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èng
shāng
shān
sēng

朝代:唐作者:韦蟾浏览量:2
shāng
lǐng
dōng
西
fēn
liǎng
jiān
máo
yún
shī
yán
ěr
zhòng
zhī
shī
rén
shì
rén
fēi
wén

译文

商山的东西两侧,山路在此分岔,两间茅草屋旁,溪水潺潺,白云悠悠。师父耳背听不清,却能领会他的深意,人间的是是非非,我都不愿再听。

逐句剖析

"商岭东西路欲分":商山的东西两侧,山路在此分岔,

"两间茅屋一溪云":两间茅草屋旁,溪水潺潺,白云悠悠。

"师言耳重知师意":师父耳背听不清,却能领会他的深意,

"人是人非不欲闻":人间的是是非非,我都不愿再听。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赠商山东于岭僧》是唐代诗人韦蟾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一作李廓诗。通过白描手法勾勒出商山深处僧人的隐逸生活。前两句“商岭东西路欲分,两间茅屋一溪云”用山径分岔与溪畔茅屋的对比,配合飘渺云雾的视觉意象,瞬间将读者带入与世隔绝的清幽之境。后两句“师言耳重知师意,人是人非不欲闻”则通过“耳重”的巧妙双关,既指老僧听力衰退的生理特征,又暗喻其充耳不闻俗世纷扰的精神境界,生动刻画出超然物外的修行者形象。这首诗在明代曾引发文坛关注,屠隆等文人对其“不闻人世非”的处世哲学深表共鸣。关于该诗作者的身份,《全唐诗》《商洛古诗文选注》等文献中存在韦蟾、卢渥、李廓三种不同说法,这一争议也成为该诗研究中的重要学术焦点。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山水赠友诗。诗中描绘商岭东西路径将分的山景,两间茅屋旁溪上云霭缭绕。僧人直言耳重难闻,实是不愿听人间是非。诗人借此表达对淡泊避世、远离纷扰生活的理解与向往。

2. 写作手法

白描:“两间茅屋一溪云”,用“茅屋”“溪云”两个意象,勾勒出商山东于岭隐逸清幽的环境,简陋的茅屋静立溪畔,流云舒展于山间,这一描写既呈现了僧人远离世俗、淡泊苦修的生活状态,也暗含诗人对世俗纷扰的厌倦,以及对宁静自由生活的向往。

3. 分段赏析

“商岭东西路欲分​​”,此句以地理分界开篇,商山横亘东西,山路在此分岔,暗喻世事分流、人生岔路的哲思。诗人借自然景观的“分”,为后文僧人选择隐逸埋下伏笔,形成空间与心境的双重对照。“两间茅屋一溪云”​​,“两间”极言居所简陋,“一溪云”则以流动的云雾打破山间静谧,形成“静中有动”的意境。白描手法勾勒出僧人远离尘嚣的清修环境,溪云的悠然反衬人世纷扰,强化隐逸主题。“师言耳重知师意​”​,“耳重”字面指听觉迟钝,实则暗喻僧人对世俗闲言的淡漠。诗人以生理特征映射精神境界,暗示僧人因“不闻”是非,方能专注修行。此句以反讽笔法,凸显超然物外的处世智慧。“人是人非不欲闻​”​,尾句直抒胸臆,“不欲闻”三字斩钉截铁,表明对人情冷暖的彻底疏离。通过否定句式,将前文的景物描写与人物刻画收束为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呼应首句“路欲分”的抉择,形成完整的情感闭环。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仅用二十八个字,便勾勒出如世外桃源般的意境。诗中通过“两间茅屋一溪云”的画面与“耳重不闻”的刻画,形成了从隔绝到超脱这样逐层深入的意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刘威《旅中早秋》

下一篇:唐·李群玉《玉真观》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