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寂凝神太极初":寂静地凝聚精神,达到太极初始的状态,
"无心应物等空虚":没有杂念地应对事物,如同处于空虚之境。
"性修自性非求得":自身的性情修养是自身本就具备的,并非通过外求获得,
"欲识真人只是渠":想要认识真正的自己,其实就在自身罢了。
"学道全真在此生":学习道理、保全真性就在这一生,
"何须待死更求生":何必等到死后再去寻求生存。
"今生不了无生理":如果今生都不能明白无生的道理,
"纵复生知那处生":即使再次投生又能在哪里获得真正的生存呢。
# 知那处生:一作侯台闲吟。
1. 分段赏析
第一首“寂寂凝神太极初,无心应物等空虚”,描绘了诗人凝神静修的状态。“寂寂”营造出一种安静的氛围,“凝神太极初”表示诗人将精神凝聚到太极初始的状态,体现出对内心宁静和宇宙本源的追求。“无心应物等空虚”则表明诗人以无杂念的心态应对事物,达到一种空灵、虚无的境界,反映出道教追求内心空灵、顺应自然的理念。“性修自性非求得,欲识真人只是渠”,进一步阐述了道教修身的观点。“性修自性非求得”强调自身的性情修养是自身本就具备的,不需要通过外在的追求来获得,体现了道教注重自我发掘和内在修养的思想。“欲识真人只是渠”指出想要认识真正的自己,其实就在自身,引导人们向内探索,认识自我的本质。第二首“学道全真在此生,何须待死更求生”,点明了学道全真的时机。“学道全真在此生”强调学习道理、保全真性就在这一生,体现了道教对现世修行的重视。“何须待死更求生”则以反问的语气,否定了死后求生的观念,提醒人们珍惜今生,及时修行。“今生不了无生理,纵复生知那处生”,深化了对生命本质的认识。“今生不了无生理”指出如果今生都不能明白无生的道理,那么就会陷入迷茫。“纵复生知那处生”则进一步说明即使再次投生,若不明白无生的道理,也难以找到真正的生存之处,强调了今生领悟玄理的重要性。
上一篇:唐·白居易《杂曲歌辞·悲哉行》
下一篇:唐·柳宗元《放鹧鸪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