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茫空泛日":苍茫辽阔的大海,翻卷吞吐着太阳,
"四顾绝人烟":我伫立在海边,放眼遥望,不见人迹,四周一片荒凉。
"半浸中华岸":海水拍打着脚下的海岸,
"旁通异域船":异国的船只驶过身旁。
"岛间应有国":那群岛间想必有国家,
"波外恐无天":波涛外恐怕没有天堂。
"欲作乘槎客":我想乘着木筏去远游,
# 乘槎客:传说有人乘槎(木筏)从海上到天河,后又返回。
"翻愁去隔年":又发愁何日才能返故乡。
# 去隔年:去天河需要一年多时间。,翻:反而。
唐代诗人
周繇(841年-912年),字为宪,字为宪,池州至德(今安徽东至)人。家贫。唐懿宗咸通十三年(872),登进士第。有诗名,与郑谷、张乔、许棠、喻坦之、李昌符等人号为咸通十哲。授福县尉。又任校书郎。调至德令。卒年不详。繇工于诗,与温庭筠、段成式等人有交游。为诗“只苦篇韵,俯有思,仰有咏,深造阃域,时号为“诗禅”。为不入于邪见,能致思于妙品(《唐才子传》卷八)。诗多警句。清陆蓥称其多景楼诗“绝佳,今人罕称之者”(《问花楼诗话》卷一)。《直斋书录解题》著录《周繇诗》一卷。《全唐诗》存诗一卷,《全唐诗续拾》补断句二。事见《唐诗纪事》卷五四、《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唐才子传》卷八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歌描绘了大海苍茫空阔、四顾无人烟的景象,展现大海半浸中华岸、旁通异域船的壮阔。诗人借想象岛间应有国、波外恐无天,表达了欲作乘槎客却又担忧隔年难归的复杂心境,既有对波外异域的好奇与向往,也饱含对乡土的不舍与眷恋。
2. 分段赏析
首联“苍茫空泛日,四顾绝人烟”,描绘出大海辽阔无边,太阳仿佛在苍茫的海面上空浮动,开篇营造出雄浑壮阔的氛围,奠定全诗基调。诗人极目四望,不见人烟,以海边的荒凉,衬托出大海的浩瀚与寂寥。颔联“半浸中华岸,旁通异域船”,写大海之辽阔,仿佛将中华大地的海岸浸了一半,展现海的磅礴气势,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表明大海与异域相通,船只往来,拓展了空间感,暗示大海连接中外的重要作用。颈联“岛间应有国,波外恐无天”,诗人发挥想象,猜测海中间的岛屿上应该有国家存在,增添了大海的神秘色彩。进一步想象,觉得大海波涛之外恐怕再没有天际,夸张地突出大海的浩渺无垠。尾联“欲作乘槎客,翻愁去隔年”,流露出诗人想要像传说中乘槎(木筏)远游的想法,体现出对未知世界的向往。然而又转而发愁这一去可能要隔年才能回来,表达出对远行的担忧以及对故乡的不舍之情。
# 余谓咏海何难万言,惟简而该为贵也。读“岛间知有国,波外恐无天”,爽然自失也。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上一篇:唐·司空图《有赠》
下一篇:唐·胡曾《咏史诗·即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