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uě
zhōng
guò
láo

朝代:金作者:李汾浏览量:2
xiāo
xiāo
xíng
jiá
gōng
dāo
xuě
xíng
rén
guò
láo
guǎng
广
shān
chuān
āi
ruǎn
huáng
jīn
dài
kòng
chéng
gāo
shēn
jīng
róng
xīn
zhuàng
tiān
fēng
shuāng
gèng
háo
héng
shuò
shī
nán
shì
zhēng
西
shuí
wéi
xiè
zhū
cáo

译文

行李萧萧作响与刀弓相和,行人踏着积雪路过虎牢关。广武山川令人想起哀伤的阮籍,黄河像衣带般横控着成皋。亲身经历戎马生涯心志愈发雄壮,天空融入风霜气概更加豪迈。横槊赋诗本是男子该做的事,征讨西地谁能成为像谢诸曹那样的人呢。

逐句剖析

"萧萧行李戛弓刀":行李萧萧作响与刀弓相和,

"踏雪行人过虎牢":行人踏着积雪路过虎牢关。

"广武山川哀阮籍":广武山川令人想起哀伤的阮籍,

"黄河襟带控成皋":黄河像衣带般横控着成皋。

"身经戎马心逾壮":亲身经历戎马生涯心志愈发雄壮,

"天入风霜气更豪":天空融入风霜气概更加豪迈。

"横槊赋诗男子事":横槊赋诗本是男子该做的事,

"征西谁为谢诸曹":征讨西地谁能成为像谢诸曹那样的人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雪中过虎牢》是金代诗人李汾创作的七言律诗。此诗以作者随恒山公武仙抵御蒙古时途经虎牢关的行军经历为背景,通过“萧萧行李戛弓刀”等意象描绘了雪中行军的画面。诗中化用杜甫诗句与阮籍登广武的典故,又以“身经戎马心逾壮”直抒胸臆,尾联引用曹操“横槊赋诗”的典故来彰显建功立业的志向。全诗风格雄健苍古,既反映了金末蒙古南侵的战乱现实,又展现了文人的报国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李汾,金太原平晋人,字长源。为人跌宕不羁。工诗,雄健有法。举进士不第,一度为史馆书写。后为恒山公武仙行尚书省讲议官,又与仙不合,逃走被追获,被囚绝食死,年不满四十。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雪中过虎牢》创作于金蒙对峙的动荡岁月,彼时李汾身为恒山公武仙的幕僚,在随军抗击蒙古的征程中,途经兵家必争之地虎牢关。史料《金史》记载,李汾因与武仙在战略决策上矛盾激化,最终被囚禁并绝食殉志。这段坎坷经历,让他在诗中既流露出渴望征战沙场、建功立业的豪情,也隐隐透露出对局势无力回天的失望。虎牢关曾是楚汉相争的古战场,其承载的历史风云与金末战火纷飞的现实形成奇妙呼应,诗人借古喻今,将个人壮志与时代困境交织于笔端,赋予诗歌厚重的历史感与深沉的现实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边塞诗。诗歌以金末蒙古南侵为时代背景,描绘了作者在雪中行军途经虎牢关的所见所感。诗中借助“行李戛弓刀”等行军场景的刻画,以及杜甫诗句、阮籍典故的化用,不仅展现了战乱时期的艰苦环境,更通过“心逾壮”的直白表述和曹操典故的引用,表达了诗人在战乱中愈发豪迈的情怀与渴望建功立业的报国之志。

2. 写作手法

多感官描写:“萧萧行李戛弓刀”一句通过听觉描写,“萧萧”模拟风雪声,“戛”形容行李与弓刀碰撞发出的声响,两种声音交织,生动地展现出风雪中行军时的清冷与紧张氛围;“雪意横空卷战袍”则运用视觉描写,描绘出大雪铺天盖地,纷纷扬扬落在战袍上的景象,让读者直观感受到环境的恶劣,也侧面烘托出将士们在艰苦条件下行军作战的坚韧精神。用典:《雪中过虎牢》多处用典,贴切自然。如“身经戎马心逾壮”一句,巧妙化用杜甫“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典故。杜甫原句写于战乱之际,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和自身报国无门的哀伤。而李汾在此将原句化用,反其意而用之,以“心逾壮”展现自己虽然身处戎马倥偬的战乱之中,内心却更加坚定豪迈,愈发展现出昂扬的斗志与报国热忱。直抒胸臆:诗人行经虎牢这一古战场,由阮籍典故牵出失意之叹,又以自身“身经戎马”的经历,挣脱沉郁,借“横槊赋诗”的英雄气概,喊出“征西谁为谢诸曹”的慷慨之问,把对历史的凭吊、个人的壮志豪情,糅合在苍凉壮阔的行军场景与风霜天地间,让沉厚的历史底蕴,化作喷薄的英雄意气,刚健豪迈又不失深沉蕴藉。反问:“征西谁为谢诸曹”运用反问,以“谁为……”的疑问句式,强化语气。借追问谁能像谢安身边的诸曹(助力者)去参与征西大业,抒发对贤才共赴国任的渴盼,也暗含自身欲担当、盼有为的心志,让壮志豪情在诘问中更显深沉。

3. 分段赏析

首联:“萧萧行李戛弓刀,踏雪行人过虎牢”,从形象与内容看,勾勒出行人踏雪过虎牢关的画面,“萧萧”摹写行李声响,“踏雪”点出行旅环境,为全诗奠定行旅基调。颔联:“广武山川哀阮籍,黄河襟带控成皋”,运用用典与写景,借广武山川关联阮籍的哀伤,以黄河像衣带控扼成皋,将历史感怀融入山水,拓宽诗歌意境。颈联:“身经戎马心逾壮,天入风霜气更豪”,从人物情感与语言炼字看,“逾”“更”二字,凸显经戎马、历风霜后,心志愈发雄壮、气概更为豪迈,展现诗人自我情怀。尾联:“横槊赋诗男子事,征西谁为谢诸曹”,以反问之姿,既宣泄对无将才领军御敌的怅惘,又悄然埋下自我担当的期许。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对仗极为工稳,颔联里“广武山川”和“黄河襟带”,完成地理意象的呼应;颈联中“身经戎马”同“天入风霜”,实现人生经历与苍茫境界的递进铺陈。全篇凭借质朴文字,托举着沉郁厚重的情感,成为后世公认反映金末战乱现实的作品。其“雄健且法度严谨”的创作风貌,对元初诗坛的创作走向,产生了颇为深远的引领性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金·李龏《题赠秋洞周鍊师 其一》

下一篇:金·李俊民《一字百题示商君祥 其十七 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