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ēn

朝代:唐作者:荆叔浏览量:1
hàn
guó
shān
zài
qín
líng
cǎo
shù
shēn
yún
qiān
chù
shāng
xīn

译文

大汉的山河依旧矗立,秦始皇陵的草木却已深深荒芜。暮色中云霭弥漫千里,放眼望去处处都是令人伤心的景象。

逐句剖析

"汉国山河在":大汉的山河依旧矗立,

# 汉国:汉代,汉建都长安。

"秦陵草树深":秦始皇陵的草木却已深深荒芜。

# 秦陵:秦代帝王陵墓。

"暮云千里色":暮色中云霭弥漫千里,

"无处不伤心":放眼望去处处都是令人伤心的景象。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题慈恩塔》是唐代诗人荆叔所作的五言绝句。诗中先写历经岁月的“汉国山河”依旧存在,而“秦陵”周边草木却已深深荒芜,展现历史遗迹的沧桑;又以暮色中千里云霭的苍茫景象,烘托氛围。最后“无处不伤心”直抒胸臆,将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山河变迁的哀愁,以及时光流逝的无奈融为一体。诗人借景抒情,用简练的语言、苍凉的意象,仅二十字便道尽了深沉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通过写汉国山河仍在、秦陵草树荒芜及暮云千里的景象,展现历史遗迹的沧桑与自然的苍茫,表达了对朝代更迭的感伤、山河变迁的哀愁及时光流逝的无奈。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诗末“无处不伤心”以直白口吻直抒胸臆,将前文“汉国山河”“秦陵草树”等景象蕴含的沧桑感瞬间凝聚,让个人面对历史遗迹的悲怆之情喷薄而出,使自然景象与历史感慨在直接抒情中完成情感升华。

3. 分段赏析

“汉国山河在,秦陵草树深”开篇便以跨越时空的视角,将历史与现实交织。诗人登上慈恩塔远眺,山河依旧,如同往昔的汉国般壮阔,可秦始皇陵寝之上,草木却深深覆盖,一片荒芜。“汉国山河在”透着对故土的眷恋与对山河依旧的欣慰,然而“秦陵草树深”却陡然转折,陵墓的荒芜暗示着朝代更迭、人事变迁,曾经的辉煌早已消逝在历史长河中,仅余草木疯长,形成强烈的对比,暗含物是人非的感慨。“暮云千里色,无处不伤心”承接上文,将视野从古迹拉向远方暮色。暮色中的云彩铺满千里天空,那苍茫的色调,仿佛浸染了无尽的愁绪。“暮云”本是自然之景,却因诗人心境而蒙上哀伤的色彩。“无处不伤心”直白而强烈地抒发情感,无论望向何处,无论是山河、荒陵,还是漫天暮色,都让人悲从中来。诗人借景抒情,将个人的愁思融入广阔的天地暮色之中,使得这份伤心不再局限于个人,而是上升为对历史兴亡、世事无常的深沉喟叹,余韵悠长,令人动容。整首诗短短二十字,却以凝练的语言、精妙的对比和深沉的情感,道尽历史沧桑与人生悲慨。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以简洁笔触勾勒历史遗迹与苍茫暮色,将山河变迁的感慨与个人哀愁融为一体,情感真挚深沉,意境苍凉悠远,被后世视为荆叔的代表作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就登塔所见,写出无穷感慨,较王之涣登楼诗用法又变。一笔浑成,神完气足,洵属三唐杰作。

清李锳《诗法易简录》

# 今古兴亡之感,一语写足,真而淡。

清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

# 此与王之焕《登鹤雀楼》诗同是登高之作,格调极相似。但王系写景,此乃感怀。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 李云:于眺望处生情。

明郭濬《增订评注唐诗正声》

# 意皆高远。

明李攀龙《唐诗直解》

# 于眺望处生情,妙。旨意高远,最为感人,必名流也。

明李攀龙《唐诗训解》

# 洪景卢曰:慈恩塔有荆叔一绝,字极小而端劲。其旨意高远,必唐世诗流也。

明凌宏宪《唐诗广选》

# 荆叔,史不载其爵里,读其诗布盛唐之音,想其意多衰世之慨,未可定其时也

明唐汝询《唐诗解》

# 似浅实深。咸阳,秦汉国都,陵寝在焉。今所存者,特“山河”、“草树”,凭吊者谁不伤心!下二句极叹古迹泯灭,意多衰世之慨也。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暗合少陵《春望》起法。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王绩《山夜调琴》

下一篇:唐·郎士元《山中即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