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道初全盛":汉朝国运刚开始全面兴盛的时候,
# 初:刚刚。一作方,一作今。,汉道:汉朝的天道运数。
"朝廷足武臣":朝廷里有足够的武臣。
# 武臣:武官;武将。主管军事的官员。,足:丰足。,朝廷:指以君王为首的中央政府。借指帝王。
"何须薄命妾":哪里需要命运不好的女子,
# 薄命妾:可怜的女人。薄命:命运不好;福分差。,何须:何必须要。须:一作烦。
"辛苦远和亲":辛苦地到远方去和亲。
# 和亲:封建王朝利用婚姻关系与边疆各族统治者结亲和好。,远:一作事。
"掩涕辞丹凤":擦着眼泪辞别京城,
# 丹凤:头和翅膀上的羽毛为红色的凤鸟。指丹凤城或丹凤阙、丹凤门、丹凤楼。亦借称帝都、朝廷。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秦岭东段南麓,属商洛市管辖。,涕:集作泪。
"衔悲向白龙":含着悲哀前往北方匈奴所居之地。
# 白龙:白龙堆,沙漠名。在新疆天山南路。简称龙堆。我意,白,西方。龙,龙庭。亦作“龙廷”。匈奴单于祭天地鬼神之所。,衔悲:口含悲伤,心怀悲戚。
"单于浪惊喜":匈奴单于白白地感到惊喜,
# 浪:北方方言,极,非常。,单于:汉时匈奴君长的称号。
"无复旧时容":王昭君再也没有以前的容貌因远嫁而哀伤。
# 容:面容,容颜。,无复:不再有,没有。
"胡地无花草":胡地的土地上没有花草,
# 花:一作青。,胡地:匈奴地区。胡人地区。
"春来不似春":春天来了也不像春天的景象。
"自然衣带缓":自然是因为衣带变得宽松,
# 衣带缓:衣带宽缓变长。,自然:犹当然。
"非是为腰身":不是因为想要让腰身变细。
# 腰身:腰身的婀娜。身体。,为:一作觅。,非是:不是。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三首五言古诗,也是三首边塞诗。这三首诗借王昭君的故事,表达了对女性命运的同情和对和亲制度的批判与思考。
2. 写作手法
对比:诗人通过对比长安(汉朝)与匈奴的地理环境,突出了两地的巨大差异。长安是繁华的都城,象征着文明与富足;而匈奴则是荒凉的胡地,象征着野蛮与艰苦。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歌的叙事张力,也突出了昭君命运的悲剧性。意象组合:诗人通过“丹凤”(长安的代称)、“白龙”(匈奴的代称)、“单于庭”和“胡地”等意象,强化了叙事的连续性和逻辑性。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昭君的旅程,也象征了她从文明到荒蛮、从繁华到孤独的命运转变。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汉道初全盛,朝廷足武臣”,开篇点明汉朝国运初盛、武臣充足的背景,从朝廷的角度出发,指出当时有足够的实力,无需通过和亲来换取和平,为后文对和亲事件的评判做铺垫,体现出一种对和亲必要性的质疑。“何须薄命妾,辛苦远和亲”,直接表达观点,认为不需要让命运不好的女子去远方和亲,“薄命妾”强调了王昭君的不幸,“辛苦远和亲”则突出了和亲过程的艰难,体现出诗人对王昭君的同情和对和亲制度的批判。第二首“掩涕辞丹凤,衔悲向白龙”,描绘了王昭君辞别京城时的哀伤场景,“掩涕”“衔悲”生动地表现出她的悲痛之情,“丹凤”指京城,“白龙”指匈奴单于所居之地,通过地点的对比,展现出王昭君从繁华的京城到荒凉的匈奴的巨大转变,进一步渲染了她的哀伤。“单于浪惊喜,无复旧时容”,描写单于的反应和王昭君的状态,“浪惊喜”说明单于轻易地感到惊喜,而王昭君却“无复旧时容”,再也没有以前的容貌,突出了和亲给王昭君带来的巨大身心伤害,体现出诗人对王昭君命运的同情。第三首“胡地无花草,春来不似春”,描写胡地的环境,“无花草”说明环境的恶劣,“春来不似春”则进一步强调这种恶劣,即使春天到来也没有春天的景象,为王昭君的凄惨生活营造了压抑的氛围。“自然衣带缓,非是为腰身”,通过描写王昭君衣带渐宽的现象,揭示其背后的原因是内心的哀伤,而不是为了身材,“自然”一词强调了这种结果的必然性,进一步体现出王昭君在胡地的痛苦和孤独。
上一篇:唐·李世民《入潼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