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望空阔":放眼望去,四周是空旷辽阔的景象,
"马羸程又赊":马儿瘦弱,而路程还很遥远。
# 赊:远。因马慢而觉路远。,马羸:形容马瘦弱、疲惫。
"月生方见树":月亮升起后,才能看清树木的轮廓,
"风定始无沙":风停了,才看不到飞扬的沙尘。
"楚水辞鱼窟":告别了楚地的江河,
# 窟:汇集之处。
"燕山到雁家":来到了燕山,大雁栖息的地方。
"如斯名利役":像这样被名利所驱使。
# 役:役使;差遣。被(名利)所累。,斯:这样。
"争不老天涯":怎么能不老死在天涯海角呢。
# 争不:怎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边塞诗。通过描写边塞空阔苍凉的景象和诗人长途跋涉的艰辛,表达了羁旅漂泊的孤独与疲惫,以及对名利追逐的无奈与感慨。
2. 分段赏析
首联“极目望空阔,马羸程又赊”以开阔的视野开篇,通过“极目”二字勾勒出塞外苍茫的景象,“空阔”一词强化了空间的辽远感。后句“马羸程又赊”则转入具体情境:瘦弱的马匹与漫长的路程形成对比,暗含行旅艰辛。两句共同塑造了一个孤独跋涉的旅人形象,语言质朴却画面感强烈。颔联“月生方见树,风定始无沙”运用白描手法,通过“月生”“风定”两个动态过程展现塞外环境的特殊性。“方见树”暗示月光微弱、能见度低,“始无沙”则表明风力强劲时沙尘弥漫。此联以细腻观察捕捉边地特征,语言凝练,体现了自然环境的严酷。颈联“楚水辞鱼窟,燕山到雁家”突然切换视角。“楚水”与“燕山”南北对举,形成地理跨度;“辞鱼窟”“到雁家”拟人化处理,将鱼、雁的栖息地比作故乡,隐喻旅人漂泊无依。此联虚实相生,既写景又抒情,语言含蓄而意境深远。尾联“如斯名利役,争不老天涯”直抒胸臆,“如斯”总结前文所见所感,“名利役”点破漂泊本质是为世俗所驱。反问句式“争不老天涯”强化了无奈与悲凉,语言直白却力透纸背,将个人命运与塞外苍茫背景融为一体,深化了“羁旅愁思”的主题。
上一篇:唐·李世民《过旧宅二首》
下一篇:唐·贾岛《病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