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óu
shān

朝代:魏晋作者:慧远浏览量:2
chóng
yán
qīng
yōu
xiù
shén
shēng
zòu
qún
lài
xiǎng
chū
shān
liù
yǒu
míng
yóu
jìng
rán
wàng
suǒ
shì
huī
shǒu
yún
mén
líng
guān
ān
liú
xīn
kòu
xuán
jiōng
gǎn
zhì
shú
shì
téng
jiǔ
xiāo
fèn
chōng
tiān
miào
tóng
jūn
chāo
sān

译文

高峻的山岩,吐出清冷的气息,幽深的山穴,留存神异的踪迹。细微的声音,奏鸣各种自然声响,响动源自山间细流的滴落。有位旅人,独自静心游历,径直前行,忘却要去往的地方。挥动手臂,抚摸山岩。灵妙的关隘,哪里值得去开辟。倾注心神,叩击深奥的门户领悟哲理,感悟到至极的道理,没有阻隔。谁能够腾飞上九霄云外,却不奋力扬起冲向天际的羽翼。妙悟相同,意趣自然相齐,一旦领悟,超越超脱世俗益处。

逐句剖析

"崇岩吐清气":高峻的山岩,吐出清冷的气息,

# 清气:一作气清。,崇岩:高大挺拔的山岩。

"幽岫栖神迹":幽深的山穴,留存神异的踪迹。

# 神迹:神仙往返的踪迹。慧远《庐山记略》:“有匡裕先生者,出自殷周之际……受道于仙人,共游此山,遂托室崖岫,即岩成馆,故时人谓其所止为神仙之庐,因以名山焉。”,栖:居住。,幽岫:幽深的洞壑。《说文》:“岫,山穴也。”

"希声奏群籁":细微的声音,奏鸣各种自然声响,

# 籁:本为古代一种乐器,后特指孔穴中发出的声音,此处泛指自然界的声响。,希声:稀有而细微的声音。希同“稀”,《老子》中有“大音希声”、“听之不闻名曰希”等句。

"响出山溜滴":响动源自山间细流的滴落。

# 溜滴:声音圆润而光滑。

"有客独冥游":有位旅人,独自静心游历,

# 冥游:谓杳无行迹地遨游,犹神游。

"径然忘所适":径直前行,忘却要去往的地方。

# 所适:所去之地。,径然:直走之状。

"挥手抚云门":挥动手臂,抚摸山岩。

# 云门:乐曲的名称,即中国古乐“六大舞”中的一部,又称《云门大卷》、《咸池》和《承云》,据传是黄帝所作。《云门》的内容据说是歌颂黄帝创制万物,团聚万民,盛德就像天上的祥云一般。,挥:通“拊”,抚掌应节之意。

"灵关安足辟":灵妙的关隘,哪里值得去开辟。

# 辟:开辟。,灵关:指获得觉悟的种种关口。

"流心叩玄扃":倾注心神,叩击深奥的门户领悟哲理,

# 玄扃:扃即门户;玄扃意为奥秘的门户,佛家喻入道之门。感与理是晋诗中经常出现的概念,可以理解为心灵与外界的神秘沟通。,流心:游移流动的心性。

"感至理弗隔":感悟到至极的道理,没有阻隔。

"孰是腾九霄":谁能够腾飞上九霄云外,

# 九霄:天空之极高处。佛法认为天分九重,九霄即最高一层。

"不奋冲天翮":却不奋力扬起冲向天际的羽翼。

# 翮:本为鸟羽茎状部分,引申为羽翼。,奋:拍动。《广雅·释言》:“奋,振也。”

"妙同趣自均":妙悟相同,意趣自然相齐,

# 均:平正而无欲之意。,趣:《俱舍论·八》曰:“趣谓所往。”,妙同:享有绝妙之佳境。《法华玄义》中说:“妙者,褒美不可思议之法也。”

"一悟超三益":一旦领悟,超越超脱世俗益处。

# 三益: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利益,泛指三界中五欲六尘之享受。,悟:《说文》:“悟,觉也。”开悟,看破了三界因缘和合的无常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游庐山》是东晋高僧释慧远创作的五言古诗。诗的前四句描绘庐山崇山吐清、幽穴藏神的幽静景色,呼应“大音希声”的意境;后文借“冥游”“叩玄扃”等场景,展现诗人在山间独行参悟佛理的过程,核心表达“妙同趣自均,一悟超三益”的感悟。全诗将山水审美与宗教体悟相融合,采用设问自答的结构,语言简洁却蕴含深刻哲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据史料记载,释慧远在东林寺弘扬佛法、教授弟子长达三十余年,他喜爱游历山水,且每次出游必定吟诵诗作。《庐山东林杂诗》便是他游览庐峰时的作品,其具体的创作年份如今已无从考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山水悟道诗。诗歌借庐山崇岩、幽岫等自然景象,描绘了诗人在山间游历、参悟佛理的过程,融合了佛家觉悟与道家思想,表达出对山水之美的欣赏和对超脱境界的追求,展现了晋代诗歌中自然与哲理相融合的特色。

