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幕红筵高在云":翠绿色的帷幕,红色的筵席,高高地仿佛在云端之上,
# 翠幕红筵:翠绿的帐幕,红锦铺设的筵席。
"歌钟一曲万家闻":钟鼓和着歌声奏响一曲,方圆万里的人家都能听闻。
# 歌钟:另本作歌声。
"路人指点滕王阁":路过的行人手指并谈论着滕王阁,
# 滕王阁:位于今江西省南昌市赣江东岸,与黄鹤楼、岳阳楼为并称“江南三大名楼”。
"看送忠州白使君":是在观看为前往忠州赴任的白使君送别的场景。
# 使君:古时对州都长官的尊称。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饯别诗。描绘了诗人白居易结束江州司马生活,赴忠州任刺史时,友人于滕王阁设奢华饯行宴会的场景。借宴会的高阁之盛、饯别之欢,以倒叙手法,先展现宴会场面的华丽与歌声的悠远,末句点明是为自己送行,既体现了与友人的惜别之情,又反衬出往昔江州生活的孤寂。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乐景衬哀情,用“翠幕红筵高在云,歌钟一曲万家闻”所展现的高阁之盛、饯别之欢的热闹场景,来反衬诗人曾经在江州时的孤寂,更鲜明地突出了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
3. 分段赏析
首句“翠幕红筵高在云”,通过“翠幕”“红筵”这些极具色彩感的词汇描绘出饯别宴会的奢华布置,“高在云”运用夸张手法,营造出宴会场面的隆重与宏大,为全诗奠定了热闹氛围,侧面反映出友人送别之情的深厚。次句“歌钟一曲万家闻”,同样运用夸张,将宴会中歌钟之声夸张到能让万家听闻,进一步渲染宴会的热闹非凡,同时与后文形成对比。第三句“路人指点滕王阁”,巧妙地将视角从宴会场景转移到滕王阁,此句承上启下,既点明了送别的地点,又为引出送别对象做铺垫,与王勃滕王阁诗开篇直接点明滕王阁不同,这里以路人指点的方式缓缓道来,别具特色。末句“看送忠州白使君”,从路人的视角出发,简洁地交代出送别对象是即将前往忠州的白使君,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饱含着作者对此次离别的感慨,且整首诗以高阁之盛、饯别之欢的热闹场景,与曾经江州的孤寂形成鲜明反衬,更突出了作者复杂的情感。
下一篇:唐·何希尧《柳枝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