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wén
lín
jiā
zhēng

朝代:唐作者:徐安贞浏览量:1
běi
dǒu
héng
tiān
lán
chóu
rén
yuè
duān
wén
huà
qín
zhēng
zhī
shì
lín
jiā
zhào
tán
chéng
qīng
é
liǎn
diào
yáo
lián
zhǐ
hán
yín
suǒ
chóng
guān
tīng
wèi
mián
mèng
zhōng
kàn

译文

北斗星横亘天际,深夜已近尾声,愁闷的人倚在月下,思绪纷乱无由。忽然听见华美楼阁中传来悠扬的筝声,猜想定是邻家赵家女儿在弹奏。一曲终了,恍惚忆起她轻蹙蛾眉的模样,曲调急促时,远远地怜惜她如玉的手指会感到寒冷。被银锁重重阻隔,无法进入楼阁去听得更真切,不如就此入眠,在梦中与她相见。

逐句剖析

"北斗横天夜欲阑":北斗星横亘天际,深夜已近尾声,

# 阑:尽。

"愁人倚月思无端":愁闷的人倚在月下,思绪纷乱无由。

"忽闻画阁秦筝逸":忽然听见华美楼阁中传来悠扬的筝声,

# 秦筝:相传筝为秦蒙恬所造。

"知是邻家赵女弹":猜想定是邻家赵家女儿在弹奏。

# 赵女:古时燕赵之女能歌善舞。

"曲成虚忆青蛾敛":一曲终了,恍惚忆起她轻蹙蛾眉的模样,

# 青蛾:女子的眉毛。

"调急遥怜玉指寒":曲调急促时,远远地怜惜她如玉的手指会感到寒冷。

"银锁重关听未辟":被银锁重重阻隔,无法进入楼阁去听得更真切,

# 辟:通。

"不如眠去梦中看":不如就此入眠,在梦中与她相见。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闻邻家理筝》是唐代诗人徐安贞的一首七言律诗,收录于《全唐诗》及《钱锺书选唐诗》等选本。此诗作于开元年间,描写深夜听闻邻家弹筝的情景,借助“北斗横天”、“月下愁思”等意象营造孤寂氛围。诗的内容围绕筝声引发的感受展开,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从写实(如“赵女弹筝”)转向对弹筝人神情姿态(如“青蛾敛”、“玉指寒”)的想象,并用“银锁重关”暗示现实中的阻碍,最终将寄托落在梦中寻觅知音。诗中凄清的筝声,结合了听觉感受和个人情感,表达了羁旅之愁。其律诗结构严谨,意象含蓄,金圣叹、钱锺书等学者曾在评述中提及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曲成虚忆青蛾敛,调急遥怜玉指寒”,此句以“虚忆青蛾敛”的想象之景(虚)呼应“遥怜玉指寒”的现实感知(实),借“青蛾敛泪”的凄美意象暗写筝曲的哀婉动人,又以“玉指生寒”的触觉实感侧写弹者指法的急促清冷,虚实交融间深化了音乐感染力与听者的共情。

2. 分段赏析

“北斗横天夜欲阑,愁人倚月思无端”:“北斗横天”以星象点明时间(深夜),“夜欲阑”暗示长夜将尽,营造静谧氛围,为下文“闻筝”的突发情境作铺垫。“倚月”并非实指倚靠月亮,而是描绘人在月光下的孤影;“思无端”凸显愁绪的漫无边际,暗示诗人因听筝而触发的复杂心境。“忽闻画阁秦筝逸,知是邻家赵女弹”:“忽闻”转折引出听觉意象,“画阁”与“秦筝”点明弹奏环境的高雅,“逸”字形容乐声轻盈超逸,打破夜的沉寂。通过“知是”推断弹筝者身份,暗示诗人对赵女的熟悉与关注,为后文对其技艺与容貌的想象埋下伏笔。“曲成虚忆青蛾敛,调急遥怜玉指寒”:“虚忆”表明诗人未睹其容,仅凭乐声联想;“青蛾敛”以眉黛微蹙的细节,刻画弹奏者专注或哀婉的神态,侧面烘托其技艺动人。调急”呼应前句“曲成”,展现乐曲起伏;“玉指寒”既写弹奏辛劳,又以“玉”字暗喻女子肌肤白皙,虚实结合。“银锁重关听未辟,不如眠去梦中看”:“银锁重关”象征阻隔,暗示诗人与赵女的空间距离;“听未辟”表达因阻隔而无法尽兴的遗憾,引出尾句的无奈。以“不如”转折,将现实阻隔的失落转化为对梦境的期待,既含对赵女的倾慕,又流露文人雅士含蓄的情感表达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绅《赋月》

下一篇:唐·李商隐《烧香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