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路蹉跎客未回":在南方道路上蹉跎前行的旅人还未能返回家乡,
# 蹉跎:光阴白白地过去。,南路:南国之路,亦可作南去之路。
"常嗟物候暗相催":常常哀叹自然界的节候变化在催促着岁月的更迭。
# 物候:自然界的现象变化反映出季节的不同。,嗟:感叹。
"四时不变江头草":四季的更替中小草依然保持着绿意盎然,
# 江头草:指故乡长江岸草。
"十月先开岭上梅":当北方的十月还是秋风萧瑟之时,这里的山岭之上,梅花却已绽放。
# 岭上梅:岭,指南岭之一的大庾岭,为通粤要道。张九龄为桂州刺史兼岭南观察使时开凿新路,多植梅花,故又称梅岭。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羁旅思乡诗,通过描绘南方独特的物候现象,抒发了诗人客居异乡、时光蹉跎的惆怅以及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2. 写作手法
直接抒情:前两句“南路蹉跎客未回,常嗟物候暗相催”开门见山,直接点明诗人漂泊南方的无奈与惆怅。直言自己长期客居他乡、未能北归的失落感,情感坦率真挚。以“物候”为切入点,暗含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感慨。诗人将内心的焦虑与孤独直接倾泻而出,毫无掩饰。渲染:“四时不变江头草”以江边草木四季常青的景象,渲染南方温暖湿润的气候特点。这种“不变”暗含诗人对故乡(北方)四季分明的怀念,凸显身处异乡的疏离感。烘托:“四时不变江头草,十月先开岭上梅”,“江头草”“岭上梅”这些意象通过自然景物的“非常态”,烘托出诗人内心对时光流逝、人生蹉跎的深切感伤。
3. 分段赏析
“南路蹉跎客未回,常嗟物候暗相催”诗的前两句一开始就直入主题,说自己长久客居南方,一直没能回到北方,心里满是惆怅;常常感慨自己漂泊在外,随着季节更替、气候变换,思乡的情绪也悄悄涌上来。“四时不变江头草,十月先开岭上梅”后两句则从“物候”变化展开。人们喜欢这首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两句,它用具体鲜明的形象,简明扼要地概括了南方物候和北方不同的特点。南方气候温暖,江边空气湿润,所以哪怕是怕冷的小草,冬天也不会枯萎,一年到头都是绿油油的。山岭上回暖早,耐寒的梅花到了十月就率先开放了。这两句诗抓住了南方自然环境中的特征,用很简练的语言,就把南国山水四季如春的美好景色描绘出来,带着浓浓的地方特色。两句对仗工整,读起来自然贴切。
4. 作品点评
后两句里提到的自然景物,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向来都有催人归乡的传统意味。“四时不变江头草”这句,那始终青翠的绿色,早就在古往今来的诗词里引发过诗人的思乡之情。比如《楚辞·招隐士》里就写过“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初唐诗人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用“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也让人读了忍不住落泪思乡;王维的《送别》更直接,直接问“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再看“十月先开岭上梅”里的岭上梅花,同样是牵动思乡情绪的景物,初唐宋之问的《题大庾岭北驿》,结尾就用了“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诗人很会用这些有特殊寓意的南方自然景物(江头草和岭上梅),慢慢烘托出旅途的愁绪和思乡的心情,读起来很动人。
# 此诗用生物变异,来抒写世事变化,困顿在外,花花草草,徒催人老,如此等等情怀。但作者在诗的末句中寄以开花的希望,消极中有着积极的意味。
原北京图书馆研究员李长路《全唐绝句选释》
上一篇:唐·李商隐《茂陵》
下一篇:唐·杜甫《君不见,简苏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