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枝":杨柳枝,
"芳菲节":在花草盛美的春天里春意盎然,生机勃勃,
"可恨年年赠离别":可恨年年折枝赠离别。
# 可恨年年赠离别:唐人有折柳赠别之俗。这里喻指与韩翃长年分离,不得团聚。
"一叶随风忽报秋":往日依依的章台柳随着秋天的到来,已不再是颜色青青了,
"纵使君来岂堪折":纵然郎君来了,当看到这种情况,也是不堪攀折的了。
# 纵使君来岂堪折:承上句谓处于危苦之中,随时可能发生变故,届时就属之他人了。《柳氏传》:“无何有蕃将沙吒利者,初立功,窃之柳氏之色,劫以归第,宠之专房。及(侯)希逸除左仆射入觐,翊得从行,至京师,己失柳氏所止,叹想不己。”纵使:即使。君:郎君。堪折:堪攀折。
唐朝人
柳氏,女,唐朝人,生活于安史之乱时期。姓名、生卒年、籍贯、字号均不详。她与唐朝著名诗人韩翃有一段富有传奇色彩的爱情故事。主要见于传奇小说《柳氏传》,其作者为唐代许尧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古体诗,也是一首送别诗。诗歌以杨柳为题材,全诗情真意切,借物抒情,深沉凝重地展现出离人心灵的创伤,意味悠长。
2. 写作手法
双关:诗中以“柳”字双关柳氏的姓氏,与韩翃词中的“章台柳”暗语相应,使诗歌在表意上更加含蓄委婉,同时也体现了二人之间的灵犀相通。反衬:以乐景衬哀情,“芳菲节”描绘出昔日美好的春光和曾经的旖旎时光,与“一叶随风”“秋”的凋零衰柳,通过欲抑先扬的手法,更强烈地表现出柳氏如今的憔悴和命运的悲惨,衬托了她内心的悲伤和无奈。对比:“芳菲节”描绘出春日杨柳芳菲、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象,与“一叶随风忽报秋”所呈现的秋意萧索、杨柳凋零之景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时光流逝、容颜易老的变化。借景抒情:诗人借“杨柳枝”“芳菲节”“一叶随风”“秋”等自然景象,抒发了自己对时光流逝、离多聚少的感慨,以及因身世遭遇而产生的自卑、自愧和对未来的担忧等复杂情感。景中有情,情融于景,使情感表达更加委婉深沉。
3. 分段赏析
“杨柳枝,芳菲节”两句,以杨柳起兴,点明了时节正值花草盛美的芳菲节。“杨柳枝”是诗中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杨柳常与离别相关联,这里诗人以杨柳自比,借杨柳在芳菲节的美好姿态,暗指自己曾经的美好年华。同时,“芳菲节”的美好景象与下文的离别之恨形成鲜明对比,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引发读者对美好事物易逝、离别之苦的感慨。“可恨年年赠离别”一句,直抒胸臆,道出心中的怨恨。这里运用了我国古代送别时折柳赠别的习俗,“柳”与“留”谐音,以此表示挽留之意。诗人感叹在这美好的芳菲节,本应是欢聚之时,却年年都要面对离别。一个“恨”字,强烈地表达出对离别的不满与无奈,深刻地体现出她与韩翃长年分离不得团聚的痛苦,将离别的愁绪推向高潮,让读者深切感受到她内心的哀伤。“一叶随风忽报秋”一句,笔锋一转,描绘了一片叶子随风飘落,忽然宣告秋天到来的画面。这里运用了象征手法,以秋风落叶象征命运的突变。秋天本是万物凋零的季节,象征着美好事物的消逝,暗指安史之乱爆发后,自己的生活也如秋天一般陷入了困境。此前还是芳菲节的美好时光,转瞬就到了秋天,突出了命运变化的突然与无常,生动地展现出诗人在战乱中命运的波折与无奈。“纵使君来岂堪折”一句,承接上句秋天的意象,以秋柳自喻。秋天的柳树,枝叶凋零,已不堪攀折。诗人借此表达,即便韩翃归来,自己也已历经沧桑,容颜不再,就像那秋天的柳枝一样,失去了往日的美好,恐怕难以再让他倾心。此句既饱含着对自己命运的担忧与自伤,又体现出对韩翃感情的珍视,害怕自己如今的状况会让他失望,从而辜负了彼此的真情,将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言有尽而意无穷。
4. 作品点评
韩翃所作《寄柳氏》文辞精妙、意蕴深远,尽显才情。柳氏的《答韩翃》与之相和,毫不逊色。她以诗为笺,既以灵动笔触回应韩翃的情思,在文学层面达成灵魂共鸣,又巧妙传递出自身身陷困境的无奈,以及对爱情矢志不渝的忠贞。两首七言短诗,寥寥数语,却皆以含蓄婉转之笔,营造出余韵悠长。
# 柳氏词是在会见韩翃派来寻她的人并在读了韩词之后写的,知道情爱不渝,重逢有望,故有“纵使君来”之语;而自顾风鬟雾鬓,如今憔悴,又有“岂堪折”之叹。“折”字回应“杨柳枝”,不离“折柳”之典。末句肠回百转,亦喜亦悲,而以悲为主。以此结束,情意有余不尽。
现代中国韵文学会会员蒋哲伦《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
上一篇:唐·沈彬《入塞二首》
下一篇:唐·齐己《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