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澹芳春满蜀乡":蜀地的春天里,海棠花深浅不一的粉白、胭脂色,铺满了整个乡野,
# 澹:一作淡。
"半随风雨断莺肠":半数花瓣被风雨打落,连枝头啼叫的黄莺,都为这落花心碎。
# 莺:一作人。
"浣花溪上堪惆怅":浣花溪边的这番景象,真叫人看了犯愁,
"子美无心为发扬":当年住在溪畔的杜甫,却没心思为这海棠写诗传扬。
# 心:一作情。
晚唐诗人
郑谷(851?~910?),唐代诗人。字守愚,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僖宗时进士,官至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郑谷与张乔、周繇等合称“咸通十哲”,还被诗僧齐己称为“一字师”。他的诗作,多投赠唱和、写景咏物之作,然屡遭丧乱,能将个人忧愤与时代哀愁融铸其中,声调悲凉。其诗笔调清新,思致婉转,时有警句。《四库全书总目》谓其诗“往往于风调之中独饶思致”,堪为“晚唐之巨擘”。代表作品有《淮上与友人别》《席上贻歌者》《雪中偶题》《鹧鸪》等。著有《云台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抒情诗。通过写蜀地春日海棠绽放,浓淡芳菲装点乡野,却被风雨打落残红,连黄莺都为之哀伤;更提到杜甫居住过的浣花溪,一代诗圣未曾着意赞美海棠,表达了诗人对海棠美好易逝的怜惜,与无人深情咏叹的怅惘。
2. 写作手法
用典:后两句“浣花溪上堪惆怅,子美无心为发扬”巧用杜甫与浣花溪的典故。原典指杜甫曾居成都浣花溪畔,写下大量诗作,却鲜少提及蜀中海棠。作者借此典故,以“子美无心”暗指连诗圣都未着力传扬海棠之美,更显海棠之盛难被尽述。既追慕前贤才思,又遗憾其未赋海棠,表达了诗人对前贤的追慕与遗憾。意向组合:“浓淡芳春满蜀乡,半随风雨断莺肠。浣花溪上堪惆怅,子美无心为发扬”,全诗以“芳春”“风雨”“断莺”“浣花溪”四个意象组合,首句“芳春”用“浓淡”勾出蜀地春景的明丽;次句“风雨”突至,“断莺”(黄莺因风雨哀鸣)点染凋零,美好与零落形成反差;后两句“浣花溪”关联杜甫(子美),借“子美无心”暗叹海棠之美未被诗坛书写。表达了诗人写春景之妙,又隐含对美好易逝、知音难觅的怅惘。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浓澹芳春满蜀乡,半随风雨断莺肠”两句,总起蜀中春日海棠之景。“浓澹”二字妙极,既写海棠花色的层次,或浓艳如锦,或浅澹似雾,又暗合春光的丰富;“满”字更将花事铺展至蜀乡每一寸土地,极言春意之盛。次句笔锋一转,“半随风雨”写尽美好易逝:娇美的海棠被风雨打落,零落成泥;“断莺肠”以莺鸟哀鸣作结,花谢之痛与人心之伤交融,未直言愁,愁绪已漫透纸背。后两句“浣花溪上堪惆怅,子美无心为发扬”两句,由景及人,借杜甫典故深化怅惘。浣花溪是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诗人至此,触景生情;“堪惆怅”直抒胸臆,点出当下失落。后句“子美无心”耐人寻味,诗圣笔下多有草木之咏,却独未着力写海棠;或叹海棠未入诗圣法眼,或惜其才未得尽展,借古人轶事,将赏花的遗憾升华为对文化记忆的追寻,余韵悠长。
上一篇:唐·岑参《入蒲关先寄秦中故人》
下一篇:唐·李绅《山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