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边垂柳赤栏桥":叶道士在浔阳江边的赤栏桥修道,江的岸边垂柳依依,
# 垂:一作杨。
"洞里仙人碧玉箫":在山洞里潜心修炼的人常常吹起玉箫。
# 碧:一作次。
"近得麻姑音信否":请问最近可得到仙女麻姑的音讯?
# 音:一作书。,麻姑:仙女名,传说麻姑得道于今江西南城麻姑山。
"浔阳江上不通潮":浔阳江静谧幽深是个修道成仙的好地方。
# 浔阳江:长江经江西九江市北的一段。江:一作向。
中唐诗人
顾况(727?~806?),唐代诗人。字逋翁,又号悲翁,祖籍云阳(今江苏丹阳),迁家海盐(今属浙江)衡山。早年曾读书山林。至德进士及第,曾官著作佐郎,因嘲诮权贵,被贬饶州司户参军。后隐居茅山,自号华阳真逸。顾况的诗,题材广泛,注意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形式多样,尤长于歌行。其诗风不拘一格,语言平易,不避俚俗。代表作品有《露青竹杖歌》《李供奉弹箜篌歌》。著有《华阳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游仙诗。诗中先写竹篱、药炉、丹经、松风等山房实景,后借麻姑、湘夫人等典故入虚,藏朦胧情愫。既描山房清幽与道士清修,又传隐约情意,表达对脱俗之境与微妙情感的独特体悟。
2. 写作手法
意向组合:“水边垂柳赤栏桥,洞里仙人碧玉箫。”以“垂柳”“赤栏桥”“碧玉箫”等意象组合,勾勒出山房周边的清幽景致与仙道氛围,暗含对超凡境界的想象。
3. 分段赏析
“水边垂柳赤栏桥”:开篇以“水边垂柳”与“赤栏桥”勾勒出清丽画面。垂柳依依拂水,赤栏桥静立岸边,色彩上绿与红相映,动静间柔柳与静桥相衬,既显江南水乡的温婉,又为后续仙境联想铺垫了清幽,仿佛可见一幅烟雨朦胧的江畔图景。“洞里仙人碧玉箫”:转入虚幻意境,“洞里仙人”暗合道教仙境传说,“碧玉箫”则添雅致仙气。箫声本幽咽,冠以“碧玉”更显清润,似从洞天福地传来,将实景与虚境勾连,营造出虚实的氛围,暗含对超凡境界的想象。“近得麻姑音信否”:以问句承上启下,麻姑是传说中长寿仙女,此处借询问其音信,将仙人意象具体化。既延续了对仙境的探寻,又带有人情味的牵挂,让虚幻的仙家世界多了几分亲切,也暗示了对长生或超脱尘俗的向往。“浔阳江上不通潮”:以实景作结,浔阳江潮起潮落本是常景,“不通潮”却打破常规,似因仙家阻隔或心境使然。潮水不通既呼应前文仙境的隔绝感,又以自然现象的异常,强化了虚实的相互作用,留下对仙境与尘世相关的思考。
# 虚接体。
宋周弼《三体唐诗》
# 妙品。
明文学家杨慎《升庵诗话》
# 陈继儒曰:言山房景事,居然仙家,与世迥别。第神仙杳寞,向无接见之者,道上岂授其书箓也?后二句设为疑问,见仙事有之,凡人俗骨,莫作玄虚之想。周珽曰:潮至浔阳而回,诗意谓道路不通,恐麻姑音信难遇。又曰:用麻姑事只是以方平比道士耳,或云有所讥,恐凿。麻姑抚州人,抚州近浔阳,故云然。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此山房必在匡庐、彭蠡之间,不然何以向浔阳而问麻姑书信?
明末清初黄周星《唐诗快》
上一篇:唐·杨凌《江中风》
下一篇:唐·顾况《郑女弹筝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