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苑桃花朝日明":皇家园林里的桃花迎着太阳开的很明艳,
# 桃:一作杏。,上苑:即上林苑,在今河南洛阳市东,是养禽兽、种花木供帝王游乐的场所。
"兰闺艳妾动春情":深闺中的女子漾起思春的情意。
# 兰闺:古代女子居室的美称。因女子多喜置兰花,故称。
"井上新桃偷面色":那初绽的桃花仿佛是偷偷借取她红润的面色,
# 偷面色:偷得艳妾的美容。
"檐边嫩柳学身轻":屋檐边新发的柳枝仿佛学到她轻盈的身姿。
# 学身轻:学到了艳妾曼妙的身姿。
"花中来去看舞蝶":她在花间徘徊看那款款飞舞的蝴蝶,
# 来去:指舞蝶来去。
"树上长短听啼莺":听取枝头的黄莺声声啼。
# 长短:指莺啼声长短。
"林下何须远借问":不必向远处打听这林下之人是谁,
# 林下何须远借问:“林下”两句:林下、风流:举止潇洒,品格高雅。反映出一种志得意满、踌躇洒脱的情态。
"出众风流旧有名":她出众的风韵情致早已闻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描写了诗人在上林苑中游春时所见到的桃红柳绿、莺歌蝶舞的美丽春景。抒发了诗人游春时的喜悦之情,同时也体现了诗人自比“林下之风”的自信精神。
2. 写作手法
拟人:“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句仿佛“偷”得了春光的偏爱,暗含桃花的娇艳与活泼。“学身轻”刻画嫩柳的纤细似美人舞姿,将桃柳人格化,既写出自然景物的柔美,又暗喻诗人自身的容貌与体态之美。动静结合:“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以“偷面色”的拟人化描摹桃的色彩静态,柳以“学身轻”的动作贯穿,静中有动,让“偷色”的娇憨与“学步”的活泼相映成趣。正衬:“檐边嫩柳学身轻”句中“檐”的呆板衬托了“柳”的灵动。构建出灵动、柔美的诗歌意境。双关:“出众风流旧有名”句中“风流”二字,既摹绘此间景致的灵秀韵致,又暗喻人物的风华神采,以一语双关之妙笔,点出题旨。
3. 分段赏析
“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开篇点明地点和人物心境。“上苑”指出游的地点是皇家园林,“桃花朝日明”描绘出春日里桃花在朝阳映照下明艳动人的景象,既写出了桃花的鲜艳,也点出阳光的明媚。“兰闺艳妾动春情”则表明深闺中的女子被这烂漫春光撩动了情思,“艳妾”是诗人自称,展现出一种自信和对自身美丽的肯定,同时“动春情”也为全诗奠定了欢快的情感基调。“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这两句是诗中的精妙之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偷”和“学”两个字将新桃和嫩柳赋予了人的行为和情感。新桃好像是偷取了美人的面色才如此红润,嫩柳仿佛是在学习美人的身姿才这般轻盈,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桃之娇艳、柳之纤细,又巧妙地暗喻了诗人自己红润的面色和窈窕的身姿,以景喻人,将景与人完美融合。“檐”,房顶伸出墙壁的部分,当处于高处,“嫩柳”,始发新芽的柳枝,少了柳叶的累赘,更显纤瘦,可见檐边垂挂的柳枝不仅纤细而且修长,同时“檐”的呆板衬托了“柳”的灵动,静中有动。“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此联从动态的角度进一步描绘春日美景。诗人在花丛中徘徊,观赏着翩翩起舞的蝴蝶,倾听着树上黄莺婉转的啼鸣。“花中”“树上”描绘出场景,“来去”“长短”则体现出蝶舞和莺啼的动态感和节奏感,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描写,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春日园林中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烘托出诗人悠然自得、愉悦欢快的心情。“林下何须远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结尾两句以问答的形式收束全诗,韵味悠长。须细参“林下”“风流”二词,意即林下之风。《世说新语·贤媛》有言“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王夫人指谢道韫,东晋王凝之妻,被时人誉为“有林下风气”,后因称妇女态度闲雅、举止大方为林下之风。“何须远借问”表明无需他人打听询问,“出众风流旧有名”则直接点明诗人的出众风韵和名声早已远扬,既表现出诗人的自信和骄傲,又巧妙地照应了前文对自身美丽和才情的描写,同时“风流”二字一语双关,既指景又指人,赞美了这里的景好人美,升华了主题。
4. 作品点评
《春游曲》以“春游”为题,实则借景写人,别具匠心。诗中笔触似在勾勒春色,实则处处暗喻佳人。桃花如偷胭脂般娇艳,暗合她人面桃花的容颜;嫩柳摇曳生姿,恰似她柔若无骨的身段。花丛间舞蝶翩跹,恍若她穿行其中的灵动身影;树上莺啼婉转,亦如她笑语嫣然的悦耳之声。诗中妙将女子青春烂漫与羞涩矜持交织,含蓄委婉,韵味悠长。难怪唐太宗读后赞叹不已,反复吟诵,足见此诗的精妙传神。
# 长孙皇后,唐太宗文德皇后也,隋左骁卫将军晟女。喜图传,视古善恶以自鍳,矜尚礼法。归太宗,初以太子妃,为皇后,性约素,益观书,虽容栉不少废。尝作《游春曲》,帝(唐太宗)见而诵之,啧啧称美。
明文学家赵世杰《古今女史》
# 唐宫掖,文德皇后《春游曲》甚工艳。“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觉身轻。”虽江徐敛袵。
明文学家冯复京《说诗补遗卷五》
# 开国圣母,亦作情艳,恐伤盛德。诗中连用井上、檐边、花中、树上、林下,一气读去,不觉其复。可见诗到入妙处,亦足掩其微疵。休文四声八病之说,至此却用不著。
明文学家钟惺《名媛诗归》
# 春天来了,扣动少女的春情,于是出游上苑。全诗从杏花明艳款款道来,一路穿柳渡桃,看蝶听莺,不着一个“游”字,而尽得春游风流,诗笔堪称女中一流。又,诗中不说人面如桃,反说“桃偷面色”,也足以让人叫绝。
现代法律文献研究副教授洪丕谟《淑女诗300首》
# 此诗很有趣,它不说游春的妾面如桃花,而是说桃花之所以美,是因为它“偷”得了妾的“面色”;不说妾的腰肢好似风摆柳,而说是嫩柳学得了那妾的“身轻”。游春人在上林苑的红花嫩柳中看蝶舞、听莺啼,但上林苑又像一面镜子,让读者看到了一位自游自乐的绝色佳人。那么,这绝色佳人是谁呢?“林下何须远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
现代老干部诗词协会理事仉凤峨《历代女性诗词曲精粹》
上一篇:唐·王维《登裴秀才迪小台》
下一篇:唐·韦应物《简卢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