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疏桐叶上":皎洁的月光照在稀稀落落的梧桐叶上,
# 萧疏:稀疏,稀少。
"月白露初团":树叶上凝结着晶莹剔透的露珠。
# 团:圆。这里指凝聚,凝结。南朝宋鲍照《伤逝赋》:“露团秋槿,风卷寒萝。”
"滴沥清光满":露珠里透出闪亮的光芒,
# 滴沥:水珠下滴。
"荧煌素彩寒":明亮的光线装扮了这朴素的寒夜。
# 素彩:亦作“素采”,白色的光彩。南朝梁沈约《谢敕赐缉葛启》:“素采冰华,絺文霜洁。”这两句咏月色下梧桐叶上的露珠。,荧煌:光明貌。
"风摇愁玉坠":秋风摇动树叶,叶片就像摇摇欲坠的白玉一样让人揪心,
"枝动惜珠干":又担心枝干的晃动会让露珠消失不见。
"气冷疑秋晚":四周安静下来,才发现已是夜深人静,
"声微觉夜阑":天气冷起来,才怀疑是不是秋天即将结束。
# 夜阑:夜残,夜将尽时。阑,晚,迟。南朝宋谢庄《宋孝武宣贵妃诔》:“白露凝兮岁将阑。”李善注:“阑,犹晚也。”
"凝空流欲遍":月光在空气中流淌,
"润物净宜看":被露水润湿的东西都能很容易被看见。
"莫厌窥临倦":就这样不知厌倦地多看看外面的景色吧,
"将晞聚更难":天亮后这些美好的事物就难以再聚到一起了。
# 晞:干,干燥。《诗经·秦风·蒹葭》:“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毛传:“晞,干也。”一说破晓。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排律,也是一首咏物诗。诗歌介绍了寒露时节月夜梧桐叶上露水的形成、形态及其变化过程,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露水的晶莹之美。诗歌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稍纵即逝的感慨,以及对秋日美景的眷恋不舍之情。
2. 写作手法
比喻:以素彩摹月,首联“月白露初团”中,“月白”与“素彩”相呼应,以素绢之白喻月光清冷,既显月色皎洁,又暗透寒意。后句“荧煌素彩寒”更以“荧煌”状月光流转,使静态之景顿生动态之美。
3. 分段赏析
此诗为一首命题写景之作。首联开篇即正面破题,既点明“梧桐叶上”,又呈现“月夜见寒露”之景。“初团”二字既暗示入夜未久,又总领全诗。第二联承接首联,描绘月光洒落在下滴寒露上折射出的光辉,“满”字既写出露珠晶莹剔透之态,又生动表现出其将坠未坠的微妙情状。第三联运用比喻手法,对风摇枝动、露珠滴落的动态景象进行细致描摹。第四联由视觉转向感觉与听觉,同时点明夜已深沉。第五联宕开一笔,作全景式描绘。尾联则抒发美好事物转瞬即逝的感慨,引人深思。“将晞”二字既暗示夜将尽、黎明将至,又与首联“初团”形成呼应。全诗虽未直接描写天高气爽、夜深人静的环境,却通过梧桐叶上寒露在秋夜满月照耀下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这种意境。从中不难感受到诗人久坐赏景、兴尽而归的情态。纵观全诗,诗人似乎对露珠怀有“喜露、惜露”的特殊情感。戴察这首吟咏寒露的诗作,似乎映照出他清贫的生活境遇。整首诗按照时间顺序,完整展现了白露从形成到消逝的全过程,起承转合,结构严谨,实为不可多得的佳作。
# (二联)承“月露”写一联。(三联)兜转“桐叶”,总赋全题。(七句)月露。(八句)桐叶。(五联)露是主中主,故此联赋“露”。(十一句)“见”字意。
清徐曰琏《唐人五言长律清丽集》
# 首破“梧桐”,次破“月露”。第三句写“寒露”,带“月夜”;第四句写“月夜”,带“寒露”。五六正写“桐叶上之寒露”。七八正写寒露之月夜。九十虚衍。结用翻笔,恰是本题去路,亦寓规讽主司公明之旨。
清谈苑《唐诗试体分韵》
# 首二句破明全题,三句承“露”,四句承“月”,五六写“露”,绾定“桐叶”。七八写“寒”,切合“夜”字。九十写明“见露”,而前四句“愁”字、“惜”字、“疑”字、“觉”字,亦无非见意,逐字剔写,一一清醒。末二句又从“见”字生“将晞”一层,确是后路,言外亦有规讽之意。
清臧岳《应试唐诗类释》
上一篇:唐·廖融《古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