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家竟何事":出家人从早到晚有什么事,
# 竟何:一作更无。竟:从头到尾。,僧家:僧人,和尚。
"扫地与焚香":只是打扫寺院,焚烧香烛而已。
"清磬度山翠":清越的磬声透过蒙蒙的岚霭传来,
# 度:绕过。,磬:指寺庙里的钟声。,清:清越。
"闲云来竹房":悠闲的白云从竹边僧舍飘过。
# 竹房:指僧舍,禅房。
"身心尘外远":我的身心远远飘浮在尘世之外,
# 尘外:世外。
"岁月坐中长":岁月在打坐中淡然逝去。
# 长:长远。,坐:打坐,僧道修行方法的一种,闭目盘腿,手放在一定的位置上,断除妄想。
"向晚禅堂掩":夜幕之时,禅房门扉掩闭,
# 掩:一作闭。,向晚:临近晚上的时候。
"无人空夕阳":禅院空无一人,只剩下天边一抹残阳。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描绘了寺院禅房清幽宁静的环境,营造出一种空灵、静谧的氛围。体现了佛家的虚空思想,通过对禅院环境及自身感悟的描述,表达出诗人在禅院氛围感染下,对尘世纷扰的超脱以及对心灵宁静的追求。
2. 分段赏析
诗的首联以一问一答的形式,看似平淡地描绘了僧人的日常——扫地与焚香,实则蕴含着深邃的教义。扫地,这一平常举动在佛教中意义非凡。世尊曾以身作则亲自扫地,以此教化众人。据《毗奈耶杂事》记载,释迦牟尼于逝多林,见地面不洁,即刻拿起扫帚欲清扫。弟子们听闻赶来,目睹佛祖此举,纷纷效仿。清扫完毕,佛祖与弟子交谈,提及扫地至少有五种益处:其一,能使自身内心更为纯净;其二,可令他人内心清净;其三,方便大众;其四,有助于养成劳动习惯;其五,热爱劳动是良好品德。大阿罗汉周利槃特迦便是因扫地而开悟。焚香,作为一种仪式,目的有二:一是供养十方圣贤;二是借佛法熏染自心,期望修成正果。这看似简单的仪式,实则彰显了敬香者内心的神圣感、敬畏心以及源自心底的虔诚。首联两句实则阐述了一个富含哲理的观点:以纯净、庄重之心对待生活,内心澄澈,世界自然清明。颔联描绘风景,颇具佛法韵味。“磬”作为佛教法器,声音清越,能助益修行者坚定道心。“闲云”更是巧妙比喻僧人心如闲云,自在悠然,恰似皎然在《寄昱上人上方居》中所写“片云闲似我,日日在禅扉”。颈联呈现的是僧人坐禅时的体悟。彼时,他们只觉身心静谧,不仅远离尘世喧嚣,更重要的是摆脱了客尘烦恼。此时,时间的概念已然超脱,无尽岁月可凝于一念,一念之间亦能洞察三世。尾联勾勒出一幅禅意十足的画面:在这般清幽静谧之中,夕阳西下,余晖洒落在轻轻掩闭的禅门上,禅院空无一人,离尘绝世的清净之感瞬间扑面而来。“无人空夕阳”一句尤为精妙,备受赞誉。有人评价:世界静谧到连夕阳的斜晖都仿佛“空”无,这是何等美妙绝伦的禅悦之境。
3. 作品点评
诗人在炼字方面堪称精妙。诗里的“清”“闲”“远”“长”“掩”“空”等字,巧妙勾勒,营造出一种如梦似幻、静谧无声的绝妙境界。整首诗风格清空流丽,与盛唐诗那种雄健豪爽的风格形成鲜明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