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烟半雨江桥畔":一半似烟一半如雨立在江桥侧畔,
# 江桥:江上之桥。江:一作溪。,半烟半雨:云雾夹杂着细雨。
"映杏映桃山路中":有桃杏相映于山路之中。
# 映杏映桃:与杏树和桃树相映。
"会得离人无限意":能够领会离人的无限心意,
# 无限意:深深的惜别之意。,离人:离别的人。,会得:懂得,理解。
"千丝万絮惹春风":无数柳丝柳絮牵惹着春风。
# 惹:招引,沾惹。,絮:柳絮。,丝:指柳枝,双关为“思”。
晚唐诗人
郑谷(851?~910?),唐代诗人。字守愚,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僖宗时进士,官至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郑谷与张乔、周繇等合称“咸通十哲”,还被诗僧齐己称为“一字师”。他的诗作,多投赠唱和、写景咏物之作,然屡遭丧乱,能将个人忧愤与时代哀愁融铸其中,声调悲凉。其诗笔调清新,思致婉转,时有警句。《四库全书总目》谓其诗“往往于风调之中独饶思致”,堪为“晚唐之巨擘”。代表作品有《淮上与友人别》《席上贻歌者》《雪中偶题》《鹧鸪》等。著有《云台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诗。诗中描绘了江桥畔、山路中柳与杏、桃相互映衬,在烟雨、春风中的画面。借柳树表达了离人的无限愁绪与不舍之情。
2. 写作手法
烘托:“映杏映桃山路中”,诗人描绘了山路中柳树与杏、桃相互映衬的画面。杏桃的娇艳繁华从侧面突出了柳树的婀娜与柔和,丰富了画面层次,使得柳树在群芳之中更显风姿绰约。
3. 分段赏析
“半烟半雨江桥畔”:“半烟半雨”生动描绘出柳树被烟雨笼罩的朦胧姿态。只有成排成片的柳树,从稍远处眺望,才会呈现出这般如烟似雨的奇妙景象,营造出一种迷离而诗意的氛围。“江桥畔”点明柳树所处位置,江与桥不仅是柳树的依托,更起到了陪衬作用,使画面层次更为丰富。“映杏映桃山路中”:诗人将视角转向山路,杏花与桃花相互映衬,同时也衬托出柳树的风姿。“山路中”表明是从稍远视角所见,若近看,杏桃应在山路两旁。这两句通过对江桥、杏桃、山路等景物的描绘,全方位、具体且美好地展现了柳树之景,足见诗人对这一景色的欣赏。“会得离人无限意”:笔锋一转,直点离情主题。“会”字意为领会、体会,赋予柳树以人的情感,连无声的柳树都能体悟离人之意,可见这离情的感染力之强。此句让读者仿若看到离人“执手相看泪眼”的场景,千言万语尽在无言中,愁绪弥漫,令人感同身受。“千丝万絮惹春风”:“惹”字生动地表现出春风中柳条婀娜、柳絮飘飞之态,仿佛柳丝在挽留,柳絮在撩拨离人的情思。“千丝万絮”谐音“千思万绪”,一语双关,既描绘出柳树的妩媚多姿,又暗指春风撩动离人纷乱的心弦,思绪绵绵无尽,与上句“无限意”相互呼应,蕴含深意,耐人寻味。若将“千丝万絮惹春风”换成“春风惹柳”,则诗意顿失,平淡无奇。
4. 作品点评
晚唐绝句在杜牧、李商隐之后,抒情性、形象性和音乐性有所削弱,而郑谷的这首七绝却独树一帜。前两句写景,为离情蓄势,渲染氛围;第三句骤然点明主旨,让离情奔涌而出;末句自然流畅,韵味悠长。整首诗情真意切,毫无雕琢痕迹,将抒情性、形象性与音乐性完美融合。这首诗与贺知章《咏柳》都围绕柳树展开描写,但在情感表达上却有不同。《咏柳》借描绘柳树的新妆赞春,而此诗借柳抒离人之情,赋予柳树领会离人意、“惹春风”传愁绪的主动性。《咏柳》中春风主动裁叶,此诗里柳树的“千丝万絮惹春风”,变被动为主动,使诗句活泼、景致引人。
# 《落叶》:“返蚁难寻穴,归禽易见窠。满廊僧不厌,一个俗嫌多。”《柳》:“半烟半雨村桥畔,间杏间桃山路中。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前诗刘义作,后诗郑谷作。赋落叶而未尝及凋零飘坠之意,题柳而未尝及袅袅弄日垂风之意,然自然知是落叶,知是柳也。
宋惠洪《天厨禁脔》
# 《胡苕溪丛话》云:“郑谷《柳》诗,或戏谓此乃柳谜子,戏者试一思方知之。可见其为善谑也。”
宋蔡正孙《诗林广记》
上一篇:唐·陆龟蒙《春晓》
下一篇:唐·储光羲《钓鱼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