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衔命将辞国":奉命即将辞别故国,
"非才忝侍臣":我无才无德,愧为侍臣。
"天中恋明主":身在中原,深深眷恋贤明的君主,
"海外忆慈亲":远在海外,时时思念慈爱的亲人。
"伏奏违金阙":跪拜上奏的日子将要离开皇宫,
"騑骖去玉津":驾车离去,前往渡口。
"蓬莱乡路远":蓬莱仙山般的故乡路途遥远,
"若木故园邻":若木生长的地方与故园相邻。
# 邻:一作林。
"西望怀恩日":西望长安,常怀感恩之心,
"东归感义辰":东归故土,感慨这忠义的时刻。
"平生一宝剑":一生相伴的一把宝剑,
"留赠结交人":留赠给志同道合的友人。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送别与归国题材诗。介绍了诗人奉命归国前夕的情景,描绘了辞国、思亲、恋唐、惜别等复杂心绪,体现了唐代中日文化交流的深度,以及诗人作为外国友人在唐的深厚情谊,表达了诗人对故土亲人的思念、对盛唐的眷恋及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2. 分段赏析
“衔命将辞国,非才忝侍臣”开篇“衔命将辞国”,直接点明诗人身负使命,即将告别唐朝。“衔命”一词庄重严肃,彰显出使命的重大,也暗示了诗人在唐任职期间对自身职责的重视。“将辞国”则道出离别这一核心事件,虽未直言情感,却已在平实的叙述中隐隐透露出一丝离别的惆怅。“非才忝侍臣”是诗人的自谦之语,他自认为才能平庸,却有幸忝列侍臣之位,侍奉唐朝君主。这不仅体现出晁衡的谦逊品格,更侧面反映出他对唐朝知遇之恩的感激,在即将离开之际,这份感恩之情愈发浓烈,为全诗奠定了不舍与感恩交织的情感基调。“天中恋明主,海外忆慈亲”中,“天中”指代唐朝,在古代观念里,中原乃天下中心。诗人明确表达出对唐朝贤明君主的眷恋之情。在唐生活的漫长岁月里,晁衡深受唐玄宗赏识与重用,历任秘书监等要职,他对唐朝君主的忠诚与爱戴溢于言表。而“海外忆慈亲”则将情感的触角伸向远方的故乡日本,“海外”点明日本所处的地理位置,此时即将归国,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如潮水般涌上心头。忠君与思亲两种情感,看似矛盾却又在诗人心中完美融合,生动展现出他复杂而丰富的内心世界,也进一步深化了离别之际内心的纠结与不舍。“伏奏违金阙,騑骖去玉津”里,“伏奏违金阙”描绘出诗人向皇帝跪拜上奏,请求归国,最终要离开这象征唐朝权力中心的皇宫(金阙)的场景。“伏奏”这一动作,体现出诗人对唐朝朝廷的敬重,而“违”字则饱含无奈与不舍,离开熟悉且给予他诸多荣耀的地方,内心满是惆怅。“騑骖去玉津”中,“騑骖”指代马车,诗人乘坐马车离开长安的渡口(玉津),向着故乡的方向启程。此句通过具体的动作和场景描写,将离别的画面具象化,从皇宫到渡口,一步步远离唐朝的土地,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渐行渐远的离别愁绪,使情感的表达更加深沉而强烈。“蓬莱乡路远,若木故园邻”中,“蓬莱”常被视为海外仙山,此处借指诗人的故乡日本,“乡路远”直白地道出归途的遥远漫长,暗含着对前路未知的些许茫然与旅途的艰辛。“若木”是古代神话中西方的神树,“故园邻”则将故乡与神话中的意象相联系,既给遥远的故乡增添了一丝神秘色彩,又流露出对故乡的亲近感,在漫长归途的惆怅中,蕴含着对故乡的向往与期盼。“西望怀恩日,东归感义辰”里,“西望”指向唐朝的方向,诗人在归途中回望西方,心中满是对唐朝恩遇的感激,那些在唐朝受到的礼遇与栽培,都成为他心中珍视的记忆,“怀恩日”体现出这份感恩之情将伴随岁月长久留存。“东归”则是朝着故乡的方向前行,“感义辰”表达了在这个回归的时刻,内心感慨万千,既有对故乡的思念得以实现的激动,也有对过往经历的诸多感触,东西相望之间,情感丰富而深沉。“平生一宝剑,留赠结交人”在全诗末尾,诗人笔锋一转,别出心裁又意味深长。“宝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象征着君子的气节、忠诚与深厚情谊。诗人将自己平生珍视的宝剑,留赠给在唐朝结交的友人,以剑为载体,将自己对友人的不舍、对在唐岁月中建立起的真挚友情的珍视,以及对中日两国友好交流的美好期许,都融入其中。这一赠剑之举,突破了个人友情的范畴,上升到文化交流与国际友谊的高度,成为中日友好的象征,让诗歌的主题得到升华,情感也得以在更广阔的层面上延续,给读者留下无尽的回味与思考。
上一篇:唐·刘希夷《春女行》
下一篇:唐·韩偓《曛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