2. 写作手法

设问:“孰是腾九霄,不奋冲天翮”以问句提出谁能不凭借翅膀就腾飞至九霄的疑问,随后通过“妙同趣自均,一悟超三益”给出答案,即内心达到妙悟之境便能超脱,引发读者思考,强化对悟道境界的表达。

3. 分段赏析

“崇岩吐清气”,“崇岩”点明所写为高大的山岩,“吐”字赋予山岩人的动作,仿佛它在主动散发着清新的气息。这股“清气”不仅是山间的自然之气,更暗含着诗人对纯净境界的向往,与李白笔下庐山“生紫烟”的奇景相呼应,让高峻的山岩更显灵动。“幽岫栖神迹”,“幽岫”描绘出幽深的山穴,“栖神迹”融入了当地关于仙人在此停留的传说,为幽静的山穴增添了神秘色彩。诗人借自然景观与神话传说的结合,既写出了庐山的独特,又暗示了此地与超凡境界的关联,引发读者对天地间的遐想。“希声奏群籁”,“希声”化用《老子》“大音希声”的典故,指最宏大的声音往往是寂静无声的,而“群籁”则是山间各种自然声响。看似矛盾的表述,实则展现出庐山在整体的宁静中,又蕴含着丰富的自然律动,体现出诗人对自然声响的细腻感知与深刻思考。“响出山溜滴”,以“山溜滴”即山间细流滴落的细微声响为描写对象,这细小的声音在“希声”的大背景下更显清晰,用局部的“动”反衬出整个山林的“静”,让庐山的幽静氛围更加突出,也让读者感受到山间环境的清幽雅致。“有客独冥游”,“客”是诗人自指,“独”字点出诗人独自游赏的状态,“冥游”则强调其并非单纯的游览,而是沉浸在内心的思索之中。这一句既交代了游山之人,又暗示了诗歌将要转向对内心感悟的抒发,自然地连接起景与情。“径然忘所适”,“径然”写出诗人随心而行的样子,“忘所适”则表现出他因专注于内心的冥思,完全忘却了要去往何处。这种超然物外的状态,展现出诗人与自然相融时的沉醉,也体现了他对世俗纷扰的超脱。“挥手抚云门”,“挥手”“抚”两个动作生动形象,仿佛诗人正与山间的“云门”(代指山间云气缭绕之处)互动。这一动作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触摸,更像是对某种玄妙境界的探寻,传递出诗人与自然亲近的姿态。“灵关安足辟”,“灵关”指内心的关隘,此句意为内心通达顺畅,根本无需刻意开辟。这是诗人在游山过程中获得的感悟,体现出他因与自然相融而内心无阻碍的状态,展现出一种通透的心境。“流心叩玄扃”,“流心”写出诗人全身心投入的状态,“叩玄扃”则像是在叩击那深奥玄妙的真理之门。这一句将诗人对哲理的探求比作叩门的动作,形象地展现出他对深刻道理的执着追寻。“感至理弗隔”,写诗人感受到最根本的道理与自己毫无阻隔,完全相融。这是“叩玄扃”后的结果,体现出诗人在与自然的相处中,已然领悟到深刻的哲理,内心与真理相通,充满了豁然开朗之感。“孰是腾九霄”,以设问的方式提出“谁能腾飞至九霄云外”的问题,引发读者思考,也为下一句的回答做铺垫。这句看似在问飞升之事,实则暗含对超脱世俗、达到更高精神境界的探求。“不奋冲天翮”,承接上句,回答了无需振翅便能腾飞九霄的道理,暗示真正的超脱不在于外在的行动,而在于内心的觉悟。这一句以形象的表述,传递出诗人对精神境界的独特理解。“妙同趣自均”,意为当内心达到奇妙的境界,无论趋向何处,意趣都是一样的。这是诗人悟道后的感悟,强调了内心境界的重要性,体现出一种超脱于外在形式的洒脱。“一悟超三益”,“一悟”点出觉悟的瞬间,“超三益”化用《论语》中有益交友的说法,表明一旦觉悟,便能超越世俗的益处,达到更高的精神层面。这一句作为全诗的结尾,点明了“悟道”的主题,升华了整首诗的内涵。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这首诗以感悟佛理为主。佛法精妙,不可言说,所以作者并未直言佛理,只说明了感悟佛理在于妙悟自心。

姜剑云《禅的智慧:禅诗百首》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曹操《谣俗词》

下一篇:魏晋·曹植《丹霞蔽日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