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ōng
zǎo
qiū

朝代:唐作者:刘威浏览量:1
jīn
wēi
shēng
zhǐ
shuǐ
shuǎng
biàn
yáo
kōng
cǎo
xiāo
tiáo
huái
huā
líng
luò
fēng
lái
wàn
yuè
jiào
hòu
shēng
hóng
鸿
wèn
qián
chéng
shì
rán
shā
shàng
péng

译文

身处旅途的初秋,在金色的阳光下,清冽的空气散布在遥远的天空。草色已经凄凉了,路上的槐花在风中四散飘落。夜晚,月亮照耀着万里,一声鸿雁的叫声在醒来之后传递。不要问前程的事,只管随着风把沙吹向天空。

逐句剖析

"金威生止水":身处旅途的初秋,在金色的阳光下,

# 止水:静止不流,澄清如镜的水。五行相生相剋,金生水,故曰“金威生止水”。,金威:秋风。

"爽气遍遥空":清冽的空气散布在遥远的天空。

"草色萧条路":草色已经凄凉了,

"槐花零落风":路上的槐花在风中四散飘落。

"夜来万里月":夜晚,月亮照耀着万里,

"觉后一声鸿":一声鸿雁的叫声在醒来之后传递。

"莫问前程事":不要问前程的事,

"飒然沙上蓬":只管随着风把沙吹向天空。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旅中早秋》是唐代诗人刘威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以凝练笔法勾勒羁旅秋思,全诗通过时空折叠与意象对冲,完成对漂泊心境的立体雕刻。全诗四联八句,以“早秋”为时空坐标,在冷寂与苍茫中叩问人生前路,最终以“沙上蓬”的漂泊意象收束,道尽游子无处安放的怅惘。通过凄凉的草色、飘落的槐花,以及宁静的水面,诗人展示了早晨的清新和旅途的寂寥。夜晚的月亮和鸿雁的鸣叫则给人一种安慰和希望。最后两句饱含豪情和对未来的憧憬,表达了追求自由和不畏困难的精神。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示了旅途中的孤独、凄凉和坚韧的一面,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

刘威(?~?),唐代诗人。武宗会昌时人。一生漂泊南北,远至塞上,终生不得志。其诗皆为近体,内容以羁旅失意、感怀叹逝为主,感伤情调颇浓。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评其诗“弱调多悲”。《游东湖黄处士园林》《七夕》等均为佳作。今传《刘威诗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行旅诗,以凝练的笔触勾勒出羁旅途中的萧瑟秋景与孤寂心境,通过自然意象的层叠与情感递进,构建出一幅动态的羁旅长卷,道尽游子无处安放的怅惘。。

2. 分段赏析

开篇“金威生止水,爽气遍遥空”以秋风骤起的肃杀与天地辽阔的清朗形成张力:寒意从凝滞的水面蔓延,金属般的冷冽暗喻命运的无常,而高远的秋空却透出疏朗豁达,冷暖气流的碰撞恰似诗人初入旅途时对前程的矛盾心绪——既感清风拂面的清醒,又觉寒意侵袭的孤寂。颔联“草色萧条路,槐花零落风”以双重衰败的意象叠加,将荒芜之路与飘零之花并置:脚下枯黄的小径指向未知的漂泊,风中零落的槐花则如时光碎屑,既是自然生命的凋敝,亦隐喻人生际遇的飘摇。颈联“夜来万里月,觉后一声鸿”在时空撕裂中展开孤独的叩问:明月高悬照彻万里乡关,鸿雁哀鸣却惊破长夜残梦,天地虽大却无归处,游子于梦醒时分徒留空寂,暗含对故土与功名的双重失落。尾联“莫问前程事,飒然沙上蓬”以决绝的姿态收束全诗,“莫问”斩断对未来的执念,而“沙上蓬”的意象将漂泊定格为永恒宿命——如蓬草般随风滚转,看似自由实则身不由己,最终与萧瑟秋景融为一体,完成对羁旅悲剧的哲学定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权德舆《八月十五日夜瑶台寺对月绝句》

下一篇:唐·韦蟾《赠商山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