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òng
xiōng

朝代:唐作者:佚名浏览量:2
bié
yún
chū
tíng
zhèng
suǒ
jiē
rén
yàn
zuò
xíng
guī

译文

送别的道路上云雾蒙蒙,驿亭旁的枝叶稀疏寥落。感叹人与那归雁不同,无法一起作伴同行而归。

逐句剖析

"别路云初起":送别的道路上云雾蒙蒙,

# 别路:送别的道路。

"离亭叶正稀":驿亭旁的枝叶稀疏寥落。

# 稀:形容树叶稀疏寥落的样子。一作飞。,离亭:驿亭。古时人们常在这个地方举行告别宴会,古人往往于此送别。

"所嗟人异雁":感叹人与那归雁不同,

# 嗟:感叹。

"不作一行归":无法一起作伴同行而归。

# 归:一作“飞”。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送兄》传为唐代一位七岁女童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全诗以送别兄长为题,借景抒怀。开篇以“别路云初起”勾勒送别场景,云霭缭绕暗喻前路迢迢,兄长漂泊无定;次句“离亭叶正稀”以亭畔疏叶点明深秋时令,萧瑟秋景中更显离情。后两句笔锋轻转,借南飞雁阵成行反衬人事,雁尚能结伴同归,而人生聚散无常,兄妹自此各奔天涯。全诗语言质朴无华,情感含蓄深沉,余韵悠长,七岁孩童竟能以雁拟人、以景达意,将稚子眼中的离别怅惘刻画得细腻动人,耐人寻味。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关于唐代女诗人“如意中女子”及其传世之作《送兄》,史料记载如吉光片羽般珍贵。这首五言绝句仅存于《全唐诗》卷五,诗前注引云:“女子南海人,武后召见,令赋送兄诗,应声而就”,据《唐诗纪事》等史料记载,这位南海奇女子生于垂拱年间(685-688),正值武则天称制初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以送别为主题的五言绝句,通过“别路云初起,离亭叶正稀”的萧瑟秋景,构建出苍凉的送别场景,表达了对兄长远行的牵挂与失落。

2. 写作手法

比喻:“别路云初起,离亭叶正稀”​​通过“云”“叶”的比喻,将离别之情转化为可触可感的自然意象,既营造出萧瑟苍茫的意境,又为后文的抒情奠定情感基调。移情于景:“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通过​​移情于景​​的手法,将诗人对离别的哀愁与对亲情的眷恋投射到“雁”的意象中,形成物我交融的意境,深刻表达了人生聚散无常的怅惘。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别路云初起,离亭叶正稀”中,“别路”“离亭”是古人送别饯行的场所,点明了事件发生的地点,也悄然引出离别的愁绪。“云初起”说不清是清晨薄雾、傍晚暮云,还是雨过天晴后的轻云,但这景物本就含着情——既是眼前之景,也似心头漫起的愁云。“叶正稀”结合后句“雁”的意象来看,该是在秋风萧瑟的时节。秋风紧吹,黄叶飘落,离亭前的落叶被风卷得日渐稀疏,透出几分苍凉沉重。古人送别有折柳寄情的习俗,“柳”与“留”谐音,这里的“叶”或许正是柳叶。此前已有不少人在此折柳送别,柳枝渐次折尽,愈发稀少,每一片柳叶都藏着一份心意。此刻,即便柳枝已稀,她仍想再折一枝赠给兄长,这其中的怅惘,实在难以言说。情感至此愈发深沉。后两句“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笔锋一转,写诗人静立目送兄长远去,马蹄声终被层叠山峦阻断。望着雁群掠过的天空,她不禁自伤:雁群迁徙向来结队同行,同去同归,可人却受困于现实,无法与兄长并肩。兄长远走他乡,她独留原地,从此各自漂泊,再难心意相通,怎不叫人叹息?这“归”字也可作两种解读:若妹妹在家,兄长启程外出,“归”便指“同出同归”,此时她的牵挂更多系在兄长身上,担忧他一路风尘、前路吉凶;若两人皆在他乡,或寄人篱下或流落异地,兄长此去是归乡,而她独留不得同归,便更添对故土亲人的思念,感慨自身如浮萍无依、命运漂泊。

4. 作品点评

全诗只有二十个字,却把送别时的景色、心情和对人生的感慨都写了出来。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用“云”“叶”“雁”这些平常的事物,让读者感受到深深的情谊。难怪古人称赞她是“神童”,七岁就能写出这样动人的诗。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何物女子,有此典雅!

明高棅《增订评注唐诗正声》

# 云起,遗别后之思;叶飞,重别时之感;人异雁归,怆别情之莫诉。语切送兄,意纯气老。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以“雁”字陪衬“兄”字,琢句不群。

清邹弢《评注精选五朝诗学津梁》

# 自然中饶气骨。当下应声而成,真大奇事。“不作一行归”者,惟其为女子,不得与兄同去也,是之谓切。

清刘宏煦《唐诗真趣编》

# 如意中,有女子,七岁能诗。则天召见,令赋《送别兄弟》,云:“别路云初起……”

宋不详《类说》引《唐宋遗史》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孟云卿《寒食》

下一篇:唐·李白《塞下曲六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