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ǔ
zhōng
chūn

朝代:唐作者:郑谷浏览量:1
hǎi
táng
fēng
wài
zhān
jīn
jīn
xiù
duān
shǔ
chén
nuǎn
yòu
féng
tiāo
cài
liáo
wèi
shì
tàn
huā
rén
xián
jiǔ
chōng
chóu
fèi
què
suō
bìng
shēn
shì
wǎn
lái
wēi
hòu
jǐn
jiāng
chūn
xué
jiāng
chūn

译文

海棠在风中摇曳,我独自拭泪沾湿头巾,衣襟衣袖平白染上蜀地的尘土。天气和暖,又遇上挑菜的日子,却孤身寂寥,不是那赏花的人。不嫌弃劣质的酒能驱散愁绪,反倒想起渔人的蓑衣曾裹着我病弱的身体。为什么傍晚一场小雨过后,锦江的春光竟像极了曲江的春光。

逐句剖析

"海棠风外独沾巾":海棠在风中摇曳,我独自拭泪沾湿头巾,

"襟袖无端惹蜀尘":衣襟衣袖平白染上蜀地的尘土。

"和暖又逢挑菜日":天气和暖,又遇上挑菜的日子,

"寂寥未是探花人":却孤身寂寥,不是那赏花的人。

"不嫌蚁酒冲愁肺":不嫌弃劣质的酒能驱散愁绪,

"却忆渔蓑覆病身":反倒想起渔人的蓑衣曾裹着我病弱的身体。

"何事晚来微雨后":为什么傍晚一场小雨过后,

# 后:一作过。

"锦江春学曲江春":锦江的春光竟像极了曲江的春光。

# 学:一作似。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蜀中春日》是唐末诗人郑谷于883年避难入蜀时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以蜀地春景为背景,通过“挑菜日”等意象,描绘春日和暖却寂寥的氛围。首联“独沾巾”“惹蜀尘”以沾巾拭泪、尘土沾衣的细节,暗喻漂泊孤寂;颔联“挑菜日”呼应民间春俗,“探花人”反衬自身落寞,形成冷暖对比。颈联借“蚁酒冲愁”的洒脱与“渔蓑覆身”的追忆,抒写羁旅愁绪与病弱之叹。尾联以“微雨后”勾连锦江与曲江春色,借两地春景的类比,深化故园之思与身世飘零之感。诗中融白描、对比、象征于一体,语言简练而意境深沉,在写景中寄托乱世文人的离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

郑谷(851?~910?),唐代诗人。字守愚,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僖宗时进士,官至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郑谷与张乔、周繇等合称“咸通十哲”,还被诗僧齐己称为“一字师”。他的诗作,多投赠唱和、写景咏物之作,然屡遭丧乱,能将个人忧愤与时代哀愁融铸其中,声调悲凉。其诗笔调清新,思致婉转,时有警句。《四库全书总目》谓其诗“往往于风调之中独饶思致”,堪为“晚唐之巨擘”。代表作品有《淮上与友人别》《席上贻歌者》《雪中偶题》《鹧鸪》等。著有《云台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唐末,郑谷避战乱,取道褒斜古道入蜀。途经兴州时,留下《兴州江馆》《蜀中春日》等诗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春日诗。诗歌借海棠沾巾、蜀尘沾袖、挑菜日暖、微雨锦江等春日景象,描绘了春日里的寂寥处境,表达了内心的伤感与忧愁,以及对往昔曲江春光的追忆之情。

2. 写作手法

对比:“何事晚来微雨后,锦江春学曲江春”将锦江春色与曲江春色对比。锦江春景虽美,却像模仿曲江旧景,以异乡春光似故乡却非故乡的反差,凸显诗人客居蜀地的孤独,让身处异乡的愁绪在相似春色的对照中更显深切。

3. 分段赏析

首联“海棠风外独沾巾,襟袖无端惹蜀尘”​​​​开头勾勒出一位孤独的人物形象:迎着吹拂海棠花的风,独自站立或行走,泪湿衣巾;衣袖不知为何沾染了旅途奔波的风尘。“独”字点明了孤独的处境;“无端”道出了漂泊流落、饱受风尘的无奈和烦忧。海棠花开本是春景,但在风中独对海棠沾巾,以乐景衬哀情,突显了人物的内心悲苦与思念。“蜀尘”具体化漂泊之地,增添羁旅异乡的愁绪。​​颔联“和暖又逢挑菜日,寂寥未是探花人”​​​​描写时节正值天气和煦的春日,又恰逢民间“挑菜节”。然而,面对和暖节令、热闹习俗,诗人却感受不到丝毫欢乐。外在世界的“和暖”、“挑菜日”与诗人内心的“寂寥”、“未是探花人”(无法、无心或无权像那些雅致风流的人一样赏玩春色)形成巨大反差。这联直接点明内心的寂寥落寞,与春日热闹场景格格不入,加深了孤独感。​​颈联“不嫌蚁酒冲愁肺,却忆渔蓑覆病身”​​​​​进一步描写当下的处境和心境:不嫌弃质量低劣如蚂蚁般细微的薄酒,想借它来浇灌胸中的愁闷。借酒消愁的行为,表明愁绪之深重。“却忆”一转,在借酒消愁时,更回忆起过去身披渔蓑、卧病在身的时光。这表明当前处境虽然艰难,但精神上的苦闷甚至超过了昔日生活的穷困和疾病带来的痛苦,使得“渔蓑覆病身”的往事竟成了值得怀念的对象。一“冲”一“忆”,表现了愁苦难排、今不如昔的复杂悲凉心态。​​尾联“何事晚来微雨后,锦江春学曲江春”​​在傍晚微雨停歇之后,眼前锦江的春日景象,不知为何,看起来如此熟悉。​​眼前锦江之春,竟似曾相识,原来它让诗人忆起了远在长安的曲江春景。这浓浓的乡愁与身世之感,是贯穿全诗的情感,疑问语气“何事”更增添了迷惘和惆怅。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皮日休《聪明泉》

下一篇:唐·王维《送韦评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