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外青山楼外楼":青山无尽楼阁连绵望不见头,
"西湖歌舞几时休":西湖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
# 几时休:什么时候休止。,西湖:杭州的著名风景区。
"暖风熏得游人醉":暖洋洋的香风吹得游人如痴如醉,
# 熏:吹,用于温暖馥郁的风。
"直把杭州作汴州":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
# 汴州:在今河南开封,曾为北宋都城。,直:简直。
宋代诗人
林升(生卒年不详),字云友,又名梦屏,号平山居士,南宋诗人。温州横阳亲仁乡荪湖里林坳(今属苍南县繁枝林坳)人,(《水心集》卷一二有《与平阳林升卿谋葬父序》)。生活在南宋孝宗朝(1106-1170年),是一位擅长诗文的诗人。事见《东瓯诗存》卷四。《西湖游览志余》录其诗一首。据民国《平阳县志》《西湖志》等地方文献载,林升大约生活在南宋绍兴至淳熙之间,善诗文。查平阳、苍南两县的林氏谱牒,据平阳八丈《林氏宗谱》(今苍南县灵溪镇百丈村,谱系清乾隆辛亥年(1791编修)载:“林升,字云友、梦屏,藏西程山,娶渡龙(今苍南灵溪镇)杨氏,生雄、熙。”林升系灵溪厦林迁始祖林时鸣四世孙。两宋绍兴前后儒士,谱中未注明其有无获取功名。而其子林雄,谱载为“宋绍兴廿七年(1157)武进士授承议大夫。娶钱仓时氏,生一子方大,娶游岐张氏,合葬小亭(今灵溪浦亭)”;林升孙即林方大,字正荣,宋景定三年(1262)武进士。再以林升为中心上溯:父仲美;祖清;曾祖时鸣;高祖岐;曾高祖萼九;曾高祖萼九兄芸八。芸八和萼九均系由福建长溪(今霞浦)赤岸迁至横阳亲仁乡荪湖里(今苍南繁枝林坳)的林嵩的嫡孙。林嵩是横阳林氏(包括今平阳、苍南和泰顺林姓)的始迁祖,唐末大顺元年(890),由闽迁浙之横阳荪湖,唐元符进士,金州刺史,礼部尚书,今平阳、苍南、泰顺三县直系嫡传约十万之众。至此,可以得出结论:《题临安邸》的作者林升系林护的七世孙,原平阳县荪湖里(今属苍南)人。四世祖林时鸣迁居奄江,为厦林始祖。厦林今称“下林”,在苍南灵溪镇境内。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讽喻时政诗。描绘了临安城山外有山、楼外有楼的繁盛景象,以及西湖边持续不断的歌舞,借质问“西湖歌舞几时休”,批判南宋统治者偏安享乐、忘却国耻的行径,表达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2. 写作手法
双关:“暖风”一词双关,既指临安城西湖畔吹拂的自然春风,让“游人”沉醉;更暗指南宋社会中弥漫的奢靡之风、享乐之气,这股“风”熏醉了统治者的心智,使其忘却靖康之耻,把临时栖息的杭州当作故都汴州,深刻揭露统治阶层的昏庸短视。反衬:以乐景衬哀情,借繁盛景反衬腐朽本质。诗开篇先绘“山外青山楼外楼”的临安盛景,青山叠翠、楼阁层叠,本是展现城市生机与富庶的画面,却被用来烘托南宋统治阶层的腐朽。他们依托这看似繁荣的环境,沉迷享乐、不思进取,将山河破碎的伤痛抛诸脑后,让这“乐景”成为讽刺其昏庸的背景板,越显繁盛,越衬出内里的空虚与腐朽。反问:“西湖歌舞几时休?”以反问句式,直接质问南宋统治者,将诗人对西湖边无休止享乐的不满、对国势日危的焦虑,强烈地抒发出来,引发读者对时政的反思,使批判力度更尖锐,增强诗歌的情感冲击力。对比:“山外青山楼外楼”展现临安城外在的繁华表象,青山连绵、楼阁林立,是视觉可见的“盛景”;而背后对应的现实,是中原大地沦陷,百姓在金兵铁蹄下流离失所、家破人亡。一南一北,一“繁盛”一“凄惨”,通过空间场景与社会现实的强烈反差,直观暴露南宋统治阶层偏安一隅、无视国难的荒谬。
3. 分段赏析
“山外青山楼外楼”,林升精准抓取临安城标识—青山层峦叠嶂,楼阁密密麻麻。这般描写,先呈现祖国山河本有的壮美:青山延绵起伏,楼阁接连矗立,是赏心悦目的天然画卷。从诗歌创作逻辑看,这是典型“乐景”铺设。紧接着“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诘问,瞬间撕开表象—山河虽美,半壁已被金人践踏。一个“休”字,藏着诗人对现实的锥心之痛,更把矛头直指当政者:他们一味求和避战,放弃中原失地,只知偏安一隅,沉迷声色犬马。在诗人眼中,西湖畔的歌舞,是消磨抗金意志的“毒药”,他迫切盼着这靡靡之音“休”止,借反问把对当政者不作为的愤懑、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成倍放大,让忧伤与愤怒直击人心。“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里,“游人”绝非普通游客,实指南宋统治阶层—那群忘却国难、苟且偷安的权贵。此句承接“西湖歌舞几时休”,诗人看着歌舞不停,权贵们沉醉其中,满是悲慨。“暖风”双关绝妙,既写春日西湖的柔风,更指社会里弥漫的奢靡风气。在这股“暖风”里,“熏”字暗写歌舞场面的盛大喧嚣,为权贵营造出纸醉金迷的温床;“醉”字紧接其后,把他们沉迷声色、罔顾国难的丑态,刻画得入木三分,留下无尽讽刺。末句“直把杭州作汴州”,更是点睛之笔。北宋旧都汴梁已沦陷,可权贵们在杭州醉生梦死,竟把杭州当汴州。林升不用“西湖”而选“杭州”,用意深远:“西湖”只是杭州一景,“杭州”却代表南宋临时都城。以“杭州”对“汴州”,既点 “汴州”的政治象征,更揭露权贵们无视国家命运,沉溺享乐、不顾民生的卑劣。字字扎心,道尽诗人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忧虑,对统治者屈膝投降、苟且偷安的愤怒。
4. 作品点评
《题临安邸》构思极为精巧,用词精准老辣。诗人将冷峻尖锐的讽刺,巧妙嵌套在临安城热闹奢华的场景描绘里,明明愤慨到了极点,却始终未用一句谩骂之词,尽显含蓄深沉的批判力量,堪称讽喻诗巅峰之作。诗作直击南宋腐朽现实,把积压在万千百姓心底的愤懑,借凝练诗句倾泻而出。透过字里行间,既能感受到诗人对统治阶层醉生梦死的强烈谴责,更能体会到其对国家命运、民族未来的深切忧虑,如同一把利刃,刺破南宋偏安的虚假泡沫,让后人真切触摸到那个时代的沉痛与呐喊。
# 作者深切地关注着祖国的命运,对沉迷于歌舞生活,全然不想收复北方失地的南宋统治集团,予以辛辣的讽刺,表现了爱国者对他们的愤恨。这是那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名作,为后世广为传诵,并常用以鞭笞醉生梦死者。
天津师范大学教授左振坤
# 短短四句,用把西湖的美丽和繁华渲染足够的手法来反衬出作者的愤怒与忧虑,效果比平铺直叙要强烈很多了。
刘永生天津大学刘永生
下一篇:宋·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