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中云气千峰近":枕中微湿,好似身处云峰之间,
# 千峰近:身处云峰之间。
"床底松声万壑哀":长江的波涛声像万壑松声一样,似乎就在我床底下轰响。
# 松声万壑:形容长江的波涛声像万壑松声一样。壑:山沟。
"要看银山拍天浪":如果要看冲天巨浪拍起,
# 银山拍天浪:形容波浪很大,像银山一样。
"开窗放入大江来":只要一打开窗户,那汹涌奔腾的江水就会滚滚扑来。
# 来:扑来。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山水诗。诗歌围绕甘露寺地处镇江北固山巅、濒临大江的地势展开,通过“枕中云气”“床底松声”等想象之景,勾勒出空阔奇妙的江南夜色图,一句一画面,将山峰云气的缥缈、山谷松声的苍凉与长江浪涛的壮阔融于一体。末两句“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以虚写手法,借长江“拍天浪”的磅礴气势与“开窗放入”的动态构思,既展现了江水的壮观和甘露寺的险要,又暗含诗人对自然伟力的惊叹与豪情,达到诗中有画、景中含情的浑成之境。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全诗不着实笔,通过想象构建画面。如“枕中云气”“床底松声”并非实见之景,而是诗人基于长江水汽、涛声的联想,以虚笔写实景,营造空阔奇妙的意境。比喻:“银山拍天浪”以“银山”比喻巨浪,以“拍天”夸张浪势,突出长江波涛的壮阔与力量感,用词警拔,形象鲜明。
3. 分段赏析
诗的前两句“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写的是躺在床上的感受与想象,通过感官去体会某种存在——虽未明确肯定具体是什么,却显得非常真实。尽管北固山并没有千岩万壑的景象,但“云气”“松声”两种意象,一个在枕边萦绕,一个在床下回响,都透露出江水奔涌的强劲势头;而能感知到云气的轻柔、听见松涛的轰鸣,又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平静。这两句写的是眼前的近景,对仗工整,描写细致,文字生动有变化。第三、四句“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转向远景。诗人原本到甘露寺是为了投宿休息,可寺外千山万壑间松涛阵阵,加上江水滔滔的喧嚣,搅扰得他无法安睡,翻来覆去。情绪被搅动后,他索性披衣起身,推开窗户,迎着风站着,凭栏向远处眺望。此时天空没有月光星光,地上也看不见万家灯火,周围一切都被黑暗笼罩——看不见山,看不见树,也看不见远处的城郭。唯有横卧在北固山脚下的长江,像一条巨龙、一座力的神怪,正不分昼夜、永不停歇地掀起震撼天地的巨浪,发出震动大地的长吟,仿佛不甘沉默,永远醒着。诗人虽看不清具体景象,却能想象出它汹涌澎湃的壮阔模样。于是笔锋一转,将描写对象从群峰万壑转向长江与巨浪,开拓出一个奇丽广阔的新境界。
4. 作品点评
诗人本是心驰神往于长江的雄奇景色,然在其笔下,长江却仿佛化身为主动招引诗人目光的主体。全篇以反客为主之笔贯穿始终却不着痕迹,从“枕云听涛”的沉浸式体验到“开窗放江”的奇幻瞬间,前后意象遥相呼应,通篇脉络浑然天成,于虚实相生间尽显自然伟力与诗人襟怀的交融。此种笔法既突破现实视角的局限,又在主客反转中达成诗意的升华,足见构思之精巧与笔力之雄健。
上一篇:宋·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下一篇:宋·赵蕃《端午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