学成就的敬重。
3. 分段赏析
首联“南望襄阳路,思君情转亲”,以直白的笔触抒发对友人江滔的深切思念。诗人立足自身视角,“望”字将自己与远方襄阳的友人紧密相连。襄阳虽远在天际难以望见,但通往襄阳的道路却清晰可见,这悠长的道路恰似二人深厚的情谊。一般来说,友人分隔两地,往往会滋生悲伤怅惘的情绪,然而诗人却说“思君情转亲”,这其中蕴含两层深意:其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真挚的友情让亲切的思念取代了惆怅;其二,诗人南望襄阳,难免想起已故友人孟浩然,哀痛之情难以言表,好在友人江滔仍居襄阳,由悲悼孟浩然转而念及江滔,这份思念在一定程度上慰藉了诗人的心。尽管后一层情感未直接道出,但从“情转亲”中可细细品味,使得直抒胸臆的两句诗,情感表达曲折婉转。颔联“偏知汉水广,应与孟家邻”承接上文,自然流畅。“偏知”意为料想,汉水贯穿襄阳,浩浩荡荡的汉水流经亡友孟浩然的故乡,诗人悼念亡友的情感,也如同这奔腾不息的江水般绵延不绝。王维《忆孟》中“故人今不见,日夕汉江流”,与此句异曲同工。诗人以“偏知”“应与”这般揣测的语气行文,让诗句更显空灵飘逸,韵味悠长。这两句不仅补充了首联中未明言的对孟浩然的怀念之情,也为后文对孟浩然的正面描写埋下伏笔。颈联“在日贪为善,昨来闻更贫”,分别从孟浩然生前与身后落笔。孟浩然才华出众,声名远扬,却一生未踏入仕途。《新唐书·文艺列传》记载他“好节义,喜振人患难”,王士源《孟浩然集序》也提到他“游不为利,期以放情,故常贫”,这些记载恰好印证了诗句内容。“贪”字生动展现出孟浩然热衷行善、救人于患难的执着;“更”字则着重强调其身后家境的困窘。短短两句,既饱含着作者对孟浩然高尚品格的钦佩,也流露出对故友一生坎坷、怀才不遇的惋惜,以及对其家人现状的深切关怀,极具概括力。尾联“相如有遗草,一为问家人”点明主旨,道出求遗文之意。作者将孟浩然比作司马相如,希望友人江滔能帮忙搜集其遗作手稿,让这位故友的高尚品德与文学遗泽得以流传后世。这不仅体现出对文学贤才的敬仰,更彰显出作者与两位友人之间真挚深厚的情谊,与开篇对友人的思念形成呼应,使全诗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4. 作品点评
《寄江滔求孟六遗文》全诗句句叙事,字字寄情,虽无刻意雕琢之笔,却于字里行间暗含人物神态、形象与景物。“南望襄阳路”,可见作者伫立凝望、思念友人的神情;“贪为善”的描述与“相如有遗草”的比喻,巧妙勾勒出孟浩然的高洁人品与出众诗才;“偏知汉水广”,则让一条浩浩荡荡南流的汉江之景跃然眼前。这些叙事中的细节描写,与作者醇厚真挚的情感相融,使诗歌意蕴更为丰富,极具艺术感染力。
# 唐云:叙事有次。
明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
# 清瘦,似中唐气格。第五句佳。
明陆时雍《唐诗镜》
# 一气呵成,如相面话然。此不立法而法自具者,至哉!
《近体秋阳》
# 刘夏县胜处在不避轻脱,率任孤清。如《寄江滔求孟六遗文》......作律至此,几于以笔为舌矣,然已隐隐逗张水部一派。黄白山评:汉广孟邻,俱有故实,却用得不觉,此圣于用事者也。
《载酒园诗话又编》
# 《寄江滔求孟六遗文》一首,清气直达,却句句是律诗,此境亦不易到。
宋张戒《越缦堂诗话》
下一篇:唐·韦庄《上行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