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ān
tiáo
qín

朝代:唐作者:王绩浏览量:2
zhěn
chéng
míng
yuè
chōu
xián
duì
bái
yún
cóng
lái
shān
shuǐ
yùn
shǐ
使
rén
wén

译文

趁着明月紧转琴轸调试音弦,对着白云拨动琴弦奏响琴曲。这琴音从来都是山水般的清韵,只弹给知音听,不叫俗人流闻。

逐句剖析

"促轸乘明月":趁着明月紧转琴轸调试音弦,

# 促轸:拧紧弦线,使调门更高些。这里即指弹奏。轸,用轴转动弦线。

"抽弦对白云":对着白云拨动琴弦奏响琴曲。

# 抽弦:拨动琴弦的动作。

"从来山水韵":这琴音从来都是山水般的清韵,

# 山水韵:抒写山水之乐的曲调。唐吕才《东皋子集序》载王绩“雅善鼓琴,加减旧弄,作《山水操》,为知音者所赏”。

"不使俗人闻":只弹给知音听,不叫俗人流闻。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山夜调琴》是唐代诗人王绩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首句写趁明月调弦弄琴,点明月夜操琴的雅事;次句以“抽弦”的动态与“白云”的飘逸相衬,勾勒出人与云、琴与天的空灵对话;后两句直抒胸臆,将琴音定性为“山水韵”,既指曲调如山水般清幽,亦含琴心与自然相通之意,“不使俗人闻”则以决绝之语表明对世俗喧嚣的疏离。全诗以“明月”“白云”为背景,以调琴、抽弦为细节,构建出远离尘俗的月夜琴境。语言简练而意象超逸,于质朴中见孤高,在琴音与山水的交融中,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坚守及不慕流俗的精神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初唐诗人

王绩(585~644),唐代诗人。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末大儒王通之弟,性格简傲,嗜酒。王绩作诗继承了阮籍与陶潜咏怀言志的传统,并喜写饮酒和田园生活,借以排遣怀才不遇的苦闷,高情胜气,独步当时。其诗风质朴清新,不染雕琢浮华旧习,真率自然,平淡质朴。其文骈散兼长,疏朗明快,清新可诵。代表作品有《野望》《秋夜喜遇王处士》。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写于贞观十六年(642年),正值王绩隐居河汾之际。诗人王绩曾担任隋朝秘书正字、唐朝初年六合县丞等职,经历三次出仕、三次退隐后,最终选择以农耕为生。他晚年时常抱琴游历山水,诗中“不使俗人闻”的言辞,与《东皋子集序》中“擅长抚琴,备受知音赞赏”的记载相互印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促轸乘明月”一句以动作与场景的交织开篇。“促轸”指紧转琴轸调整音高,这一细节透出调琴者的专注与对琴音的苛求;“乘明月”则将动作置于月光笼罩的背景中,“乘”字暗含与明月相伴的主动姿态,既点明时间为月夜,又以月光的澄明烘托调琴环境的清幽,为全诗奠定高旷基调。“抽弦对白云”承接上句,进一步拓展画面意象。“抽弦”状拨弄琴弦的动作,与“促轸”形成调琴的连续过程;“对白云”则将人物的视线引向天际,白云的飘逸与琴弦的颤动相映成趣。此处“对”字不仅是空间上的相对,更暗含人、琴与云的精神对话——白云的无拘无束,恰如琴音的自由流淌,二者共同构建出物我两忘的空灵意境。“从来山水韵”转写琴音的特质,揭示调琴的深层意涵。“山水韵”三字将琴音与自然山水相联结,既指曲调摹写山水之态,亦喻琴心契合山水之神。“从来”二字强调这种琴韵的恒定性,仿佛自始至终便与山水共生,凸显其超越世俗的本真属性。“不使俗人闻”以决绝之语收束,直抒胸臆。“俗人”与前文“山水韵”形成鲜明对照,既指沉迷世俗功利之人,亦象征喧嚣尘杂的价值观;“不使闻”则明确划清界限,表明此等清韵只应归于幽人高士,而非凡夫俗子可解。这一句看似孤傲,实则是诗人对自身精神追求的坚守——以琴音为媒介,固守山水自然的纯净世界,拒绝与世俗同流。四句诗通过“促轸”“抽弦”的动作序列、“明月”“白云”的意象组合,以及“山水韵”与“俗人”的对比,在短短二十字中完成了从场景刻画到情感表达、从具体动作到抽象哲思的层层递进,语言极简而意蕴深永。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颀《奉送五叔入京兼寄綦毋三》

下一篇:唐·荆叔《题慈恩塔》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