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红树乱莺啼":在开满红花的树林里,黄莺欢快地啼叫着,
# 乱莺啼:指到处都是黄莺的啼叫。,红树:指开满红花的树。
"草长平湖白鹭飞":西湖岸边已长满了青草,成群白鹭在平静的湖面上翻飞。
# 白鹭:一种水鸟。,平湖:指风平浪静的湖面。湖:指杭州西湖。,长:茂盛。
"风日晴和人意好":暖风晴和的天气,人的心情也很好,
# 人意好:人的心情畅快。
"夕阳箫鼓几船归":伴着阵阵的鼓声箫韵,人们划着一只只船儿尽兴而归。
# 几船归:意为有许多船归去。,箫鼓:吹箫击鼓,指游船上奏着音乐。
南宋文学家
徐元杰(1194~1245),宋代文学家。字仁伯,号梅野,信州上饶(今属江西)人。绍定进士,调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晚年官拜太常卿,兼给事中、国子祭酒、中书舍人。在朝以暴疾卒,谥忠悯。徐元杰自幼聪慧,才思敏捷,早年师从朱熹门人陈文蔚,后又师从真德秀。其诗文风格清新脱俗。代表作品有《湖上》《郊行》。著有《梅野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纪游诗。它描绘了西湖春日里花开树红、莺啼草长、白鹭翩飞的美丽景象,以及在晴和天气下,人们乘船游玩,于夕阳中在箫鼓声里尽兴而归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游览时的愉悦心情。
2. 写作手法
渲染:“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中,“红树”突出了树木因花开而呈现的艳丽色彩,“绿草”描绘出湖边青草的生机与颜色,“白鹭”则以其洁白的颜色在画面中增添了灵动之感。这些色彩鲜明的意象相互交织,生动展现出西湖春日的明艳风光,就像一幅绚丽画卷在读者眼前展开。动静结合:“花开红树乱莺啼”中“乱莺啼”是动态描写,展现出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草长平湖白鹭飞”中“草长平湖”是静态描写,描绘出湖面的平静,一动一静,使诗歌富有节奏感和画面感。情景交融:前两句着重写景,为后两句抒情做铺垫;后两句由景及人,将西湖的晴和风光与游人的愉悦心情相融合,情景相生,自然流畅地表达出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美之情。对比:“花开红树乱莺啼”中,红花满树是静态画面,乱莺啼叫是动态声响,静景与动声交织;“草长平湖白鹭飞”里,草长平湖为静,白鹭飞翔为动。动与静相互映衬,既展现西湖春日的活泼生机,又通过动静对比,让画面更具立体感,凸显自然景色的丰富多样。
3. 分段赏析
诗的前两句聚焦于景色的描摹。“花开红树乱莺啼”,短短数字,便将西湖春日万象更新、生机勃勃的氛围烘托得淋漓尽致。繁花盛开,将树木装点得明艳夺目,点明此时正值春意浓郁之际,同时从视觉层面巧妙呼应诗题,暗示观景者身处湖上。“乱莺啼”则从听觉入手,进一步渲染春天的热烈氛围。“乱”字堪称精妙,既形象地展现出红林深处错落有致的鸟鸣声,又勾勒出黄莺于林间穿梭飞舞的灵动画面。一动一静,相互映衬,为春日景致增添了独特魅力。诗人以热烈浪漫的红色为底色,搭配明快活泼的黄色,构成鲜艳亮丽的暖色调,传递出蓬勃向上的情绪,成功渲染出画面的欢快氛围。后两句则侧重于情感抒发。“风日晴和人意好”颇具口语化风格,读来朗朗上口,诗人直抒胸臆,将游湖赏春者的愉悦心情尽情展现。红树、黄莺、青草、白鹭,扁舟、绿水,再加上温暖阳光、和煦春风,处处洋溢着春意,自然让人心情舒畅。“人意好”源自诗人在船上的所见所感,是游春者闲情逸致的体现,贯穿全诗始终。“夕阳箫鼓几船归”笔锋一转,将读者的思绪拉回湖面,紧扣诗题,收束干净利落。此句乃全诗精华所在,蕴含着无尽韵味与深远意境。“夕阳”暗示游人赏春已至傍晚,“箫鼓”声声,表明船上之人兴致未减。“几船归”可作两种解读:其一,面对夕阳美景、馥郁花香与欢快乐声,即便船儿终将离去,眷恋之情却长留湖上;其二,在这如画美景中,又有几只游船能沉醉不归呢?此问蕴含着诗人的含蓄深意。深意。
4. 作品点评
《湖上》一诗,真切地描绘出诗人泛舟湖上,沉醉于两岸明媚春光时的愉悦心境。这首游春小诗别出心裁,突破了宋人重理趣、轻兴致的创作倾向,营造出优美意境。诗人巧妙运用气氛烘托、色彩点染、画面对比等艺术手法,从视觉、听觉等多元角度,由岸上之景至水中之景,从游人心情到景色意境,全方位给予读者美的享受。
# 西湖之作。湖上花开,莺啼红树,湖边草长,白鹭群飞。风日晴和,游人络绎而舒畅,夕阳西下,画船歌吹而归来。西湖景色,真堪爱也。
清王相《新校千家诗》
上一篇:宋·姜夔《疏影·苔枝缀玉》