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江南花满枝":二月的江南,繁花缀满枝头,
# 二月:寒食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若冬至在十一月上旬,或是冬至到来年二月间有闰月,则寒食就在二月。
"他乡寒食远堪悲":而我独自远在他乡,偏又遇上了寒食节,内心感到无限的悲凄。
# 堪悲:足够感到悲哀。,寒食:《荆楚岁时记》:“去冬(至)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后来即于清明前一日为寒食。
"贫居往往无烟火":贫困的生活平常也是不生火做饭的,
# 无烟火:寒食节禁火,但穷人常常断炊,不禁也无火。
"不独明朝为子推":不仅仅是为了明天祭奠子推。
# 子推:介子推,春秋时人。他曾随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十九年。后重耳回国,作了国君(即晋文公),赏赐功臣,竟忘了他。介子推即与其母隐居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文公遍寻他不见,便焚山求索,结果被烧死。后人为纪念他,于寒食节日不举烟火。,明朝:明天。,不独:不仅仅。
唐代诗人
孟云卿(724?~781),唐代诗人。字升之,汝州鲁山(今河南)人,祖籍平昌(今山东)。天宝时试进士不第,代宗时官校书郎。孟云卿与元结、杜甫等友善,其诗为杜甫、元结、韦应物诸人所推重,元结编《箧中集》,收有其诗。其长于五言古诗,多嗟贫慨叹怀才不遇之作,词意怨伤;也有关心民生疾苦之作,语言朴素。主要作品有《寒食》《伤时二首》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羁旅思乡与民生疾苦的七言绝句,借二月江南繁花盛放的春日景象与寒食节禁火习俗,写出了游子漂泊异乡的孤独悲愁,以及贫居者常年困窘的生活境况。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乐景衬哀情,首联以“二月江南花满枝”的绚烂春景,反衬“他乡寒食远堪悲”的游子孤寂,乐景愈盛,哀情愈浓;后联将寒食禁火的节日风雅与贫者日常断炊相对照,富人“无烟火”是一日仪式,贫者“无烟火”是常态辛酸,相似表象下的本质差异,深刻凸显社会阶层的巨大反差。触景生情:“二月江南花满枝”描绘了江南二月繁花缀满枝头的景象,既写出了此时的物候特征,也点出了寒食节的时令。“满”字展现出江南春天繁花竞放的盛景,这样的良辰美景本易让人产生愉悦之情,而诗人看到这眼前之景,内心的情感被自然触动,因所见景物引发内心感触。双关:“烟火”一词,既指寒食节因纪念介子推而禁燃的炊火,又暗喻贫寒人家日常难以为继的生计;“无烟火”表面写节日习俗,实则揭露贫者终年食不果腹、灶台冷落的窘迫。诗人以双关手法,将节日风俗与生活困境勾连,既道出寒食禁火的传统,更借“不独明朝”的喟叹,控诉民生疾苦。
3. 分段赏析
“二月江南花满枝”,此句以白描手法点明时令与地域。二月的江南气候温润,枝头繁花竞放,一个“满”字简洁勾勒出春花烂漫的物候特征,既符合寒食节的时序背景,也为全诗铺设了明丽的视觉基调。诗人未直接倾诉情感,而是借自然物候起兴,让读者从江南春景的盎然生机中,预先感知到场景的客观存在,为下文的情感转折埋下伏笔。“他乡寒食远堪悲”,“他乡”与“江南花满枝”形成对照,点出诗人客居异乡的身份;“寒食”既指节令,又暗含“少食”的双关意味,与“花满枝”的乐景形成强烈反差。“远堪悲”三字直抒胸臆,将异地漂泊的孤寂与节日思亲的愁绪凝聚在一起——良辰美景本应赏心,却因客居他乡而倍显凄凉,这种以乐景反衬哀情的手法,让“悲”的情感更具冲击力,也为后两句揭示寒士困境做了铺垫。“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这两句从节令习俗切入,直击寒士的生存现实。寒食禁火本是纪念介子推的风俗,但诗人笔锋一转,指出“贫居”无火并非因循古礼,而是“往往”(常常)断炊的无奈。“无烟火”三字表面写节日景象,实则暗指家境贫寒到无米下锅的境地。“不独”二字尤见精妙:富人禁火是一日之“习俗”,寒士无火是日常之“辛酸”,诗人将两种本质不同的“无烟火”并置对比,以幽默诙谐的语气道破社会现实——所谓“纪念子推”的风雅,在贫居者眼中不过是生存困境的缩影,既避开了直白写“贫”的窠臼,又以反讽手法深化了寒士辛酸的主题。
4. 作品点评
此诗以《寒食》为题,咏叹寒士辛酸境遇,却未对“贫”字铺陈渲染。诗人以幽默诙谐的笔触,勾勒出沉重的现实:“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看似自嘲打趣——世人特意为寒食节禁火以缅怀先贤,而自己这般贫苦之人,平日里便常无炊火,反倒无需为此劳神。这般苦笑式的幽默,轻描淡写间暗藏锋芒,以诙谐之语道尽寒士生活的悲怆,更具直击人心的力量。由此可见,诗歌创作忌讳过于直白激烈,含蓄委婉方显韵味。此诗立意别出心裁,巧用反衬手法,于亦庄亦谐间,编织出令人反复品味的艺术张力,余韵悠长。
# 盛唐响调,钟本尤难得。
清刘邦彦《唐诗归折衷》
# 翻新见妙(末句下)。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孟《寒食》诗最佳,“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正可与韩栩诗参看。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
# 谭云:翻得静。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