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āo
jūn
yuàn
sān
shǒu

朝代:唐作者:东方虬浏览量:2
hàn
dào
chū
quán
shèng
cháo
tíng
chén
mìng
qiè
xīn
yuǎn
qīn
yǎn
dān
fèng
xián
bēi
xiàng
bái
lóng
chán
làng
jīng
jiù
shí
róng
huā
cǎo
chūn
lái
bú‌
chūn
rán
dài
huǎn
fēi
shì
wèi
yāo
shēn

译文

汉朝国运刚开始全面兴盛的时候,朝廷里有足够的武臣。哪里需要命运不好的女子,辛苦地到远方去和亲。擦着眼泪辞别京城,含着悲哀前往北方匈奴所居之地。匈奴单于白白地感到惊喜,王昭君再也没有以前的容貌因远嫁而哀伤。胡地的土地上没有花草,春天来了也不像春天的景象。自然是因为衣带变得宽松,不是因为想要让腰身变细。

逐句剖析

"汉道初全盛":汉朝国运刚开始全面兴盛的时候,

# 初:刚刚。一作方,一作今。,汉道:汉朝的天道运数。

"朝廷足武臣":朝廷里有足够的武臣。

# 武臣:武官;武将。主管军事的官员。,足:丰足。,朝廷:指以君王为首的中央政府。借指帝王。

"何须薄命妾":哪里需要命运不好的女子,

# 薄命妾:可怜的女人。薄命:命运不好;福分差。,何须:何必须要。须:一作烦。

"辛苦远和亲":辛苦地到远方去和亲。

# 和亲:封建王朝利用婚姻关系与边疆各族统治者结亲和好。,远:一作事。

"掩涕辞丹凤":擦着眼泪辞别京城,

# 丹凤:头和翅膀上的羽毛为红色的凤鸟。指丹凤城或丹凤阙、丹凤门、丹凤楼。亦借称帝都、朝廷。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秦岭东段南麓,属商洛市管辖。,涕:集作泪。

"衔悲向白龙":含着悲哀前往北方匈奴所居之地。

# 白龙:白龙堆,沙漠名。在新疆天山南路。简称龙堆。我意,白,西方。龙,龙庭。亦作“龙廷”。匈奴单于祭天地鬼神之所。,衔悲:口含悲伤,心怀悲戚。

"单于浪惊喜":匈奴单于白白地感到惊喜,

# 浪:北方方言,极,非常。,单于:汉时匈奴君长的称号。

"无复旧时容":王昭君再也没有以前的容貌因远嫁而哀伤。

# 容:面容,容颜。,无复:不再有,没有。

"胡地无花草":胡地的土地上没有花草,

# 花:一作青。,胡地:匈奴地区。胡人地区。

"春来不似春":春天来了也不像春天的景象。

"自然衣带缓":自然是因为衣带变得宽松,

# 衣带缓:衣带宽缓变长。,自然:犹当然。

"非是为腰身":不是因为想要让腰身变细。

# 腰身:腰身的婀娜。身体。,为:一作觅。,非是:不是。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相和歌辞·王昭君三首》是唐代诗人东方虬创作的三首五言古诗。这组诗围绕王昭君和亲这一历史事件展开。诗的前两首从朝廷和匈奴两个角度进行描写,前一首指出汉朝初盛无需让女子和亲,后一首描绘王昭君辞别京城、远嫁匈奴的哀伤以及单于的反应。第三首则聚焦于王昭君在胡地的处境,通过描写胡地环境恶劣、王昭君因哀伤而衣带渐宽,展现出她远嫁后的凄惨生活,表达了对王昭君命运的同情和对和亲制度的思考。整组诗借王昭君的故事,表达了对女性命运的同情和对和亲制度的批判与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武则天执政时期,当时东方虬担任左史一职。在唐代边塞诗广为流传的背景下,诗人借助昭君出塞的典故,对和亲政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诗中“何须薄命妾,辛苦事和亲”等语句,揭示了即便在盛世之中,个体命运依然会陷入悲剧。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三首五言古诗,也是三首边塞诗。这三首诗借王昭君的故事,表达了对女性命运的同情和对和亲制度的批判与思考。

2. 写作手法

对比:诗人通过对比长安(汉朝)与匈奴的地理环境,突出了两地的巨大差异。长安是繁华的都城,象征着文明与富足;而匈奴则是荒凉的胡地,象征着野蛮与艰苦。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歌的叙事张力,也突出了昭君命运的悲剧性。意象组合:诗人通过“丹凤”(长安的代称)、“白龙”(匈奴的代称)、“单于庭”和“胡地”等意象,强化了叙事的连续性和逻辑性。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昭君的旅程,也象征了她从文明到荒蛮、从繁华到孤独的命运转变。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汉道初全盛,朝廷足武臣”,开篇点明汉朝国运初盛、武臣充足的背景,从朝廷的角度出发,指出当时有足够的实力,无需通过和亲来换取和平,为后文对和亲事件的评判做铺垫,体现出一种对和亲必要性的质疑。“何须薄命妾,辛苦远和亲”,直接表达观点,认为不需要让命运不好的女子去远方和亲,“薄命妾”强调了王昭君的不幸,“辛苦远和亲”则突出了和亲过程的艰难,体现出诗人对王昭君的同情和对和亲制度的批判。第二首“掩涕辞丹凤,衔悲向白龙”,描绘了王昭君辞别京城时的哀伤场景,“掩涕”“衔悲”生动地表现出她的悲痛之情,“丹凤”指京城,“白龙”指匈奴单于所居之地,通过地点的对比,展现出王昭君从繁华的京城到荒凉的匈奴的巨大转变,进一步渲染了她的哀伤。“单于浪惊喜,无复旧时容”,描写单于的反应和王昭君的状态,“浪惊喜”说明单于轻易地感到惊喜,而王昭君却“无复旧时容”,再也没有以前的容貌,突出了和亲给王昭君带来的巨大身心伤害,体现出诗人对王昭君命运的同情。第三首“胡地无花草,春来不似春”,描写胡地的环境,“无花草”说明环境的恶劣,“春来不似春”则进一步强调这种恶劣,即使春天到来也没有春天的景象,为王昭君的凄惨生活营造了压抑的氛围。“自然衣带缓,非是为腰身”,通过描写王昭君衣带渐宽的现象,揭示其背后的原因是内心的哀伤,而不是为了身材,“自然”一词强调了这种结果的必然性,进一步体现出王昭君在胡地的痛苦和孤独。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世民《入潼关》

下一篇:唐·杜甫《送长孙九侍御赴武威判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