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n
ǒu
chéng

朝代:宋作者:程颢浏览量:2
yún
dàn
fēng
qīng
jìn
tiān
bàng
huā
suí
liǔ
guò
qián
chuān
shí
rén
shí
xīn
jiāng
wèi
tōu
xián
xué
shào
nián

译文

云儿淡,风儿轻,时近春日中午,傍着花,随着柳,我向河岸漫步。这惬意的春游呀,人们并不了解,将会说我忙里偷闲,强学少年童。

逐句剖析

"云淡风轻近午天":云儿淡,风儿轻,时近春日中午,

# 午天:指中午的太阳。,云淡:云层淡薄,指晴朗的天气。

"傍花随柳过前川":傍着花,随着柳,我向河岸漫步。

# 川:瀑布或河畔。,傍花随柳:傍随于花柳之间。傍:靠近,依靠。随:沿着。

"时人不识余心乐":这惬意的春游呀,人们并不了解,

# 余心:我的心。余:一作“予”,我。,时人:一作“旁人”。

"将谓偷闲学少年":将会说我忙里偷闲,强学少年童。

# 偷闲:忙中抽出空闲的时间。,将谓:就以为。将:乃,于是,就。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春日偶成》是北宋理学家程颢创作的七言绝句。诗作以白描手法勾勒春日云淡风轻、繁花垂柳的景色,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借郊游所见之景,展现诗人沉醉自然的闲适心境,以及对生命本真快乐的捕捉。以朴素笔触融合景与情,将哲理隐于日常景致。前两句从视觉、行踪呈现春日生机与悠然;后两句通过旁人视角反衬内心喜乐,凸显超脱世俗的雅趣。作品既被赞语言简洁如初心,又因景情交融、理趣兼具。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理学家

程颢(1032~1085),北宋理学家。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后世称大程夫子,与其弟程颐并称“二程”,洛阳(今属河南)人。嘉祐进士,神宗时为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反对王安石新政。嘉定十三年,赐谥纯公。程颢因与弟程颐长期居洛讲学,故二程学问又被称为“洛学”。他以“天理”为最高哲学范畴,宇宙万物之本源,尝称“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又倡言“学者须先识仁”,仁是人之本性、天地万物的根本法则,故“穷理尽性”即体认仁性。他提出“心是理,理是心”之命题,强调“主敬”。在文学上,他倡重道轻文之论,认为“有德者必有言”。代表作品有《定性书》《识仁篇》。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由北宋程颢所作。他任陕西鄠县主簿时,长期困于书斋,难得闲暇。春日郊游时,见云淡风轻、花柳映川的美景,顿觉愉悦,便即景生情创作此诗,借自然景致抒发沉醉其中、忘怀世俗的心境,记录下暂离案牍、拥抱自然的闲适经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即景抒情诗。描绘了云淡风轻的正午,诗人赏着繁花、随着绿柳走过前川的春日景象,营造出悠然闲适氛围,表达沉醉自然的快乐及超脱世俗的心境。

2. 写作手法

白描:以“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简洁勾勒春日天空、繁花、绿柳、河流,用最质朴文字呈现自然景致,让春日生机与诗人悠然行踪清晰呈现,如一幅淡墨山水画,给读者直观画面感。烘托:“旁人不识予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以旁人“认为诗人偷闲学少年”的误解,烘托诗人内心因自然而生的纯粹快乐,突出其心境超脱世俗眼光,强调这份喜乐的独特与深沉,使情感表达更曲折动人。情景交融:“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两句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与诗人的行动刻画,将春日的美好风光与内心的愉悦之情巧妙融合,诗人在这美好的春光中自在地徜徉,其陶醉于春日美景、享受闲适时光的愉悦心情,通过这一行动自然地流露出来,让读者仿佛能看到诗人漫步时悠然自得的神态。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看似平常的描写,细品却藏多层意趣。一方面,是诗人春游的所见所感:“云淡风轻”勾勒出天空清朗、微风轻拂的环境,“傍花随柳”则展现出行踪—依着繁花、顺着柳丝,信步走过河畔。寥寥数笔,春日的和煦、生机尽在眼前,既描画出春景的明丽,又因“傍”“随”二字,赋予画面动态感,仿佛能看到诗人漫步花柳间,融入自然的悠然姿态,真可谓“人在画中游”。另一方面,着重传递流连忘返的心境。“近午天”并非强调出游时间晚,而是借“近”字,凸显诗人沉醉春景,浑然不觉时间流逝;“过前川”也不只是写过河的动作,而是用“过”字,体现诗人在花柳相伴下,一路漫游,等走过河流,才惊觉已行至远方。这两句虽写云、风、花、柳等自然景与喜爱之情,更深层藏着诗人忘世脱俗的高雅情调—正因沉醉此境,才会忘却时间、抛却疲惫,沉浸到如痴如醉的状态。后两句“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直接袒露。在云淡风轻的春日漫游,于花柳间陶冶性情,本是自然之事。但在压抑性灵的封建时代,却被视为“狂态”,仿佛只有少年人可为之,长者就该端肃正经。可程颢身为理学家,即便写此诗时已为蔼然长者,仍难抗拒自然的吸引,做出“时人”不解的举动。这背后,既有他对自然本真的追求与理解,也暗含对“时人”刻板的嘲讽。既展现出对人生价值的别样思考,也流露出乐在其中、孤芳自赏的高雅。至此,打破了理学家“道貌岸然”的固有印象—他们不只是活在压抑的“理”之世界,更是对自然饱含深情的鲜活个体,只是这份情感常被“理”压抑、扭曲,而此诗,正是情感的一次自然释放。

4. 作品点评

全诗色调和谐,情景交融。既彰显出作者追求平淡自然、修身养性的性格,以及水到渠成的务实态度,也营造出闲适恬静的意境。语言平易通俗,风格自然流畅,于日常景致中,藏着对自然的热爱,也隐约透出对少年自在、故乡旧景的怀念,让读者能透过文字,触摸到诗人对本真生活的向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这首诗语言简洁朴素,如同谈心,初读觉得平淡无奇;但反复咀嚼,便能从平淡中寻出深意的诗味来。理学家所说的“心便是天”的哲理和“心气和平”的养性之道,竟然与诗的艺术境界如此合拍,实为巧夺天工之作。

武汉大学教授沈祥源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欧阳修《卖油翁》

下一篇:宋·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