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岩吐清气":高峻的山岩,吐出清冷的气息,
# 清气:一作气清。,崇岩:高大挺拔的山岩。
"幽岫栖神迹":幽深的山穴,留存神异的踪迹。
# 神迹:神仙往返的踪迹。慧远《庐山记略》:“有匡裕先生者,出自殷周之际……受道于仙人,共游此山,遂托室崖岫,即岩成馆,故时人谓其所止为神仙之庐,因以名山焉。”,栖:居住。,幽岫:幽深的洞壑。《说文》:“岫,山穴也。”
"希声奏群籁":细微的声音,奏鸣各种自然声响,
# 籁:本为古代一种乐器,后特指孔穴中发出的声音,此处泛指自然界的声响。,希声:稀有而细微的声音。希同“稀”,《老子》中有“大音希声”、“听之不闻名曰希”等句。
"响出山溜滴":响动源自山间细流的滴落。
# 溜滴:声音圆润而光滑。
"有客独冥游":有位旅人,独自静心游历,
# 冥游:谓杳无行迹地遨游,犹神游。
"径然忘所适":径直前行,忘却要去往的地方。
# 所适:所去之地。,径然:直走之状。
"挥手抚云门":挥动手臂,抚摸山岩。
# 云门:乐曲的名称,即中国古乐“六大舞”中的一部,又称《云门大卷》、《咸池》和《承云》,据传是黄帝所作。《云门》的内容据说是歌颂黄帝创制万物,团聚万民,盛德就像天上的祥云一般。,挥:通“拊”,抚掌应节之意。
"灵关安足辟":灵妙的关隘,哪里值得去开辟。
# 辟:开辟。,灵关:指获得觉悟的种种关口。
"流心叩玄扃":倾注心神,叩击深奥的门户领悟哲理,
# 玄扃:扃即门户;玄扃意为奥秘的门户,佛家喻入道之门。感与理是晋诗中经常出现的概念,可以理解为心灵与外界的神秘沟通。,流心:游移流动的心性。
"感至理弗隔":感悟到至极的道理,没有阻隔。
"孰是腾九霄":谁能够腾飞上九霄云外,
# 九霄:天空之极高处。佛法认为天分九重,九霄即最高一层。
"不奋冲天翮":却不奋力扬起冲向天际的羽翼。
# 翮:本为鸟羽茎状部分,引申为羽翼。,奋:拍动。《广雅·释言》:“奋,振也。”
"妙同趣自均":妙悟相同,意趣自然相齐,
# 均:平正而无欲之意。,趣:《俱舍论·八》曰:“趣谓所往。”,妙同:享有绝妙之佳境。《法华玄义》中说:“妙者,褒美不可思议之法也。”
"一悟超三益":一旦领悟,超越超脱世俗益处。
# 三益: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利益,泛指三界中五欲六尘之享受。,悟:《说文》:“悟,觉也。”开悟,看破了三界因缘和合的无常现象。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山水悟道诗。诗歌借庐山崇岩、幽岫等自然景象,描绘了诗人在山间游历、参悟佛理的过程,融合了佛家觉悟与道家思想,表达出对山水之美的欣赏和对超脱境界的追求,展现了晋代诗歌中自然与哲理相融合的特色。
2. 写作手法
设问:“孰是腾九霄,不奋冲天翮”以问句提出谁能不凭借翅膀就腾飞至九霄的疑问,随后通过“妙同趣自均,一悟超三益”给出答案,即内心达到妙悟之境便能超脱,引发读者思考,强化对悟道境界的表达。
3. 分段赏析
“崇岩吐清气”,“崇岩”点明所写为高大的山岩,“吐”字赋予山岩人的动作,仿佛它在主动散发着清新的气息。这股“清气”不仅是山间的自然之气,更暗含着诗人对纯净境界的向往,与李白笔下庐山“生紫烟”的奇景相呼应,让高峻的山岩更显灵动。“幽岫栖神迹”,“幽岫”描绘出幽深的山穴,“栖神迹”融入了当地关于仙人在此停留的传说,为幽静的山穴增添了神秘色彩。诗人借自然景观与神话传说的结合,既写出了庐山的独特,又暗示了此地与超凡境界的关联,引发读者对天地间的遐想。“希声奏群籁”,“希声”化用《老子》“大音希声”的典故,指最宏大的声音往往是寂静无声的,而“群籁”则是山间各种自然声响。看似矛盾的表述,实则展现出庐山在整体的宁静中,又蕴含着丰富的自然律动,体现出诗人对自然声响的细腻感知与深刻思考。“响出山溜滴”,以“山溜滴”即山间细流滴落的细微声响为描写对象,这细小的声音在“希声”的大背景下更显清晰,用局部的“动”反衬出整个山林的“静”,让庐山的幽静氛围更加突出,也让读者感受到山间环境的清幽雅致。“有客独冥游”,“客”是诗人自指,“独”字点出诗人独自游赏的状态,“冥游”则强调其并非单纯的游览,而是沉浸在内心的思索之中。这一句既交代了游山之人,又暗示了诗歌将要转向对内心感悟的抒发,自然地连接起景与情。“径然忘所适”,“径然”写出诗人随心而行的样子,“忘所适”则表现出他因专注于内心的冥思,完全忘却了要去往何处。这种超然物外的状态,展现出诗人与自然相融时的沉醉,也体现了他对世俗纷扰的超脱。“挥手抚云门”,“挥手”“抚”两个动作生动形象,仿佛诗人正与山间的“云门”(代指山间云气缭绕之处)互动。这一动作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触摸,更像是对某种玄妙境界的探寻,传递出诗人与自然亲近的姿态。“灵关安足辟”,“灵关”指内心的关隘,此句意为内心通达顺畅,根本无需刻意开辟。这是诗人在游山过程中获得的感悟,体现出他因与自然相融而内心无阻碍的状态,展现出一种通透的心境。“流心叩玄扃”,“流心”写出诗人全身心投入的状态,“叩玄扃”则像是在叩击那深奥玄妙的真理之门。这一句将诗人对哲理的探求比作叩门的动作,形象地展现出他对深刻道理的执着追寻。“感至理弗隔”,写诗人感受到最根本的道理与自己毫无阻隔,完全相融。这是“叩玄扃”后的结果,体现出诗人在与自然的相处中,已然领悟到深刻的哲理,内心与真理相通,充满了豁然开朗之感。“孰是腾九霄”,以设问的方式提出“谁能腾飞至九霄云外”的问题,引发读者思考,也为下一句的回答做铺垫。这句看似在问飞升之事,实则暗含对超脱世俗、达到更高精神境界的探求。“不奋冲天翮”,承接上句,回答了无需振翅便能腾飞九霄的道理,暗示真正的超脱不在于外在的行动,而在于内心的觉悟。这一句以形象的表述,传递出诗人对精神境界的独特理解。“妙同趣自均”,意为当内心达到奇妙的境界,无论趋向何处,意趣都是一样的。这是诗人悟道后的感悟,强调了内心境界的重要性,体现出一种超脱于外在形式的洒脱。“一悟超三益”,“一悟”点出觉悟的瞬间,“超三益”化用《论语》中有益交友的说法,表明一旦觉悟,便能超越世俗的益处,达到更高的精神层面。这一句作为全诗的结尾,点明了“悟道”的主题,升华了整首诗的内涵。
# 这首诗以感悟佛理为主。佛法精妙,不可言说,所以作者并未直言佛理,只说明了感悟佛理在于妙悟自心。
姜剑云《禅的智慧:禅诗百首》
上一篇:魏晋·曹操《谣俗词》
下一篇:魏晋·曹植《丹霞蔽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