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bié
yǒu
rén

朝代:唐作者:惟审浏览量:1
shēn
dìng
chù
wàn
xiāo
hún
fāng
cǎo
guī
chūn
lèi
hén
shí
xiū
shí
xiàng
宿
jiāng
cūn
shí
xiāng
kōng
shān
yuán

译文

一身漂泊没有固定的住处,远行万里只剩独自愁肠寸断。茂盛的芳草遮蔽了回家的路,春日的衣衫上还沾着泪痕。不知何时才能结束漂泊的生涯、停止在外奔波谋生,黄昏时又投宿在江边的村落。想要体会异乡漂泊的苦楚,听那空寂山林中暮色里猿猴的哀啼便知。

逐句剖析

"一身无定处":一身漂泊没有固定的住处,

"万里独销魂":远行万里只剩独自愁肠寸断。

# 销魂:魂魄渐离散,形容极度的悲伤、愁苦或极度的欢乐。此处自指前者。宋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词:“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芳草迷归路":茂盛的芳草遮蔽了回家的路,

# 芳草:香草,亦用以比喻有美德的人。

"春衣滴泪痕":春日的衣衫上还沾着泪痕。

"几时休旅食":不知何时才能结束漂泊的生涯、停止在外奔波谋生,

# 旅食:寄食,客居。唐韩愈《祭十二郎文》:“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休:一作同。

"向夜宿江村":黄昏时又投宿在江边的村落。

# 向:靠近,接近。

"欲识异乡苦":想要体会异乡漂泊的苦楚,

"空山啼暮猿":听那空寂山林中暮色里猿猴的哀啼便知。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别友人》是唐代诗僧惟审创作的赠别题材五言律诗,一说名为《留别忠州故人》是灵一所作。全诗以白描手法铺陈客居境况,首联直述羁旅漂泊之艰,中二联借“芳草迷归路”“春衣滴泪痕”等意象加强了归思的心情,尾联“空山啼暮猿”以环境描写呼应异乡苦楚。作品将个体情感融入到自然景观,语言质朴深沉,具有世俗的情感与禅意的特性,体现唐代僧诗的创作风格。现存《全唐诗》收录该诗,其中“欲识异乡苦”等句已成为表现漂泊主题的诗句。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惟审上人的生卒年、籍贯及生平事迹均不详。中唐诗僧灵一曾作《归岑山过惟审上人别业》,诗题中的惟审上人是否即《别友人》的作者,尚难确定。若二者为同一人,此诗便应作于中唐前后,而非唐末五代时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赠别诗。作品以羁旅行役为背景,描述了游子漂泊异乡的羁旅境况,抒发归期渺茫的孤寂与思乡之苦。

2. 写作手法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空山啼暮猿”句以“空山”铺展空间的空旷寂寥,用“暮”点明时间的昏沉幽暗,以“猿啼”这一动态声景打破空寂。以这些环境描写呼应异乡苦楚。白描:“一身无定处,万里独销魂。芳草迷归路,春衣滴泪痕。几时休旅食,向夜宿江村。欲识异乡苦,空山啼暮猿。”全诗没有华丽辞藻,以白描手法铺陈客居的境况。

3. 分段赏析

首联“一身无定处,万里独销魂”以直白的叙述开篇,“一身”与“万里”形成强烈对比:个体的渺小无依与天地的广阔辽远相对照,“无定处”点出漂泊的本质,居无定所、行无目标;“独销魂”则直抒胸臆,将万里漂泊中难以言说的孤独、惆怅与痛苦凝聚于“销魂”二字,奠定全诗悲苦的基调,为后文的思乡之情做铺垫。颔联和颈联“芳草迷归路,春衣滴泪痕。几时休旅食,向夜宿江村”“芳草迷归路”以景物隐喻归乡之难:春草繁茂本是生机之景,此处却因“迷归路”反成阻碍,暗写游子对故乡方向的迷茫,将思乡的焦灼化为具体可感的视觉意象。“春衣滴泪痕”聚焦细节,以衣衫上未干的泪痕,刻画游子因思念而悲泣的情态,将“苦”转化为触手可及的实物,细腻动人。“几时休旅食,向夜宿江村”则直陈羁旅的困顿:“休旅食”的追问透出对漂泊生活的厌倦与对安稳的渴望;“向夜宿江村”勾勒出黄昏投宿江边村落的场景,以“江村”的孤寂反衬游子的伶仃,强化客居的凄凉。尾联“欲识异乡苦,空山啼暮猿”以“欲识异乡苦”设问,随即以“空山啼暮猿”作答,形成“情与景”的闭环。“空山”写山的荒僻空寂,“暮”写时间的昏沉凄清,共同营造出萧瑟的氛围;“猿啼”之声凄厉哀婉,在空山中回荡,既呼应“异乡苦”的主题,又以声音的悲戚衬托前文的孤寂、思乡之情,让无形的“苦”借有形的景与声落地,余味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齐己《残春》

下一篇:唐·吴筠《高士咏·向子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