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ēn
ǒu

朝代:唐作者:郑谷浏览量:1
wǎng
shì
yōu
yōu
tiān
hào
tàn
láo
shēng
rǎo
rǎo
jìng
néng
shān
suì
wǎn
guī
gāo
qíng
lái
dēng
lín
xià
tīng
jīng
qiū
yuàn
鹿
jiāng
biān
sǎo
yáng
sēng
yín
què
shuāng
fēng
niàn
céng
kàn
ān
西
bīng

译文

往事如烟,增添无数叹息,忙碌一生纷扰,到底有何作为。故乡的山水眼看年底却不回,晴朗的日子独自登上高耸的佛塔。林间鹿儿静听经声回荡在秋苑,江畔僧人披着夕阳扫落枯叶。吟完诗忽然想起双峰山的旧念,那里曾见过庵西瀑布凝结的寒冰。

逐句剖析

"往事悠悠添浩叹":往事如烟,增添无数叹息,

"劳生扰扰竟何能":忙碌一生纷扰,到底有何作为。

# 劳生:辛劳的人生。

"故山岁晚不归去":故乡的山水眼看年底却不回,

"高塔晴来独自登":晴朗的日子独自登上高耸的佛塔。

"林下听经秋苑鹿":林间鹿儿静听经声回荡在秋苑,

# 苑:一作院。,听经:听僧人讲经。

"江边扫叶夕阳僧":江畔僧人披着夕阳扫落枯叶。

"吟余却起双峰念":吟完诗忽然想起双峰山的旧念,

# 双峰念:禅宗四祖道信河内人,少年出家,后至蕲州破头山传说,改山名为双峰,唐太宗屡征不起。双峰念,谓念四祖所说之法。

"曾看庵西瀑布冰":那里曾见过庵西瀑布凝结的寒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慈恩寺偶题》是晚唐诗人郑谷的诗作。在晚唐风雨飘摇的时代背景下,诗人独自登塔,将所见所感化为低沉凄婉的文字。诗中以“往事悠悠添浩叹,劳生扰扰竟何能”开篇,直抒胸臆,喟叹人生劳顿无果;“故山岁晚不归去,高塔晴来独自登”道出羁旅漂泊、孤独无依的处境;“林下听经秋苑鹿,江边扫叶夕阳僧”描绘出静谧而略显萧瑟的画面,借景抒情;尾联“吟馀却起双峰念,曾看庵西瀑布冰”则勾起对往昔的回忆,增添惆怅。全诗借登高所见,运用借景抒情、直抒胸臆等手法,隐含着对国事衰微的忧虑与绝望。其情绪低沉,格调凄凉,被金圣叹称为“唐人气尽之作”,尽显晚唐诗歌的衰颓之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

郑谷(851?~910?),唐代诗人。字守愚,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僖宗时进士,官至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郑谷与张乔、周繇等合称“咸通十哲”,还被诗僧齐己称为“一字师”。他的诗作,多投赠唱和、写景咏物之作,然屡遭丧乱,能将个人忧愤与时代哀愁融铸其中,声调悲凉。其诗笔调清新,思致婉转,时有警句。《四库全书总目》谓其诗“往往于风调之中独饶思致”,堪为“晚唐之巨擘”。代表作品有《淮上与友人别》《席上贻歌者》《雪中偶题》《鹧鸪》等。著有《云台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也是一首​​羁旅感怀诗​​。这首诗通过描绘秋日登临慈恩寺高塔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隐忧、对仕途的厌倦,以及归隐山林的强烈愿望​​。

2. 分段赏析

“往事悠悠添浩叹,劳生扰扰竟何能”两句直抒胸臆,以“往事悠悠”和“劳生扰扰”开篇,“悠悠”“扰扰”两个叠词生动展现出过往岁月的漫长与人生奔波的烦乱。诗人回首往事,不禁发出深沉的叹息,质问自己忙碌一生究竟有何成就,为全诗奠定了惆怅、迷茫的基调。​“故山岁晚不归去,高塔晴来独自登”承接上文,点明自己在岁暮时分仍未归乡,于晴朗之日独自登上高塔。“故山”饱含思乡之情,“岁晚”更添归期无望的愁绪;“独自登”则凸显出诗人形单影只的孤独,与前文的人生感叹相呼应,进一步强化了孤寂之感。​“林下听经秋苑鹿,江边扫叶夕阳僧”两句为写景之笔,描绘出一幅静谧而略带萧瑟的画面。“林下”“秋苑”“江边”“夕阳”等意象营造出清幽的氛围,林中鹿儿仿佛在听经,江边僧人在夕阳下扫叶,一动一静,展现出超脱尘世的禅意,也从侧面反映出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自身的烦扰形成鲜明对比。​“吟余却起双峰念,曾看庵西瀑布冰”以回忆作结,诗人吟诗之后,不禁想起曾经见过的双峰以及庵西冰冻的瀑布。“却起”转折自然,将思绪从眼前拉回往昔,“瀑布冰”的清冷意象,增添了回忆的悠远与惆怅,暗含诗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同时也让整首诗的情感表达更加深沉悠远。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周朴《宿玉泉寺》

下一篇:唐·吴融《次韵和王员外杂游四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