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ǒng
wáng
niáng
dài

朝代:唐作者:刘晏浏览量:1
lóu
qián
bǎi
jìng
zhēng
xīn
wéi
yǒu
cháng
gān
竿
miào
shén
shuí
wèi
luó
fān
yǒu
yóu
xián
qīng
gèng
zhuó
rén

译文

楼前各种杂技表演争相展现新奇技艺,只有王大娘的长竿表演精妙到了极点。谁说身着绮罗的柔弱女子反而有如此大的力量,(她)还嫌重量轻,又让人登上长竿表演。

逐句剖析

"楼前百戏竞争新":楼前各种杂技表演争相展现新奇技艺,

# 百戏:指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楼前:指勤政楼前。

"唯有长竿妙入神":只有王大娘的长竿表演精妙到了极点。

# 入神:指技艺达到精妙的境界。

"谁谓绮罗翻有力":谁说身着绮罗的柔弱女子反而有如此大的力量,

# 翻:反而,反倒。,绮罗:指妇女穿的有纹彩的丝织品,此处指王大娘。

"犹自嫌轻更著人":(她)还嫌重量轻,又让人登上长竿表演。

# 著:一作“着”。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咏王大娘戴竿》是唐代刘晏所作的精彩诗作。诗以唐玄宗勤政楼前百戏竞演为背景,聚焦艺人王大娘戴竿绝技。首句“楼前百戏竞争新”勾勒出百戏争奇的热闹场景,奠定欢快基调;次句“唯有长竿妙入神”,用“唯”字突显王大娘技艺超群。后两句“谁谓绮罗翻有力,犹自嫌轻更著人”,以反问强化,生动描绘王大娘身着绮罗却力顶长竿,竿上木山与孩童活动自如的惊险画面。全诗语言凝练,通过细节刻画与场景渲染,既生动展现王大娘神乎其技的表演,又以小见大,折射出开元盛世文化艺术的繁荣昌盛与社会的安定祥和,堪称以艺术表演映射时代风貌的典范,兼具艺术与历史价值,是唐代描写民间技艺的优秀诗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宰相,经济改革家,理财家

刘晏(716年-780年),字士安。曹州南华(今山东菏泽市东明县)人,唐代经济改革家、理财家。刘晏幼年才华横溢,号称神童,名噪京师,《三字经》有“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之语。唐德宗李适后来追赠刘晏为郑州刺史,加赠司徒。《全唐文》、《全唐诗》录有刘晏的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公元724年(唐玄宗开元十二年)。诗题下注释引《太平御览》载:唐明皇驾临勤政楼,大设乐舞,广陈百技。教坊艺人王大娘头戴百尺长竿,竿顶架起模拟瀛洲方丈的木山,小儿持绛节于其上穿梭歌舞,精彩不断。时年十岁的刘晏以神童任秘书正字,被皇帝召见,杨贵妃将其置于膝上梳妆打扮后,命他咏王大娘戴竿。刘晏当即赋诗一首,获赐牙笏与黄纹袍。《明皇杂录》亦载,唐玄宗于新落成的勤政楼前观百戏,王大娘献戴竿绝技,十岁神童刘晏应杨贵妃之命,即兴赋诗赞之。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诗。描绘了唐玄宗勤政楼前百戏争艳的热闹场景,着重刻画王大娘戴竿表演时头顶长竿、竿上木山及小儿歌舞的奇妙画面,通过赞美王大娘超乎常人的力量与精湛技艺,侧面展现盛唐文化艺术的繁荣与社会的安宁祥和。

2. 写作手法

对比:以“楼前百戏竞争新”展现众多杂技表演争奇斗艳,再用“唯有长竿妙入神”将王大娘的戴竿表演与其他百戏对比,突出其表演的独特与精妙,起到以众衬主的效果。反问:“谁谓绮罗翻有力”运用反问句式,打破人们对身着绮罗的女性柔弱的固有认知,强化人们对王大娘力量惊人的惊讶之感,增强情感表达的力度。细节描写:“犹自嫌轻更著人”通过描述王大娘觉得竿上重量不足,还让小儿在竿上表演的细节,生动展现其技艺的高超和对自身能力的自信。

3. 分段赏析

“楼前百戏竞争新,唯有长竿妙入神”两句描绘了勤政楼前的场景。首句“楼前百戏竞争新”点明地点和背景,展现出众多杂技表演纷纷展现新奇技艺、争奇斗艳的热闹画面,营造出欢快热烈的氛围;次句“唯有长竿妙入神”中的“唯有”一词,在百戏争艳的背景下,将王大娘的戴竿表演单独凸显出来,“妙入神”高度概括了其表演精妙到出神入化的程度,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表演的独特与高超。“谁谓绮罗翻有力,犹自嫌轻更著人两句聚焦王大娘的技艺。“谁谓绮罗翻有力”以反问起笔,“绮罗”本指代身着华丽服饰的柔弱女子,此处反问打破常规认知,强调王大娘虽为女子却力量惊人,引发读者的惊叹与好奇;“犹自嫌轻更著人”进一步描写,“犹自嫌轻”表明王大娘觉得竿上重量不够,“更著人”则是让小儿登上长竿表演,通过这一细节,生动展现出王大娘对自身技艺的自信和其技艺的精湛绝伦,让读者仿佛亲眼目睹这场精彩的表演。

4. 作品点评

《咏王大娘戴竿》乃唐代名臣刘晏的经典诗作。诗中以生动笔触,再现了唐玄宗勤政楼前百戏竞演的宏大热闹场面。诗人聚焦于民间艺人王大娘,以精妙之语,盛赞其力举长竿、竿上木山与孩童嬉戏的非凡技艺,凸显她巾帼不让须眉的飒爽英姿。作品不仅是对民间艺人精湛技艺的热情讴歌,更以小见大,从艺术表演的微观视角,折射出开元盛世文化艺术蓬勃发展的繁荣景象,以及社会生活安定祥和的时代风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明皇御勤政楼,大张声乐,罗列百技。时教坊有王大娘者戴百尺竿,竿上施木山,状瀛洲方丈,命小儿持绛节出入于其间,歌舞不辍。刘晏以神童为秘书省正字,方十岁,帝召之,贵妃置之膝上,为施粉黛,与之中栉。帝问晏:“汝为正字,正得几字?”晏曰:“天下字皆正,唯朋字未正得。”贵妃复令咏王大娘戴竿,晏应声曰:“楼前百戏竞争新,唯有长竿妙入神。谁谓绮罗翻有力,犹自嫌轻更着人。”

计有功《唐诗纪事》

# 十岁小孩能够随口吟诗,确为神童。他抓住了戴竿的“妙入神”之处:女子反而多力,头戴百尺长竿不算,还要加个人在上头。儿童眼中的“神妙”,真率有趣。

作家、语言学家秦似《唐诗新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张籍《刘兵曹赠酒》

下一篇:唐·武元衡《春题龙门香山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