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堤杨柳雨沉沉":堤上夹道杨柳繁茂烟雨朦胧,
# 大堤:在襄阳城外,靠近横塘。在今湖北省襄阳县。
"万缕千条惹恨深":那万缕千条的柳枝让人愁绪更深。
"飞絮满天人去远":飞絮满天飘扬离人远去
"东风无力系春心":东风渐弱再难留住那美好的春天。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诗。描绘了在雨中的大堤边,杨柳依依,万缕千条的柳枝似乎都饱含着深深的离恨,营造出一种凄美、惆怅的氛围,表达了送别人对离去之人的不舍、惆怅之情,展现出送别场景中人们内心的复杂情感。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万缕千条惹恨深”。此句直接表明了诗人(或诗中女子)心中深深的离恨,借堤上“万缕千条”的杨柳,直言这种离恨之浓烈,毫不隐晦地抒发情感,让读者深切感受到送别时的愁绪。对比:“飞絮满天人去远”。句中“飞絮满天”描绘出飞絮轻盈、漫天飞舞的动态场景,给人以缥缈、自由之感;而“人去远”则展现了人的离去,渐行渐远,带有沉重、不舍的情绪。二者形成鲜明对比,以飞絮的轻盈反衬人的离去带给送行者内心的沉重与落寞,进一步强化了离别的愁绪。双关:“东风无力系春心”。从表面看,“春心”指春天的脚步、春意,说东风无法留住春天,这是就自然节物而言;而从深层含义来讲,“春心”又暗指大堤女儿对情人的爱恋之心,暗示爱情难以持久,时间会改变人心,一语双关,含蓄地表达了复杂的情感与无奈。
3. 分段赏析
首句点明地点与环境,“大堤”因诸多前人诗作,在文化意象中已成为情事发生之地。而此处,大堤旁的杨柳笼罩在沉沉雨雾之中。“沉沉”一词,精妙入微,一方面如实描绘出雨雾并非倾盆之势,而是如牛毛般细密、厚重,营造出压抑氛围;另一方面,它生动表现出柳枝被雨打湿后沉甸甸的姿态,仿佛不堪重负。同时,这种景物的沉重感巧妙映衬出人物心情的沉重,为全诗定下了感伤的基调,让读者未读下文,便能感受到那扑面而来的离别愁绪。次句承接上句,将杨柳与离恨紧密相连。堤上杨柳枝条繁茂,万缕千条随风摇曳,本应是充满生机的景象,然而在这送别之际,却无端“惹恨深”。这不仅是因为杨柳在传统文化中本就象征着离别,看到它们便勾起女子心中的愁情;更在于女子将自己无法挽留情人的无奈,迁怒于眼前的景物,仿佛是这些柳枝故意触动她的愁肠。这种因情而迁怨于物的情态,将女子的娇痴与深情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更能体会到她内心深处那浓郁得化不开的离恨。第三句描绘出一幅极具画面感与感染力的分手场景。前两句着重写雨和柳,到此处笔锋一转,在“人去远”之时,推出“飞絮满天”的画面。这种布局恰似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巧妙地使人事与自然产生感应关系。此句蕴含着一隐一显两层意味:“人去远”直白地表明情人渐行渐远,是视觉上的离别场景;而漫天飞舞的飞絮,不仅是暮春的典型景象,更暗示着“春去也”。正如宋人王观所写“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这里春归与人去同时发生,加倍渲染了惆怅之情。“杨花似雪”“飞絮满天”的迷乱之景,不仅让行者迷失方向,更让送行者心乱如麻。此外,诗句虽只写了“人去远”,但一个伫立原地,任由柳絮飞怀扑面的送行者形象,却跃然纸上,其失落、不舍之情尽在不言中。尾句含蓄蕴藉,耐人寻味。从自然节物风光角度看,“飞絮满天”预示着暮春已至,东风虽轻柔,却无力留住春天的脚步,暗示着自然规律的不可抗拒,春来春去自有其必然性。而结合上句“人去远”,“春心”在此处巧妙双关,既指自然的春天,更指大堤女儿对情人的恋情。此句意味着,如同东风无法留住春天,爱情也未必能长久维系,时间会悄然改变人心。前一重自然规律的必然,巧妙隐射着后一重爱情变化的必然。诗句既紧扣大堤男女情事,表达出女子对这段感情可能消逝的担忧与无奈,具有特定的内涵;又超越了这一具体情事,上升到对世间普遍现象的思考,蕴含着关于时光流逝、人事变迁的哲理,引发读者无尽的遐想与深思。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韵味醇厚,每一句皆如陈酿,越品越觉滋味悠长。诵读之际,仿若轻嚼甘饴,唇齿留香,诗中情味绵绵无尽,令人沉醉不已。
上一篇:唐·白居易《钟陵饯送》
下一篇:唐·韩偓《观斗鸡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