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时帝里遇清明":在政治清明的时代,于都城长安迎来了清明佳节,
"还逐游人出禁城":我也跟随众多游人一同走出禁城游玩。
"九陌芳菲莺自啭":长安的九条大道上,鲜花盛开,芳香四溢,黄莺在枝头自在地啼鸣,
"万家车马雨初晴":一场春雨初停,千家万户的车马纷纷出行,热闹非凡。
"客中下第逢今日":我作为客居长安的游子,在科举中落第,偏偏又逢上今日清明,
"愁里看花厌此生":满心愁苦地看着这春花,都厌恶起自己的人生了。
"春色来年谁是主":明年的春色将属于谁呢?
"不堪憔悴更无成":我实在无法忍受自己继续这样憔悴下去,却又一事无成。
# 憔悴:一作惆怅;一作悲悴。
唐代诗人
顾非熊(796?~854?),唐代诗人。苏州海盐(今浙江)人。顾况之子,屡试不第,会昌五年唐武宗亲自调阅其试卷,追令及第。曾任盱眙主簿,后因不乐为吏,弃官归隐茅山,不知所终。顾非熊与贾岛、姚合、项斯、马戴等诗人交往密切,诗名早著。其诗多五、七言律诗,题材以酬赠、羁旅及下第自悲为主,风格稍异其父,情致深婉,语近怆恻。代表作品有《秋日陕州道中作》《送马戴入山》。著有《顾非熊诗集》。
1. 分段赏析
首联“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开篇交代时间、地点与事由。在政治清明的时代,于都城长安迎来清明佳节,诗人跟随游人走出禁城,看似平常的叙述,却为后文的情感转折埋下伏笔。颔联“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雨初晴”,生动描绘长安清明的热闹景象。长安的街道上,繁花盛开,黄莺自在啼鸣,一场春雨过后,家家户户的车马纷纷出行,展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繁华热闹的春日图景。这两句诗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清明时节的盎然春意,色彩明丽,充满动感。然而,颈联“客中下第逢今日,愁里看花厌此生”,诗人陡然转折,将笔锋转向自身。作为客居长安的游子,恰逢清明却遭遇科举落第,在满心愁绪中,即便面对繁花似锦,也心生厌恶,甚至对人生感到绝望。这两句诗将个人的失意与外界的繁华形成鲜明对比,强烈的反差更凸显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尾联“春色来年谁是主,不堪憔悴更无成”,诗人以充满忧虑的笔触,发出对未来的疑问与慨叹。他担忧来年的春色依旧,可自己却不知能否有所成就,害怕继续在憔悴中虚度光阴,一事无成。这一结尾将诗人的愁绪进一步延伸,不仅是对当下处境的悲叹,更是对未来命运的迷茫与不安。
上一篇:唐·姚合《酬令狐郎中见寄》
下一篇:唐·张祜《司马相如琴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