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骹直上一千尺":响箭鸣叫着冲上云霄,
# 鸣骹:同“鸣髇”,也叫“鸣镝”,一种发出响声的箭,古称“嚆矢”。
"天静无风声更干":草原之上无风,天地间一片安宁,显得响箭的声音更加清脆洪亮。
"碧眼胡儿三百骑":数百个有着碧绿眼珠的矫健的外族骑士,
# 骑:骑兵,这里指骑在马上的人。
"尽提金勒向云看":纷纷提着带金勒向云端看去。
# 金勒:金属制作、装饰的带有嚼口的马笼头。,提:提收、提控,这里指拉紧马的缰绳。
柳开(947~1000)北宋散文家。原名肩愈,字绍先(一作绍元),号东郊野夫;后改名开,字仲涂,号补亡先生,大名(今属河北)人。开宝六年进士,历任州、军长官,殿中侍御史,提倡韩愈、柳宗元的散文,以复兴古道、述作经典自命。反对宋初的华靡文风,为宋代古文运动倡导者。作品文字质朴,然有枯涩之病,有《河东先生集》。诗作现存八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边塞诗。通过对响箭、胡儿骑兵等意象,展现了北方少数民族剽悍的性格与尚武精神,表达了诗人对边塞生活的赞美和内心的豪迈之情。
2. 写作手法
以静写动:“碧眼胡儿三百骑”,仅罗列“碧眼”“胡儿”“三百骑”等名词,未直接写动态,却让人联想到草原骑手扬鞭驰骋的热烈场景。以动写静:“尽提金勒向云看”,通过胡儿们拉紧马缰、抬头望云的动作,将原本喧闹的骑兵队伍瞬间归于沉静,突出专注凝望的静态画面。
3. 分段赏析
“鸣骹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两句,以凝练之笔勾勒飞箭破空的震撼画面。“鸣骹”作为北方少数民族特有的响箭武器,自带塞外风情,而“直上”二字如利剑出鞘,瞬间将箭矢离弦后锐不可当的凌厉气势推向极致;“一千尺”的夸张手法,既非精确度量,却以数字的宏大感强化了箭行之高远,在读者心中构筑起辽阔的想象空间。“天静无风”四字不仅渲染出草原上空澄净宁谧的氛围,更以广袤无垠的塞外天地为背景,烘托出飞箭呼啸声的穿透力。诗人以“干”字摹写箭声,精准捕捉其清脆、尖厉且干净利落的特质,可谓一字千金。从表现手法来看,上句“直上一千尺”聚焦视觉,将快速上升的箭身抽象为一点,箭影拉长为一线,赋予动态以极简的线条美感;下句“无风声更干”则转向听觉,以旷野为天然共鸣箱,让箭声在辽阔天幕下震荡回响。二者相辅相成,箭身为“点”、箭影作“线”,广袤天地成“面”,共同构建出极具空间纵深感的精巧构图。“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两句,则将笔触转向地面,刻画观箭的塞外骑士群像。“碧眼”既点明北方少数民族独特的生理特征,又暗合仰头望箭时面部特写的视觉焦点,同时借“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之妙,为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埋下伏笔。“碧眼胡儿三百骑”采用名词堆叠的方式,看似静态陈列,实则以静写动——仅“碧眼”“胡儿”“三百骑”三个词汇的排列组合,便能让人联想到骏马奔腾、骑士驰骋的热烈场面,仿佛能听见马蹄踏破草原的声响。“尽提金勒向云看”一句,以骑手们瞬间拉紧缰绳、仰头凝视的动态,反衬出整个场景的静谧。前一刻还可能是马蹄纷扬、喧嚣不已的队伍,此刻却因一支响箭而集体屏息,时间仿佛凝固,形成极具张力的戏剧化瞬间,恰似戏曲舞台上定格的精彩亮相,将剽悍骑士们全神贯注的神态雕琢成充满力量感的雕塑。
4. 作品点评
诗人以精妙的剪裁之笔,于咫尺篇幅间摒弃冗杂,独撷响箭穿云、胡骑凝神等极富张力的意象。在电光石火的刹那定格中,北方少数民族剽悍矫健的英姿与崇尚武勇的精神跃然纸上,刚健之气扑面而来。其凝练传神的笔触、雄浑壮阔的意境,尽显宋初豪迈昂扬的时代气象。
# 此可画于屏障。
宋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引冯端
# 宋人盛称之,好事者多图于屏障,今犹有其稿本。
明杨慎《升庵诗话》
上一篇:宋·晏殊《清平乐·红笺小字》
下一篇:宋·王安石《千秋岁引·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