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王去后行人绝":君王离开后宫道再无人迹,
"箫筝不响歌喉咽":箫管筝弦沉默歌声断续悲咽。
# 筝:一作竽。
"雄剑无威光彩沈":雄壮的宝剑失去昔日威光,暗淡的剑身再难焕发光彩,
# 沈:一作沉。
"宝琴零落金星灭":华美的瑶琴七弦零乱,镶嵌的金星装饰早已剥落殆尽。
# 金星:指琴瑟上,作为音节标志的星徽。
"玉阶寂寞坠秋露":玉石台阶凝结着清冷秋露,
# 寞:一作寂。
"月照当时歌舞处":冷月无声照耀着当年歌舞升平的楼阁。
"当时歌舞人不回":那些彻夜歌舞的佳人再未归来,
"化为今日西陵灰":当年的金粉繁华,终究化作西陵荒冢中飘散的灰烬。
# 西陵:即邺城西岗,曹操临终遗命葬之于此。
唐代诗人
程长文(?~?),唐代诗人。鄱阳(今江西)人。因丈夫离家求取功名,被歹徒诬陷下狱。她在狱中日夜写诗鸣冤,后终于昭雪出狱。其工诗,兼擅草隶。《狱中书情上使君》《铜雀台怨》《春闺怨》三首诗存世,皆收录于《全唐诗》。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铜雀台怨》是唐代诗人程长文创作的七言古诗,也是一首怀古诗。诗人因丈夫离家求仕,自身遭歹徒诬陷入狱,在狱中以诗鸣冤。这段坎坷经历使其联想到三国时期曹操所建的铜雀台,触景生情、借古抒怀。全诗通过描写铜雀台在君王离去后行人绝迹、乐器蒙尘、歌舞不再的衰败景象,将昔日繁华与当下寂寥进行强烈对比,深刻表达出世事无常、繁华易逝的沧桑感,更借此寄托了自己蒙冤受屈的悲愤之情,展现出作者对命运坎坷的深沉感慨。
2. 分段赏析
“君王去后行人绝,箫筝不响歌喉咽”两句描绘了君王离世后铜雀台的萧瑟景象。“君王去后”点明时间节点,是铜雀台命运转折的关键,“行人绝”直观展现出曾经热闹非凡的台阁如今人迹罕至的荒凉。“箫筝不响”从听觉角度,将昔日丝竹管弦齐鸣、歌声婉转的热闹,与当下死寂般的沉默作对比;“歌喉咽”更是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声音以情感,仿佛连曾经美妙的歌声都因悲伤而哽咽,奠定了全诗悲凉、落寞的基调。“雄剑无威光彩沈,宝琴零落金星灭”两句通过对器物的描写,进一步烘托出铜雀台的衰败。“雄剑”本应是威严、力量的象征,如今却“无威光彩沈”,失去了往日的光芒与气势,暗示曾经的权势、辉煌已不复存在;“宝琴”作为珍贵的乐器,曾经应是备受珍视,可如今“零落金星灭”,琴身残破,连装饰其上的金星都黯淡无光,以物喻人,隐喻着昔日繁华背后的人物命运也如这器物般走向衰落,强化了物是人非的感慨。“玉阶寂寞坠秋露,月照当时歌舞处”两句从视觉角度进行描写,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玉阶”本是华丽高贵的象征,然而“寂寞”一词赋予其情感色彩,将其拟人化,凸显出无人问津的凄凉。“坠秋露”点明时节为秋季,秋露本就带着寒意,滴落于寂寞的玉阶,更添清冷之感。“月照当时歌舞处”,明月依旧,却照在曾经歌舞升平的地方,月光的清冷与往昔的热闹形成强烈反差,勾起对过去的回忆,以乐景衬哀情,更显当下的落寞与惆怅。“当时歌舞人不回,化为今日西陵灰”两句直抒胸臆,道出时光的无情与生命的短暂。“当时歌舞人”描绘出昔日铜雀台上那些能歌善舞、充满活力的人物形象,“不回”明确表明他们已一去不复返,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化为今日西陵灰”则用简洁而残酷的语言,点明这些人的最终归宿,曾经鲜活的生命如今已化为灰烬,埋葬于西陵,强烈地凸显出世事无常、繁华易逝的沧桑感,深化了全诗对历史兴衰、生命脆弱的感慨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