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óng
què
tái
yuàn

朝代:唐作者:程长文浏览量:1
háo
wáng
hòu
xíng
rén
jué
xiāo
zhēng
xiǎng
hóu
yàn
xióng
jiàn
wēi
guāng
cǎi
shěn
bǎo
qín
líng
luò
jīn
xīng
miè
jiē
zhuì
qiū
yuè
zhào
dāng
shí
chù
dāng
shí
rén
huí
huà
wéi
jīn
西
líng
huī

译文

君王离开后宫道再无人迹,箫管筝弦沉默歌声断续悲咽。雄壮的宝剑失去昔日威光,暗淡的剑身再难焕发光彩,华美的瑶琴七弦零乱,镶嵌的金星装饰早已剥落殆尽。玉石台阶凝结着清冷秋露,冷月无声照耀着当年歌舞升平的楼阁。那些彻夜歌舞的佳人再未归来,当年的金粉繁华,终究化作西陵荒冢中飘散的灰烬。

逐句剖析

"君王去后行人绝":君王离开后宫道再无人迹,

"箫筝不响歌喉咽":箫管筝弦沉默歌声断续悲咽。

# 筝:一作竽。

"雄剑无威光彩沈":雄壮的宝剑失去昔日威光,暗淡的剑身再难焕发光彩,

# 沈:一作沉。

"宝琴零落金星灭":华美的瑶琴七弦零乱,镶嵌的金星装饰早已剥落殆尽。

# 金星:指琴瑟上,作为音节标志的星徽。

"玉阶寂寞坠秋露":玉石台阶凝结着清冷秋露,

# 寞:一作寂。

"月照当时歌舞处":冷月无声照耀着当年歌舞升平的楼阁。

"当时歌舞人不回":那些彻夜歌舞的佳人再未归来,

"化为今日西陵灰":当年的金粉繁华,终究化作西陵荒冢中飘散的灰烬。

# 西陵:即邺城西岗,曹操临终遗命葬之于此。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铜雀台怨》是唐代女诗人程长文创作的七言古诗。诗的开篇,“君王去后行人绝,箫筝不响歌喉咽”,描绘出铜雀台在君王离去后行人断绝、音乐沉寂的衰败之景,奠定了全诗悲凉的基调。接着,“雄剑无威光彩沈,宝琴零落金星灭”,以雄剑失威、宝琴破损,进一步渲染昔日辉煌已逝的落寞。随后,“玉阶寂寞坠秋露,月照当时歌舞处”,通过玉阶秋露、月下旧地,将往昔的歌舞升平与当下的寂寥冷清形成鲜明对比。最后,“当时歌舞人不回,化为今日西陵灰”,点明当年的歌舞之人已化为尘土,凸显时光无情、繁华不再的沧桑。​全诗以铜雀台为背景,借古喻今,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无常、历史兴衰的深沉感怀,以及对生命短暂、美好易逝的伤感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

程长文(?~?),唐代诗人。鄱阳(今江西)人。因丈夫离家求取功名,被歹徒诬陷下狱。她在狱中日夜写诗鸣冤,后终于昭雪出狱。其工诗,兼擅草隶。《狱中书情上使君》《铜雀台怨》《春闺怨》三首诗存世,皆收录于《全唐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铜雀台怨》是唐代诗人程长文创作的七言古诗,也是一首怀古诗。诗人因丈夫离家求仕,自身遭歹徒诬陷入狱,在狱中以诗鸣冤。这段坎坷经历使其联想到三国时期曹操所建的铜雀台,触景生情、借古抒怀。全诗通过描写铜雀台在君王离去后行人绝迹、乐器蒙尘、歌舞不再的衰败景象,将昔日繁华与当下寂寥进行强烈对比,深刻表达出世事无常、繁华易逝的沧桑感,更借此寄托了自己蒙冤受屈的悲愤之情,展现出作者对命运坎坷的深沉感慨。

2. 分段赏析

“君王去后行人绝,箫筝不响歌喉咽”两句描绘了君王离世后铜雀台的萧瑟景象。“君王去后”点明时间节点,是铜雀台命运转折的关键,“行人绝”直观展现出曾经热闹非凡的台阁如今人迹罕至的荒凉。“箫筝不响”从听觉角度,将昔日丝竹管弦齐鸣、歌声婉转的热闹,与当下死寂般的沉默作对比;“歌喉咽”更是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声音以情感,仿佛连曾经美妙的歌声都因悲伤而哽咽,奠定了全诗悲凉、落寞的基调。“雄剑无威光彩沈,宝琴零落金星灭”两句通过对器物的描写,进一步烘托出铜雀台的衰败。“雄剑”本应是威严、力量的象征,如今却“无威光彩沈”,失去了往日的光芒与气势,暗示曾经的权势、辉煌已不复存在;“宝琴”作为珍贵的乐器,曾经应是备受珍视,可如今“零落金星灭”,琴身残破,连装饰其上的金星都黯淡无光,以物喻人,隐喻着昔日繁华背后的人物命运也如这器物般走向衰落,强化了物是人非的感慨。“玉阶寂寞坠秋露,月照当时歌舞处”两句从视觉角度进行描写,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玉阶”本是华丽高贵的象征,然而“寂寞”一词赋予其情感色彩,将其拟人化,凸显出无人问津的凄凉。“坠秋露”点明时节为秋季,秋露本就带着寒意,滴落于寂寞的玉阶,更添清冷之感。“月照当时歌舞处”,明月依旧,却照在曾经歌舞升平的地方,月光的清冷与往昔的热闹形成强烈反差,勾起对过去的回忆,以乐景衬哀情,更显当下的落寞与惆怅。“当时歌舞人不回,化为今日西陵灰”两句直抒胸臆,道出时光的无情与生命的短暂。“当时歌舞人”描绘出昔日铜雀台上那些能歌善舞、充满活力的人物形象,“不回”明确表明他们已一去不复返,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化为今日西陵灰”则用简洁而残酷的语言,点明这些人的最终归宿,曾经鲜活的生命如今已化为灰烬,埋葬于西陵,强烈地凸显出世事无常、繁华易逝的沧桑感,深化了全诗对历史兴衰、生命脆弱的感慨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刘兼《新蝉》

下一篇:唐·薛涛《忆荔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