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īng
shī

朝代:唐作者:无名氏浏览量:1
jìn
sòng
liáng
táng
dài
jiān
gāo
sēng
qiú
cháng
ān
rén
chéng
bǎi
guī
shí
hòu
zhě
ān
zhī
qián
zhě
nán
yuǎn
tiān
wéi
lěng
jié
shā
zhē
dān
hòu
xián
wèi
ān
zhǐ
wǎng
wǎng
jiāng
jīng
róng
kàn

译文

晋宋齐梁到唐代这段漫长岁月里,众多高僧离开长安,踏上寻求佛法的征程。出发的人成百上千,能够归来的却不到十分之一,后来者又怎会知晓先行者所历经的艰难。路途遥远,碧空之下唯有寒冷凝结,大沙漠遮天蔽日,让高僧们精疲力竭。后世贤能之人倘若不能深谙此中深意,往往会把经文看得太过轻易。

逐句剖析

"晋宋齐梁唐代间":晋宋齐梁到唐代这段漫长岁月里,

"高僧求法离长安":众多高僧离开长安,踏上寻求佛法的征程。

"去人成百归无十":出发的人成百上千,能够归来的却不到十分之一,

"后者安知前者难":后来者又怎会知晓先行者所历经的艰难。

"路远碧天唯冷结":路途遥远,碧空之下唯有寒冷凝结,

"沙河遮日力疲殚":大沙漠遮天蔽日,让高僧们精疲力竭。

"后贤如未谙斯旨":后世贤能之人倘若不能深谙此中深意,

"往往将经容易看":往往会把经文看得太过轻易。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题取经诗》作者一说为唐代义净,载于《翻译名义集》,一说为唐代佚名所创作。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属咏史怀古诗。此诗首联点明晋宋齐梁至唐代间高僧离长安求法的时代背景,颔联以强烈对比突出求法之艰难,颈联描绘路途的恶劣与艰辛,尾联告诫后人莫轻视取经成果。全诗以质朴语言,生动展现取经不易,深刻传达出先辈为求佛法不畏艰难的精神,希望后人能明白经文背后承载的无数艰辛,体现出作者对取经文化传承的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晋宋齐梁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此联点明了时间跨度和事件主体。从晋宋齐梁到唐代,历经多个朝代,时间漫长。“高僧求法离长安”明确指出在这漫长岁月里,众多高僧从长安出发去寻求佛法。简洁的叙述为全诗奠定了历史基调,引出了后续对取经艰难历程的描写,让读者清晰了解到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和主要人物行为。颔联“去人成百归无十,后者安知前者难”中“去人成百归无十”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取经之路的凶险。出发的人成百上千,而归者却不到十分之一,巨大的反差让人直观感受到取经途中面临的重重危险,很多人都没能活着回来。“后者安知前者难”则是一种感慨与叹惋,后去取经的人很难体会到先行者所经历的艰难困苦,引发人们对前人牺牲与付出的思考。颈联“路远碧天唯冷结,沙河遮日力疲殚”这一联从环境描写入手,生动展现取经路途的艰难。“路远碧天唯冷结”描绘出取经路途遥远,天空湛蓝却寒冷凝结,强调了气候的恶劣,给人以孤寂、寒冷之感。“沙河遮日力疲殚”中的“沙河”即沙漠,沙漠遮天蔽日,行进其中,高僧们不仅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还要承受体力的巨大消耗,“力疲殚”形象地写出他们精疲力竭的状态,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取经之苦。尾联“后贤如未谙斯旨,往往将经容易看”尾联是作者的劝诫之语。“后贤如未谙斯旨”提醒后世贤能之人,如果不明白前面所讲的取经艰难深意。“往往将经容易看”则点明后果,即会把经文看得太过轻易,不懂得珍惜和重视。这一联升华了主题,从对取经艰难的描写延伸到对后人的劝诫,希望后人能明白经文背后承载的无数艰辛,体现出作者对取经文化传承的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罗隐《泪》

下一篇:唐·韦庄《江城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